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60章 谁来给勇气定价?

深夜的会议室里,投影仪的光斑在墙上微微晃动。

空气像是凝固了,只有赵小芸那部未剪辑的短片还在无声地播放——画面定格在一个中年男人背影上,他蹲在桥洞下啃冷馒头,录音里是他平静到近乎麻木的声音:“我说了真话,可没人再肯雇我。”

台下一片寂静。

几十名基金会培训营的年轻志愿者坐在椅子上,有人低头咬唇,有人眼眶发红。

他们曾以为“为弱者发声”是件纯粹而光荣的事,可眼前这些真实影像却像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

“如果我们帮人发声,最后只是让他们更难活……”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声音颤抖,“那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没有人回答。

苏霓站在窗边,逆着光,身影修长而沉静。

她没看镜头,也没看人群,目光落在远处高楼间那一片片熄灭又亮起的灯火上。

那些光点,像极了蜂巢系统里跳动的数据流——微弱,却执着。

良久,她才转身,语气平稳得不像在回应质疑,倒像是在陈述事实:“许文澜。”

“在。”技术总控应声而起,指尖已在平板上滑动。

大屏一闪,切换成“每日新生陈述”的实时数据界面。

绿色字符如星河般滚动,每一条都是一次匿名上传、一次情绪释放、一次微弱呼救。

苏霓走近几步,抬手一指:“看这条——‘我被辞退了’,十分钟前上传,地点:江城经开区。没有哭诉,只有一句陈述。”

她顿了顿,声音不高,却穿透全场:“现在,请注意右下角互动区。”

众人凝神细看。

短短几秒内,留言开始浮现:

【我在本地人力市场,可以帮你问问】

【我们厂还招质检员,工资不高但稳定】

【加我微信,做个简历模板】

十七条回复,全部来自不同Ip地址,没有煽情,没有口号,全是具体行动。

“勇气不是我们给的。”苏霓终于开口,语速缓慢,字字清晰,“是我们一起扛的。”

她环视全场,眼神锐利却不带压迫,“他们怕的从来不是谎言,而是真相一旦开始流动,就再也封不住。打压会来,调岗、投诉、清场……这些手段早就形成模板,林晚已经整理出三套固定流程。”

她转向角落里的林晚,“你说说。”

林晚合上笔记本,站起身,声音冷静如刀锋划过铁板:“三个社区,两个月内相继出事。共性很明显:初期默许运行,等‘镜像验证’形成口碑和参与度后,再以‘程序不规范’‘资质不符’为由收回权限。表面合规,实则精准扼杀影响力。”

她停了一下,补充道:“最危险的不是造假者,而是那些说了真话的人。他们信了我们,迈出第一步,然后发现——饭碗没了。”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

有人低声问:“那以后还能做吗?还能让人敢说吗?”

苏霓没有立刻回答。

她走回主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稳定得如同心跳。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搭建平台。”她抬起头,眸光凛冽,“而是让每一个愿意说话的人知道——你说出口的话,不会让你孤军奋战。”

她看向陆承安。

他一直坐在侧席,全程未语,只在笔记本上写了几行字。

此刻察觉她的视线,抬眼回望,两人目光交汇,无声胜有声。

他知道她在想什么。

他也清楚,这场战争早已超出舆论层面。

对方用制度缝隙杀人于无形,他们就必须在规则之内,造一座更坚固的桥。

散会后,众人陆续离开,唯有赵小芸留了下来,盯着屏幕上那段尚未公开的《代价簿》终章。

“你觉得该放吗?”她问苏霓。

苏霓站在门口,手扶门框,夜风从走廊尽头吹进来,撩起她鬓边一缕碎发。

“现在不能。”她说,“但它必须存在。要让所有人记住,每一次开口,都有重量;每一次沉默,也都曾有过挣扎。”

她回头看了眼仍在运转的数据墙,轻声道:

“接下来的路,不会再允许任何人独自承担这种重量。”

窗外,城市灯火通明。

而在某间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室里,陆承安打开了一份全新的文档,标题空白。

他缓缓敲下第一行字,笔锋沉稳,如刀刻石:

“关于表达安全与支持机制的操作性建议……”深夜,陆承安的办公室仍亮着灯。

窗外的城市早已沉入梦乡,唯有这扇窗透出冷静而执拗的光。

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一叠厚厚的调研报告、地方信访制度文件,以及几份来自基层试点单位的匿名反馈信。

