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35章 名字不能写在纸上,得刻进流程里

四月的江州,风里还带着湿漉漉的凉意。

苏霓站在政府服务大厅外那棵老梧桐下,手机屏幕映照着她沉静的脸。

指尖在命名框上悬停许久,最终没有输入一个字。

她关掉界面,把手机塞进风衣口袋,转身朝“蜂巢镜像”临时指挥中心走去。

大楼电梯里,许文澜的消息弹了出来:“后台监测显示,‘透明履职轨迹’首日访问量突破十万,来源覆盖全国28个地市级单位,最远来自西北某县级市政务办。”

苏霓勾了勾唇角,没有回话。

她早知道会这样。

那些被流程压得喘不过气的人,那些想改革却不知从何下手的基层干部,正悄悄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不是崇拜,而是渴求。

他们缺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敢于破局的勇气和可复制的方法论。

推开会议室门时,赵小芸正在调试直播设备。

林晚默默铺开一叠资料,头也不抬地说:“舆情组刚汇总完,今天上午有七家官媒转载了您上周发布的会议效率模型。”

“不是我发布的。”苏霓脱下外套挂在椅背上,“是‘透明履职轨迹’频道自动推送的。”

她走到白板前,提笔写下三个词:决策逻辑、信息摘要、行动路径。

“从今天起,我不填写任何纸质履历,不递交一份个人简历。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权力不在头衔里,而在流程中。”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谁掌握解释权,谁就掌握规则。”

当晚八点,“透明履职轨迹”更新第二条动态。

标题赫然写着:《如何开好一场不浪费时间的会议》。

视频里,苏霓坐在简洁的会议室中央,语速平稳却不容置疑:“第一步,明确议题边界;第二步,限定发言时长;第三步,禁止模糊表态;第四步,当场确认执行人;第五步,二十四小时内公示进展。”她一边讲解,一边播放一段真实会议录像——原本两小时扯皮不断的协调会,被压缩到三十七分钟,且全部达成可追踪决议。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这不就是苏氏五步法吗?”

“我们科长看了三遍,说要下周在全科室推行。”

也有质疑声迅速涌来。

两天后,某老牌党报刊发署名评论:《警惕民间话语体系对行政权威的侵蚀》。

文章措辞严厉,直指“苏氏五步法”泛滥成新型官僚主义模板,批评其将鲜活的沟通异化为机械套话,“连说话都要背公式,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舆论哗然。

基层公务员纷纷吐槽:“现在领导让我们汇报必须按五步来,一步错就得重新说。”

压力如潮水般涌向“蜂巢镜像”。

赵小芸皱眉看着舆情报告:“要不要回应?再这么发酵下去,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会被污名化。”

苏霓却在翻看一份接访演练名单。她轻轻摇头:“不急。”

三天后,她亲自致电那位写批判文章的记者:“明天上午九点,市信访局接访大厅,有一场真实案例演练。您若愿意,可以全程跟拍。”

记者犹豫片刻,答应了。

现场,一名满脸风霜的农民工走进接待窗口。

他深吸一口气,开口道:

“第一,问题类型:拖欠工资;第二,发生时间:去年12月至今年3月;第三,涉及人数:7人,总金额14.8万;第四,证据材料:工牌、考勤表、微信转账记录已上传系统;第五,诉求目标:立案查处,限期支付。”

全程97秒。

工作人员核验信息后当场录入案由编号,并出具受理通知书。

记者站在角落,摄像机一直开着。

散场后,他找到苏霓,声音低了几分:“我以为你在制造枷锁……原来是在搭梯子。”

当晚,他的公众号发布撤稿声明:《我误解了“五步法”:它限制的不是表达,而是混乱》。

风波未平,新的暗流已在深处涌动。

陆承安是在深夜打来的电话。

“省里正在起草《政务信息化建设指引》,第十七条写着‘主管部门有权调取合作平台必要数据接口’。”他的声音冷静得近乎锋利,“这个‘必要’没有定义,‘调取’也没有程序约束——一旦通过,等于给了某些部门一把万能钥匙。”

苏霓靠在窗边,望着城市灯火,冷笑出声:“他们想要的是控制,不是协作。”

“我已经拟好了修改建议。”陆承安说,“建议改为‘建立公共服务合作备忘录机制’,所有数据共享基于双向协议,且需经独立合规审查。”

“很好。”苏霓眸光一闪,“但还不够。”

次日上午,“蜂巢镜像”召开紧急技术发布会。

苏霓站在台前,身后大屏滚动着一行代码结构图。

“即日起,启动‘公民数字身份自主授权计划’。”她的声音清晰有力,“所有接入本系统的政务模块,必须采用双向认证协议。用户不仅可以知道谁用了他的数据,还能随时点击‘撤销’——收回授权。”

