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65章 留一道人性的缝隙

那声音仿佛穿透了时空的壁垒,带着古老的回响,在赵小芸的耳畔炸开。

警告?

警告什么?

警告这些无声的呐喊即将被彻底遗忘,还是警告她,前方的路远比想象中更加崎岖?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悸动,再次将目光投向桌上那堆令人心碎的表格。

一张张A4纸,除了鲜红刺目的手印,一片空白。

手印旁边,偶有歪歪扭扭、孩童笔迹般的名字,那是老人们的孙辈帮忙写下的,却因不具备法律效力而被视为无效。

一名年轻的支教老师站在一旁,脸上是与年龄不符的疲惫与无奈,他苦笑着,声音沙哑:“赵记者,我们想尽了办法。我们教老人们怎么用手机录音,怎么讲述自己的故事,可最后,所有努力都卡死在了这张纸上。它像一堵墙,把那些最鲜活的记忆,死死地关在了外面。”

赵小芸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疼得发麻。

她举起相机,没有去拍那些老人沧桑的面孔,而是对准了那一张张沉默的表格。

快门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脆,每一声,都像是一次无声的拷问。

她将这些照片,连同一段沉重的文字,发送给了苏霓。

深夜,苏霓被手机的震动惊醒。

当她看清赵小芸发来的照片时,瞳孔骤然收缩。

那些鲜红的手印,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灼痛了她的眼睛。

一瞬间,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那还是十几年前,她刚毕业,在一家单位做临时工。

每天的工作就是替领导誊抄各种文件,修改报告。

那个年代,连正式的劳动合同都凤毛麟角,更别提什么“授权书”了。

有一次,单位要征集老员工的回忆录,同样遇到了难题。

许多老工人一辈子与机器轰鸣为伴,哪里会写自己的名字?

最后,领导大手一挥,让她找几个年轻人,“模仿”着老人的笔迹代签了事。

她至今还记得,自己握着笔,手心全是汗,感觉签下的不是名字,而是对那些朴素灵魂的某种背叛。

“我们不能再让历史重演。”苏霓喃喃自语,

她猛地从床上坐起,冲到书房,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快得几乎要擦出火星。

她没有去草拟一份充满法律术语、冰冷繁复的文书,那只会砌起另一堵更高的墙。

她要做的,是拆墙。

一份名为《口述记录简易授权模板》的文档在她手下迅速成形。

没有密密麻麻的小字,只有清晰醒目的超大字号。

语言被她打磨得如同邻里间的闲谈,通俗易懂。

核心是三档选择:

【A:我的故事,全部都可以讲给大家听。】

【b:我的故事,只能讲给学校里的孩子们听,不能传到外面去。】

【c:我说完了,再由我自己决定哪部分能公开,哪部分不能。】

每一个选项后面,都跟着一个简洁的二维码。

只要用手机一扫,就会响起一段用最平和亲切的语气录制的语音导读,逐字逐句解释选项的含义。

文档的末尾,她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只留下了一行小字:“本模板供公益项目无偿使用,旨在让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听见。”

做完这一切,天已微亮。

苏霓将文件打包,直接发给了林晚。

她知道,林晚有能力让这份微弱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

林晚几乎是秒回。

她只回了两个字:“收到。”但这两个字背后蕴含的力量,却足以撬动山峦。

林晚的团队像一台精密高效的机器,瞬间全速运转。

技术人员立刻对模板进行优化,而语言专家则在林晚的调度下,开始了紧张的方言适配工作。

短短两天内,粤语、川渝话、闽南语、客家话、上海话、东北话、藏语、维吾尔语八个版本的语音导读和文本全部制作完成。

但林晚觉得还不够。

她想到了一个被社会长久忽略的群体。

她特意联系了一家特殊教育学校,将模板文件用盲文打印出来,并邀请了几位视障学生进行试读。

在一个安静的阅览室里,一个盲人女孩伸出纤细的手指,在凸起的盲文上缓缓抚摸着。

当她摸索到签名栏,旁边的工作人员轻声告诉她,这里可以使用她的私人印章,或者由监护人见证后按手印时,女孩的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她抬起头,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那份喜悦却清晰地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我也可以签自己的名字了。用我自己的方式。”

