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33章 他们自己成了记者

夜色如墨,西部小城的风裹着沙粒拍打在窗上,像是某种遥远而固执的叩问。

国务院督导组抵达第三天,座谈会开到了深夜。

没有主席台,也没有座次牌,十几张木椅围成一圈,坐在里面的有社区主任、环卫工、退休教师,还有刚考上大学的农家女孩。

苏霓依旧站在角落,一身素色衬衫搭着粗针毛衣,像从前那样安静地听着,手里捏着一支笔,偶尔在本子上记下几个字——她仍是“顾问”,连座位都没排进正式名单。

可当第一位代表开口,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个场子,早已不是名义上的谁说了算。

“我们村现在开议事会,都按苏老师教的‘五步陈述法’来。”那位皮肤黝黑的村干部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翻开一页密密麻麻的手抄笔记,“第一步是说清问题,不带情绪;第二步列证据,最好有照片或者录音……”他念得认真,底下有人低头对照自己的本子,有人默默点头。

督导组组长眉头微动,低声问随行秘书:“查一下,这‘五步陈述法’有没有列入省级培训体系?”

“没找到发文记录。”秘书摇头,“但……甘肃、贵州、浙江三省的基层干部轮训教材里都有收录,标注来源写着‘参考苏霓试点经验’。”

组长沉默片刻,目光缓缓扫过房间,最终落在苏霓身上。

她正低头喝水,神情平淡,仿佛这一切与她无关。

可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生根,就不需要红头文件去宣布它的存在。

就像春天的第一声雷,没人颁发许可,万物却都听见了。

当晚,内部汇报稿在灯下成型。

钢笔划过纸面,留下一句未加修饰的结论:“有一种改革,不在文件里,而在老百姓开口的第一句话中。”

与此同时,许文澜坐在临时搭建的数据中心,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

某试点城市刚刚上线“民声通”应用程序,界面设计几乎复刻“蜂巢镜像”,甚至连图标配色都没改。

唯一的不同,是敏感词过滤机制严苛到近乎窒息——涉及征地、环保、执法的关键词一律无法提交。

有人愤慨,有人冷笑,唯有许文澜嘴角微扬。

“他们想造个壳子。”她说,手指轻敲桌面,“那就让他们把壳做得漂亮点。”

三天后,“跨平台互认计划”悄然启动。

用户只需点击一键同步,便能将“民声通”生成的内容哈希值导入“蜂巢镜像”系统,自动绑定时间戳、设备Id和原始元数据。

技术上毫无对抗,甚至显得格外配合。

可结果却是——八成活跃用户迅速完成绑定。

民间戏称:“表面用官媒,实质保真据。”更有人调侃:“跟当年打公用电话还得偷偷写信一样,话要说两遍,一遍给监听的听,一遍留给历史。”

系统数据显示,该市有效证据留存率反升37%。

虚假上报率断崖式下跌。

而在千里之外的剪辑室里,赵小芸正为新片《他们自己成了记者》做最后调色。

画面中,一个穿着外卖制服的年轻人举着手机走进餐厅后厨:“我录下来了,你们怎么处理我都认,但我不能让顾客吃变质菜。”另一幕,是一位母亲抱着疫苗异常反应的孩子,在社区卫生站门口平静地说:“我不吵不闹,但我一定要留下这段视频。”

影片入围国际纪录片奖的消息传来时,国内某主流媒体主编亲自致电邀约:“写篇影评吧,我们可以做个专题——关于民间录证乱象的反思。”

电话那头,赵小芸轻轻笑了声:“您知道吗?去年全国因证据缺失被驳回的医疗纠纷案,有两千三百起。”

主编语塞。

她挂了电话,转身写下一篇短文,标题只有五个字:《谁在定义真实》。

文中无理论争,只讲两个故事。

结尾写道:“当我们争论该不该录时,有些人已经在用生命回答这个问题。”

