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07章 嘴是活地图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第207章 嘴是活地图

作者:木头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13:33:14

许文澜彻夜未眠,指尖在冰冷的键盘上悬停,瞳孔中倒映着屏幕上那份名为《东仓心理防御手册》的电子文档。

文件内容让她遍体生寒,其核心策略远比单纯的篡改历史更加阴毒——它在构建一个庞大的“反向记忆植入”系统。

手册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基层干部,以“关怀”为名,定期向那些被“格式化”人员的家属传递精心设计的话术。

“你父亲已经接受了组织的死亡安排,这是他的光荣。”“他托梦给我,说在那边很好,不想再被我们打扰。”……一句句看似荒诞不经的谎言,在年复一年的高压灌输下,足以让最坚定的亲人也开始动摇,开始怀疑自己记忆的真实性,最终主动将亲人的存在从生命中抹去。

更让她心脏骤停的,是手册附录中一份名为“沉默家庭”的全国重点名单。

三十七个县市赫然在列,而排在首位的,正是临江县。

旁边一行血红的批注,字字扎心:“示范点,可推广。”

苏霓站在她身后,目光如炬,盯着那份名单,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我明白了。他们不是怕我们找到物证,物证可以销毁。他们真正怕的,是这些活了半辈子的家属,有一天突然开始相信自己的记忆。”

一瞬间,整个计划的脉络在苏霓脑中重组。

她果断下令,原定的“心里账唤醒计划”立刻调整执行路径。

“小芸,”她拨通赵小芸的电话,声音沉稳而有力,“马上联络我们直播中那一百位子女,组织一场‘返乡寻证行动’。告诉他们,这次不是去讨说法,而是以‘整理家族史’为名,回家乡走访那些看着他们长大的叔伯阿姨。每人必须携带便携式录音设备,全程记录。”

“文澜,”苏霓转向早已严阵以待的许文澜,“给他们一份‘记忆触发词库’。越细节越好,要能像钥匙一样,打开那些被尘封的记忆闸门。”

许文澜立刻会意,手指在键盘上疾飞,一行行看似寻常的词汇被敲击出来:“广播站停电的那个晚上”、“知青点塌了半边的灶台”、“镇上粮票多发了三斤的那一年”……这些都是特定年代、特定地域的集体记忆碎片,足以绕开人们的警惕,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带回那个关键的历史节点。

“林晚,”苏霓的目光投向屏幕另一端的林晚,“同步行动。利用你的权限,调取民政系统中这三十七个县市近四十年的‘异常户籍注销’数据,尤其是那些没有死亡证明、仅凭一张批条就销户的案例。我要用他们自己的数据,来验证我们找到的证言。”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陆承安早已预判到了对方必然会采取的无理阻挠。

他没有等待,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法律防线。

以“春风”基金会的名义,他正式向司法部递交了一份紧急申请,请求为本次行动设立“口-述历史公证绿色通道”。

申请报告中,他援引法条,力主“七十岁以上高龄证人的关键陈述,应被视为具有灭失风险的紧急证据,适用优先保全程序”。

申请在一位开明派领导的力挺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批准。

陆承安立刻派出了五支由资深律师和公证员组成的流动小组,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跟随赵小芸的团队,深入一线,对所有愿意开口的证人进行现场取证。

每一段录音、每一份陈述,都在公证员的监督下当场封存,并即时上传至一个无法被篡改的区块链存证平台。

行动第一天,战果斐然。

十二份具备完整法律效力的陈述记录被成功采集。

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镜头,清晰地回忆道:“我记得清清楚楚,当年给我家销户那张批条上,盖的不是红印泥,是个蓝布条子蘸了墨盖上去的,歪歪扭扭。来的人说,这是‘上面特批’,比红章子还管用。”

蓝布条印章!这个细节如同一道惊雷,让陆承安精神一振。

然而,当赵小芸带领第一支小队踏入临江县的红旗村时,预想中最顽固的抵抗还是出现了。

村子里静得可怕,家家户户大门紧闭。

偶有几个村民在门缝里探头,一看到他们这群外乡人,立刻像受惊的兔子一样缩了回去。

一个黑瘦的汉子从墙角闪出来,压低声音警告他们:“别来翻老账了!安心过你们的日子。再折腾,怕是连现在这点安稳日子都保不住!”