台下一片寂静。

这意味着,哪怕某个部门拿到接口权限,只要用户一键关闭,数据立刻冻结。

当天下午,三家试图绕过权限批量抓取市民信息的单位,全部遭遇接口失效。

技术人员查了半天才明白:不是系统坏了,是授权链断了。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不起眼的开关——用户自己说了算。

夜深人静,林晚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

她顺手整理起父亲留下的旧档案箱。

泛黄的笔记本堆成小山,大多记录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子政务试点项目的失败教训。

她一页页翻过,忽然,在一本边缘卷曲的日记得夹层里,摸到一张薄纸。

抽出一看,是一张手绘草图。

线条凌乱却逻辑缜密,层层嵌套的数据节点构成一个蜂窝状结构,中央标注着几个褪色小字:

“交给能继续的人”。

林晚的手指在那张薄纸上停了许久,指尖微微发颤。

窗外夜色浓稠,办公室只剩她一人。

灯影下,草图上的线条仿佛有了生命——那些交错的节点、环环相扣的数据流,竟与“蜂巢镜像”如今的架构惊人地吻合,只是更加原始、更加纯粹。

中央那句“交给能继续的人”,像是一道跨越二十年的托付,沉甸甸地压进她心里。

她没说话,默默打开扫描仪,将图纸一页一页录入系统。

新建文件夹时,光标闪烁了几秒,她敲下五个字:张的蓝图。

这是父亲的名字,也是她从未对外提起过的姓氏。

点击上传的瞬间,系统自动触发了新设的“记忆库”推送机制。

三分钟后,许文澜的终端弹出通知。

她正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猛地睁眼,点开附件——下一秒,她坐直了身体,呼吸微滞。

“这……是老张?”她低声喃喃,指尖划过屏幕,放大草图右下角一个几乎被磨平的签名缩写,“Z.m.L.”。

那是他们私下才知的代号。

九十年代初,父亲曾是最早一批探索电子政务分布式架构的技术员,项目夭折后销声匿迹,连档案都被归为“试错案例”。

可这张图,竟比当下主流设计还超前了至少十年。

她立刻拨通苏霓电话,声音罕见地有些抖:“你得看看这个。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创新,其实……是在接续一段被遗忘的火种。”

苏霓正在空荡的筹备办公室里。

墙还是毛坯,地上散着几份政策草案和红笔勾画的流程图。

她点开文件时,正咬着笔帽思索新平台的命名。

看到草图那一刻,她忽然松开了笔。

纸页泛黄,笔迹潦草,却透着一种近乎神性的秩序感。

她盯着看了整整五分钟,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第一次直播时的冷汗,第一次被质疑“不懂体制”的冷笑,还有无数基层干部私信她说“终于有人听懂我们的痛”。

原来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人试图点燃这条路。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把那张电子图投影上去,然后提笔,在下方写下一行字:

“下一代系统底层架构灵感源,署名保留:张的蓝图。”

不是致敬,是正名。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京某保密会议室,窗帘紧闭。

一场关于《公务员初任培训课程改革》的闭门会议已持续四个小时。

“一个电视台主持人总结的方法论,要纳入国家培训体系?”一位白发专家拍桌而起,“荒唐!体制经验岂能来自体制外?”

反对声此起彼伏。

可也有人沉默翻看材料——那份由赵小芸团队整理的“五步法”应用实录:某县信访办会务效率提升67%,某市应急调度响应缩短至18分钟……

争论未决之际,会议室外,赵小芸正蹲守第七天。

她镜头对准一栋灰色办公楼,记录下清晨一幕幕:年轻公务员边走边念叨“议题边界、发言时长”,有人对着电梯反光镜练习陈述语气,甚至食堂打饭时都在模拟群众诉求回应。

她剪了一段30秒快剪视频,配乐激昂,标题只有一句:《他们在偷偷学她说话》。

发布两小时,播放破千万。

热搜悄然浮现:#求官方认证苏霓教学体系#。

而此时的苏霓,仍坐在那间未挂牌的房间里。

窗外风渐急,梧桐叶沙沙作响。

她看着纸上一个个被划掉的名字——“智慧政务中枢”“阳光流程平台”“协同治理云”……最终,全都成了叉。

她轻轻摇头,低语如风:

“我不需要被命名。”

可有些人,注定不是名字能框住的。

就在她关灯离开的刹那,气象局内网一条预警信息悄然弹出:

台风“海平”已形成热带风暴,正以每小时15公里速度向沿海推进。

预计72小时内登陆三省交界海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