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95章 雪化时,名单浮出水面

苏霓的指尖在“陈德海”这个名字上轻轻一点,屏幕上的像素仿佛瞬间凝固,散发出刺骨的寒意。

这个名字,如同一枚生锈的图钉,扎破了时间的幕布,将二十年前那个雪夜的阴冷重新带回了现实。

家属区,户籍注销,经办人。

每一个词,都像是一记重锤,砸在记忆的锁链上。

她没有立刻下达雷霆万钧的指令。

愤怒是最无用的情绪,尤其是在这盘牵扯了无数幽魂的棋局中。

她只是拨通了许文澜的内线,声音冷静得像手术刀:“许姐,桦林镇,新任监督员,陈德海。我要他近三年的全部社区服务记录,越详细越好。秘密进行,不要惊动任何人。”

命令在数字世界里无声传递。

几个小时后,一份加密文件出现在苏霓的终端。

结果出人意料。

记录显示,陈德海在过去三年里,利用职务之便,竟主动协助了三户因历史原因被注销户籍的家庭,为他们的子女悄悄补录了学籍。

更有一笔匿名的助学金,持续了四年,收款人正是当年一个被注销者留下的孤女,如今已在省城读大三。

苏霓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匿名资助”那一行。

这个人,没有选择彻底的遗忘和麻木,也没有选择激烈的反抗和揭发。

他像一个在深渊边走钢丝的人,一边履行着体制赋予他的职责,一边用自己的方式,笨拙而又固执地进行着一场迟到了二十年的赎罪。

他不是敌人,至少现在不是。

他是一把摇摆不定的钥匙,正处于良知的挣扎边缘。

“林晚。”苏霓再次拿起电话,“去一趟桦林镇。‘记忆回流工程’基层社工培训,你去做讲师。名单里有个叫陈德海的,我要你……试探他。”

林晚抵达桦林镇时,早春的寒气还未散尽,潮湿的空气里裹挟着融雪和泥土的气息。

培训教室里坐着二十几个基层干部,大多面带倦容,对这种例行公事的培训提不起丝毫兴趣。

林晚没有讲那些陈词滥调,她直接在投影上打出了一行字:情境模拟。

“各位老师,”她的声音清亮而富有穿透力,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假设,只是假设。二十年前,你们曾在一份文件上盖过一个章,这个章,让一个活生生的人,从户籍系统里彻底消失,变成了‘死亡’。现在,‘记忆回流工程’启动,要求你们去找到这个人的孩子,帮他们找回父亲的名字,重新写进档案里。请问,你会怎么做?”

整个教室死一般的寂静。

这个问题太过尖锐,像一把淬了冰的匕首,精准地刺向了在场一些人心底最隐秘的角落。

他们面面相觑,眼神躲闪,有人下意识地端起茶杯,却发现手在微微发抖。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后排一个身影猛地站了起来。

那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头发花白,脸色苍白得像一张浸了水的纸。

他就是陈德海。

他的嘴唇翕动了几下,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声音嘶哑而颤抖:“我……我会先烧掉自己当年写的报告。”

话音落地的瞬间,他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气,颓然坐下,双手捂住了脸。

全场哗然。

课后,当所有人都避之不及地匆匆离开时,陈德海却主动找到了林晚。

他没有多余的话,只是从一个旧布包里,颤巍巍地拿出了一本边缘已经磨损的硬皮工作日志,递了过去。

林晚接过,那本子沉甸甸的,带着一股旧纸张和霉味混合的气息。

她翻开扉页,一行钢笔字迹映入眼帘,笔锋因用力而深陷纸背:“他们说这是任务,可夜里总听见敲门声。”

这本日志,成了一把破译陈年密码的关键钥匙。

许文澜连夜对日志中的内容进行扫描和数据分析。

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经办编号,在与U盘里那份“预注销流程图”进行交叉比对后,一个惊人的模式浮现了出来。

“这是一套‘跨区域联动抹除机制’!”许文澜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现新大陆的兴奋和骇然,“你看,桦林镇的编号开头是hL,邻县清河镇的是qh,都是按统一模板操作。名单不是基层生成的,而是由省城某个神秘的办公室集中下发!”