他的指尖在键盘上缓慢敲击,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密测算后才落定——这不是法律条文,却比任何法条更贴近现实的肌理。

《表达者权益保障倡议》。

标题朴素得近乎低调,内容却锋利如刃。

从“信息脱敏标准”到“跨区域临时庇护协作流程”,再到“心理干预72小时黄金响应机制”,每一条都是用真实代价换来的经验结晶。

他知道,这份倡议无法通过红头文件下发,也经不起公开讨论的风暴,但它必须存在——像地下暗河,无声流淌,却能在关键时刻托住坠落的人。

他联系了十二位地方官员,全都是过去三年在公益项目合作中建立起信任的务实派。

通话简短克制,条件明确:“不挂名、不宣传、不出声。如果出了事,苏霓的基金会兜底。”

没人当场答应,但三天内,六个城市悄悄回传了签署页。

与此同时,许文澜在数据中心启动代号“暗流”的守护系统。

她戴着耳机,十指在三块屏幕间翻飞。

代码如星轨般划过黑暗界面,最终汇成一个隐蔽的数据网络。

这套系统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阻止风险,而是重构风险的传导路径。

当某条陈述被人工智能识别为高危标签——“**”“人身威胁”“群体**件关联”——系统立即启动三级拆解协议,将原始信息切割加密,分散存储于七个异地服务器节点,连她自己也无法一次性还原全貌。

而最令人心动的设计,是“静默陪伴模式”。

一旦高风险用户提交内容,系统便会每小时向其手机推送一条空白通知。

无文字、无链接、无痕迹。

表面上看只是系统冗余,实则是一次次生命体征的确认。

若连续六小时未收到回应,预警信号将自动跳转至应急小组,并触发定位追踪与实地核查预案。

“我们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她在内部备忘录里写道,“但我们可以让沉默变得可疑,让消失不再悄无声息。”

那一夜,林晚正准备下班,座机突然响起。

来电匿名,铃声尖锐得不像寻常咨询。

她接起电话,听筒那头是压抑的喘息和颤抖的女声:“你们……让我敢说了……可我现在不敢回家。”

话音未落,信号中断。

林晚瞬间绷紧神经,手指疾速调取通话溯源程序。

Ip定位指向江南省一座县级市,距离最近的“火种站点”仅三公里——那是基金会设立的线下支持点之一,专为偏远地区提供技术接入服务。

她立刻拨通当地工作民警的电话,二十分钟后,两人赶到网吧。

现场空无一人,只有一部摔碎的手机遗落在角落的座位上。

屏幕裂痕纵横,但仍能看清最后一行未发送的文字:

“我不是麻烦,我只是想讲清楚。”

林晚蹲下身,轻轻拾起手机,指腹拂过那行字,仿佛触到了某种沉重的真相。

消息传回总部时,苏霓正在数据中心监控大屏前踱步。

那条属于那位匿名讲述者的数据线,已彻底停摆,绿色脉冲戛然而止,像一颗心脏骤然停跳。

她缓缓摘下耳机,动作极轻,却带着千钧之力。

整个团队屏息等待她的反应。

良久,她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所有人的思绪:“从今天起,我们不仅要让人敢说,还要确保他们说完之后,门还能打开。”

她说完,转身走向战术白板,拿起记号笔,在“风险闭环”一栏重重写下三个字:

“接住人。”

那一夜过后,基金会内部流程全面升级。

心理援助团队实行24小时轮值制,应急响应时间压缩至90分钟以内;许文澜增设“影子账户”机制,为高危用户提供虚拟身份迁移通道;陆承安则开始秘密起草第二版倡议书,加入“行政干预阻断评估模型”,试图预判那些披着合规外衣的打压手段。

一切都在悄然运转,如同深海潜流。

直到某天清晨,许文澜在例行巡检中发现异常——一份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技术函件,提及即将推进一项跨区域治理工程。

她点开附件,眉头渐渐紧锁。

屏幕上,一行不起眼的技术参数引起了她的警觉:“所有社会组织数据接口,须按统一标准接入省级中枢平台。”

她盯着那句话,手指悬停在键盘上方,心跳微微加快。

直觉告诉她,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系统整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