那一刻,见惯了大场面的林晚,眼眶瞬间湿润。

她知道,她们做对了。

她回到办公室,将最终的文件包重新命名,不再是那个朴素的《简易授权模板》,而是——《听得见的权利·平权版》。

然而,现实的反噬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就在《平权版》模板开始在各个公益圈流传时,某地教育局突然以“授权程序不规范,存在法律风险”为由,紧急叫停了一项正在进行的乡村口述史记录项目。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那些刚刚看到希望的志愿者和学生们,再次被泼了一盆冷水。

赵小芸得到消息后,怒火中烧。

她没有在媒体上发声,而是直接订了最早一班的机票,赶赴当地。

在那个被叫停项目的村委会里,一场小型的听证会正在召开。

教育局的代表面无表情地复述着条文规定,强调书面签字的唯一合法性。

气氛压抑得几乎让人窒息。

就在这时,一位头发全白的老阿婆在孙女的搀扶下,颤巍巍地举起了手。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

阿婆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这位干部,我不认字,这辈子都没拿过笔。但是我记得我跟孩子们说过啥。你们录音的时候,我孙女就在旁边一句一句听着,她是我亲孙女,算不算我的人?她替我听着,替我记着,这算不算见证人?”

现场一片死寂。

教育局代表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是啊,法律讲证据,难道一个活生生的、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其证明力还不如一个看不懂的签名吗?

赵小芸抓住这个机会,立刻站起身,声音洪亮地提议:“我建议,针对特殊情况,是否可以采用‘直系亲属现场确认 全程录音备案’的方式,作为书面签字的有效补充?人证、物证俱在,既尊重了老人的意愿,也符合证据链的基本原则!”

掌声,从稀稀拉拉到响彻整个会议室。

远在千里之外的苏霓,几乎是同步得知了听证会的情况。

她没有像赵小芸那样冲在第一线,但她的战斗,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上打响了。

她没有动用任何媒体资源,而是翻开了自己那个从不轻易示人的通讯录,拨通了几个电话。

电话的另一头,是几位已经退休、在法学界德高望重的老法官。

她没有谈具体事件,只是以学术探讨的名义,促成了一次小范围的非正式研讨会。

会上,面对几位法律界的泰山北斗,苏霓自始至终只提了一个问题。

“各位前辈,我想请教一下,当年知青大返城的时候,无数人的档案、户口、工作调动手续,有多少是本人亲笔签的字?又有多少,是因为本人不在场或情况紧急,由家人、同事代签,甚至直接摁个手印就办过来的?那些权宜之计,成就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转折。今天,我们为了抢救一代人即将逝去的记忆,能不能也给规则,留一道人性的缝隙?”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几位老法官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他们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法理不外乎人情。

几天后,一份由多位资深法律专家联合署名的《关于在特殊群体权益认定中引入多元化确认机制的专家意见》,被匿名递交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案头。

它没有激烈的言辞,却以最专业的角度,为那道“人性的缝隙”提供了坚实的法理支撑。

一个月后,全国首个“口述史多元授权试点项目”在西南某县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上,一个穿着彝族传统服饰的小女孩,牵着她同样盛装的奶奶,走上了主席台。

奶奶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有些浑浊,但脸上满是笑容。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小女孩帮奶奶在面前的平板电脑上,选择了那个“只给学校听”的选项。

随后,奶奶伸出布满皱纹的食指,轻轻按在了指纹识别区。

“滴”的一声轻响后,大屏幕上跳出一个可爱的动画——一个声音的波形图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一个带锁的保险箱里。

一行大字随之浮现:“您的故事,已为您安全存入‘声音保险箱’。”

台下,掌声雷动。

苏霓就站在人群的角落里,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她没有上台,甚至没有接受任何采访。

她只是静静地合上了手中的笔记本。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林晚发来的消息:“我们改不了所有的规则,但至少,让一张纸不再挡住一张嘴。”

苏霓抬起头,望向远处梯田间升腾起的缥缈薄雾,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

她忽然觉得,有些胜利,真的不必站在聚光灯下,它的回响,在山谷里,在风中,在每一个被听见的故事里。

胜利的喧嚣散去后,总有一种别样的寂静。

忙碌了这么久,苏霓感觉身体像是被掏空,却又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她忽然想去江边走走,听听风的声音,也听听自己心底的声音。

城市的清晨总是藏着秘密,有些是所有人的,有些,却只等待一个特定的人前来拾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