线索指向了更高层。

许文澜立刻转换思路,不再纠结于人事档案,而是逆向追踪当年的财政拨款路径。

在浩如烟海的九十年代账目中,一笔用途模糊的“综合治理专项经费”引起了她的注意。

明细显示,其中有一笔巨额款项,转给了一家名为“红星印刷厂”的企业。

而这家印刷厂,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注销。

更关键的是,它的法人代表姓周,与周晓虹是同乡!

所有的线索,如百川归海,再次指向了那个看不见的、系统性的掩盖网络。

与此同时,赵小芸的“蓝布衫行动”正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影响力日益扩大。

她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全国知名的《南方周末》上,开设了一个名为《我们没同意》的专栏。

第一期,就刊登了陈德海那本工作日志的摘录,以及一篇由他口述、赵小芸整理的匿名忏悔信。

文章的结尾,赵小芸写下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话:“不是所有加害者都戴着面具,有些人,用尽一生都在替别人擦拭手上的血。”

一石激起千层浪。

舆论场瞬间被引爆,迅速分化成两极。

有人痛斥陈德海是鳄鱼的眼泪,是体制的帮凶,现在出来忏悔不过是虚伪的自我感动。

但更多的人,却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身边类似的故事——“我们镇上当年的那个民政干事,后来也信了佛”、“我爸就是派出所的,他说那几年总做噩梦”。

赵小芸趁热打铁,立刻发起了“沉默见证人计划”,设立了一个高强度的加密邮箱,鼓励那些深藏在体制内、同样被良知拷问的知情者,以匿名的方式,提交他们所知道的碎片化证词。

一时间,无数封来自全国各地的加密邮件,如雪片般飞向了这个小小的端口。

另一边,陆承安从“印刷厂”这条线索中,嗅到了更深层次的犯罪气息——这可能不仅仅是掩盖真相,更涉及到伪造公文罪和巨额国有资产流失。

他以公益诉讼的名义,向省档案局正式申请调取“红星印刷厂”的工商原始档案。

然而,回复冰冷而强硬,只有两个字:涉密。

这块“国家机密”的挡箭牌,坚不可摧。

但陆承安并未就此罢休,他指导赵小芸团队,转换策略,联系上了当年印刷厂的一批原职工子女,以“老工业区口述史征集”为名,组织了一场看似温情的访谈活动。

在一个退休工人的儿子家中,一段不经意的回忆,成了刺破铁幕的利刃。

“我爸当年是厂里的排字工,他总说,咱们厂半夜偷偷来印的东西,最怕见光。那玩意儿邪性,一张张表格,抬头都印好了,就是内容全是空格,专门等着往里填名字的……”

这段录音,被悄悄保存了下来,成为了对抗那块“涉密”挡箭牌最关键的佐证。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黎明将至时,一则紧急线报如寒流般涌入苏霓的指挥中心。

“报告!桦林镇传来消息,陈德海家昨夜遭到不明人士恶意断电,院墙外发现了几个陌生的、踩踏过的脚印!”

苏霓的心猛地一沉。

对方动手了!

他们已经察觉到了陈德海这个薄弱环节,准备用物理手段让他永远闭嘴。

“林晚,立刻暂停与陈德海的一切深入接触,转为外围保护!”苏霓的指令不容置疑,“许文澜,把陈德海日志的核心数据全部脱敏处理,去除个人信息后,立刻上传至国际学术共享平台,打上‘二十世纪末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变迁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资料’的标签,让它成为全世界学者都能看到的东西!”

这是警告,也是一道护身符。

一旦资料公开,任何人再想对陈德海下手,都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审视。

做完这一切,苏霓静静地看着窗外。夜色渐浓。

而此刻的桦林镇,风雪已停。

陈德海独自一人,走进了那间空无一人的培训教室。

他没有开灯,只是借着窗外微弱的月光,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截粉笔。

黑暗中,响起“沙沙”的写字声。

他写下了一行字:“粮站东仓,第三排地砖下,埋着当年的移交清单。”

写完,他放下粉笔,走到自己白天坐过的那个位置上,静静地坐下。

他没有恐惧,也没有不安,表情平静得像一潭深水,仿佛只是在等待一个约好的人进来。

窗外,屋檐上积压的残雪开始融化,一滴,一滴,有节奏地落在下方的石阶上。

滴答,滴答。

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一枚正在倒计时的秒针,也像有人在不远处,正一步步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