文章刷屏不到六小时,教育部官网更新通知:中小学社会实践新增“公共事务记录”模块,鼓励学生以合法方式参与社会观察与记录。

风,已不止吹在一个地方。

那一晚,苏霓独自走在老城区的巷道上,路灯昏黄,照见墙上斑驳的标语残迹。

她忽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天。

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露出几点寒星。

陆承安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替她披上外套。

“你觉得,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她轻声问。

他看着她侧脸,声音低沉却坚定:“不是你走得太快,是很多人还没学会睁开眼睛。”

她笑了笑,没再说话。

可就在这静谧时刻,远处医院方向,一辆救护车鸣笛划破长空,疾驰而过。

谁也不知道,那一夜,某个病房的监护仪曾发出刺耳警报。

老张被推进重症监护室(IcU)的那一刻,整座城市仿佛按下了静音键。

苏霓是在凌晨三点接到的电话。

她正伏案修改一份关于“基层证据留存标准化流程”的草案,笔尖一顿,墨迹在纸上洇开成一朵小小的乌云。

电话那头是老张的女儿,声音发颤:“医生说……可能是长期熬夜、血压失控引发的脑溢血。他昏迷前还在剪一段乡村教师用手机录课的素材。”

苏霓没回话,只轻轻说了句“我马上到”,便挂了电话。

她起身披上风衣,动作利落得像出鞘的刀。

窗外夜色浓重,但她眼里却燃着火——那是属于战士的冷静与愤怒:不是为死亡恐惧,而是为一个时代见证者差点没能留下最后一句话。

可谁也没想到,一场抢救,竟成了全国范围的精神接力。

三天内,从雪域高原到东海渔村,一箱箱录像带、U盘、硬盘陆续寄到医院门口。

有边防哨所士兵每月上传的巡逻影像,有农民工记录工地安全问题的手机片段,甚至还有小学生用父母旧手机拍下的社区垃圾分类执行情况。

每一份资料都附着一张纸条,字迹各异,语气却惊人一致:“交给老张”“替他保存”“他知道这些值得被看见”。

最远的一份来自漠河。

零下三十度的极寒中,一位巡警对着镜头敬礼:“张老师,我今天也主动打开了记录仪。”没有豪言壮语,可这句话像一颗子弹,击穿了所有沉默的壁垒。

护士抱着第三十七个包裹登记时忍不住红了眼:“这哪是什么病人?这是千万人心里的旗啊。”

而当老张终于在第五天清晨苏醒,神志尚不清,嘴唇干裂,却挣扎着对守候一夜的女儿吐出一句话:“把这些……都整理好。将来有人会需要它们。”

女儿含泪点头,转身打开电脑,在桌面新建了一个文件夹,指尖停顿一秒,郑重敲下名称:老张的遗产。

就在这份精神遗产悄然传承的同时,北京中南海某会议室里,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中央决定成立“社会治理创新办公室”,统筹全国改革试点经验。

人选讨论会上,各方势力角力激烈——有推举副部级高官坐镇的,也有主张由社科院权威领衔的。

争论不休之际,一份匿名材料悄然送达决策层手中。

没有署名,没有封面,只有三年来二十八起典型案件的完整卷宗汇编。

每一例维权成功的关键,都指向同一根线索:公众自主采集的有效证据。

而深入追溯后发现,几乎所有培训手册、陈述模板、操作指南的末尾,都印着一行不起眼的小字:

“参考苏霓女士提出的公众陈述规范。”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次日清晨,一道调令下发:苏霓调任社会治理创新办公室筹备组负责人,权限覆盖全域,级别暂未定。

消息传来的瞬间,她正站在江州火车站台,晨雾弥漫,铁轨泛着冷光。

手机震动,陆承安发来一张照片——新办公室门牌正在安装,木板空白,尚未贴字。

配文只有六个字:

“现在,轮到你来命名了。”

她望着远方,轻轻按下手机录音键,声音平静如深海:

“时间:2025年4月20日,地点:江州站,记录人:苏霓。”

录音结束三小时后,苏霓抵达临时办公区。

门口保安拦下她:“新主任今天应该报到,您是来办事的?”她未出示证件,只是静静看着那扇紧闭的大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