赵小芸没有强行敲门,也没有与他争辩。

她只是平静地看了他一眼,然后转身对同行的年轻人点了点头。

年轻人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小型扩音器,放在村口那片空旷的打谷场中央。

片刻的寂静后,一段熟悉的音频被播放出来——那正是几天前直播中,那位老母亲用尽一生力气念出的第一个名字。

“张建国,生于一九五二年,原籍临江县红旗村,于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二日,赴东仓劳教……”

苍老而嘶哑的声音在寂静的村庄上空回荡,一遍又一遍。

村民们依旧躲在屋里,但空气中的气氛已经悄然改变。

那是一种混杂着恐惧、好奇和痛苦的骚动。

不到十分钟,一扇紧闭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一位拄着拐杖、满脸皱纹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他冲着扩音器声嘶力竭地喊道:“别放了!别放了!那是我哥!张建国是我亲哥!他没死!那年他是被一辆吉普车拉去劳教了,他们说他思想有问题!”

这一声呐喊,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寂静被彻底打破。

一扇又一扇门被推开,村民们像是受到了某种感召,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补充着细节。

“对!我想起来了,建国走那天,他娘哭得差点断了气!”

“不止建国,我们村还有李卫东,王秀兰,都是差不多的时间没的!”

“他们说去劳教,可一年后就来人说人没了,骨灰都没给!”

现场的语音流通过微型设备,实时传输到数千公里外的指挥中心。

许文澜戴着耳机,双手在键盘上化作残影,迅速将这些涌入的姓名、时间与她构建的“沉默证人数据库”进行交叉比对。

结果让她心头一紧:仅仅是这个红旗村,就有至少八个被注销的户籍,其失踪时间,与当年“改革稳定协调小组”在临江县进行试点的范围和时间段,完美重合!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这些信息打包,加密,发送给了正在省城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的林晚,并附上了一句简短的指令:“想办法,把摘要交给那位倾向改革的老领导的秘书。”

省城的五星级酒店,茶歇时间,衣香鬓影。

林晚端着一杯咖啡,不动声色地走向那位以严谨和记忆力超群着称的年轻秘书。

在一次看似无意的侧身交错中,她将一本厚厚的《地方志编纂规范》递了过去,书页中夹着一枚薄如纸片的U盘。

“王秘书,”林晚的声音压得极低,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这本规范里有些内容,或许能为老领导的地方史研究提供一点新思路。毕竟,有些事,不是没人记,是没人敢问。”

王秘书的眼神微微一动,手指在书页的夹层处不易察觉地停顿了一下,随即若无其事地收下书,点头致意。

夜,深了。

窗外暴雨如注,狂风拍打着玻璃,发出沉闷的声响。

苏霓独自坐在指挥中心,逐一审听着从全国各地传回的录音片段。

大部分都是破碎的记忆和激动的情绪,但在一段来自偏远山区的模糊对话中,一个词抓住了她的神经。

那是一位老妇人沙哑的、带着浓重方言的哭诉:“……他们来收骨灰盒那天,我闹着要打开看看,结果……结果那盒子是空的!里面啥也没有!可他们还是按死了人办的手续……”

空的骨灰盒。

这五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苏霓的思绪。

她猛然想起了纪念馆展柜中,那件被精心保存的蓝布衫,内衬上用墨水写下的编号——d3907。

那是周素琴的遗物。

她迅速调出早年间费尽心力搜集到的知青名册电子档案,再次进行核验。

周素琴的原始档案清晰地显示,她的死亡证明是由地方派出所于1984年2月开具的。

然而,在另一份被标记为“待核实”的劳教系统内部文件中,一份关于周素琴的劳教释放通知书,上面的日期,赫然是1984年5月!

死亡证明的开具日期,竟然比劳教释放的通知日期,早了整整三个月。

一个荒谬却又无比真实的逻辑链条,在苏霓的脑海中轰然成型。

她缓缓合上电脑,屏幕的光亮从指缝间消失。

房间里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的电光不时撕裂夜幕。

她走到展柜前,静静地凝视着那件蓝布衫。

“他们用假死,来制造真正的死亡。”苏霓轻声说道,声音几乎被窗外的雷鸣吞没,“可现在,一张张活着的嘴,正在把被他们拨乱的时间,一秒一秒,倒着走回来。”

雨势愈发急促,又一道惨白的闪电划过天际,瞬间照亮了整个房间。

光影之下,那件蓝布衫静静地悬挂着,衣襟在气流的扰动下微微起伏,仿佛在沉睡了四十年后,终于恢复了微弱的呼吸。

一个更深、更黑暗的谜团,正随着这呼吸,悄然浮出水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