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32章 按苏老师讲的格式录

夜风穿过老城斑驳的巷口,吹得电线杆上褪色的横幅哗啦作响。

苏霓站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门外,手里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蓝布包,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如水。

她没进去,只是站在门口听了片刻。

里面的声音断断续续传出来:“时间:昨日下午三点;地点:家属区东门……事件:水管爆裂三小时无人修。”

“记录人:王德福,联系电话——暂无。”

“证据形式:手机拍摄视频一段,已上传至蜂巢d5节点。”

苏霓嘴角微动。

他们学会了“五步法”——这是她在一档公益访谈里随口提过的民间取证基本流程:定时间、标地点、说事件、录过程、留凭证。

可现在的问题不是不会录,而是录了没人管。

她推门而入。

屋内七八位退休职工正围坐一圈,纸笔摊开,神情认真得像在备考。

没人注意到她,直到她轻轻把布包放在角落的旧课桌上,发出一声闷响。

“大姐,您也是来学记录的?”一位老太太抬头问。

“路过,听说这儿能学点新东西。”苏霓摘下眼镜擦了擦,声音温和,“我儿子在厂里被拖欠工资半年了,想找人说理,可话还没说完,人家就说‘没证据’。”

老太太叹了口气:“我们以前也这样。现在好了,知道要录像、要存档,还能上传到那个……叫什么来着?”

“蜂巢d5。”有人接话,语气带着点自豪,“全国最大的民间录证平台,听说后台有区块链,删不掉。”

苏霓点点头,没再多言。

她走到黑板前,见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案例格式,唯独角落空着一块。

她拿起粉笔,在那片空白处写下一行字:

你知道“蜂巢d5”是谁建的吗?

底下,她贴了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图案边缘还画了个蜜蜂的简笔画。

没人追问,也没人立刻扫码。

但当她转身离开时,眼角余光瞥见那位念案例的中年男人,已经悄悄掏出手机,对着那张码拍了一张照。

三天后,许文澜坐在办公室盯着后台数据,眉头越皱越紧。

“不对劲。”她对助理说,“中部老工业区,过去七十二小时新增注册用户两千三百余人,活跃峰值集中在凌晨零点到两点——全是倒班工人。”

更让她心跳加速的是,一批原本匿名发布的征地补偿纠纷视频,标题开始统一标注一句话:

“按苏老师讲的格式录。”

许文澜猛地站起身,手指敲在桌面上。

这不是扩散,是觉醒。

那些曾被视作“沉默大多数”的人,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争夺话语权——而苏霓,早已不在台前,却仍是一切风暴的核心。

她当即调出内部风险预警系统,果然捕捉到一份加密转发的会议纪要:某监管部门拟以“信息安全”为由,全面清理非官方背景的录证平台,首当其冲就是蜂巢。

硬扛?等于送上门给人查封。解散?数万底层百姓的信任瞬间崩塌。

许文澜闭眼三秒,睁眼时眸光如刃。

“准备发布《蜂巢镜像自律白皮书》。”她语速极快,“三级审核机制立刻上线,用户信用积分模型今天必须跑通。另外——联系三位退休法官,邀请他们担任独立监察员,待遇从优,但必须公开身份。”

助理迟疑:“这……是不是太主动了?万一他们觉得我们示弱?”

“不。”许文澜冷笑,“我们要比他们更怕假证据。”

白皮书发布的当天夜里,十五个试点城市的政务办邮箱同时收到一封邮件,标题赫然写着:

《我们比你们更怕假证据》——蜂巢镜像平台自我规制方案全文公开

附件中不仅有技术架构图、审计接口说明,还有用户举报响应时效承诺书。

最狠的是最后一章:开放政府直连通道,欢迎随时调取原始日志。

舆论反转只用了不到四十八小时。

有媒体发文质问:“如果一个民间平台都敢自缚手脚接受监督,为何某些部门反而拒绝透明?”

整治行动悄然搁置。

而在西南群山之间,赵小芸蹲在一间低矮的土坯教室外,望着眼前一幕几乎哽咽。

十几位乡村教师围坐在一张破木桌旁,轮流播放自己录制的课堂视频。

一台二手手机支架歪歪斜斜架在讲台上,屏幕亮着,正回放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的画面。

“这是我们班李铁柱,昨天语文测验全班第一。”一位老教师笑着递过手机,“以前领导来检查,总说我们教学敷衍。现在他们来了,我就放这段——你说我态度不好?机器可不会撒谎。”

赵小芸轻声问:“你们是怎么想到录下来的?”

老人挠头一笑:“前阵子看了你的片子,里面那个工人举着手机说‘本记录同步至蜂巢d5节点’,我就想啊,教室也是公共空间,凭什么话只听上面说的?”

他顿了顿,眼神忽然认真起来:“我们也该留下自己的声音。”

赵小芸默默记下这句话,指尖微颤。

她知道,这将出现在她下一部纪录片的开头。

同一晚,陆承安翻阅着各地反馈简报,看到“蜂巢”风波平息的消息,只是淡淡勾了勾唇角。

他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信号依旧时断时续。

“你写的那句话,”他低声说,“已经在七个省流传开来。”

电话那头,苏霓笑了笑,声音穿过电流传来,平静却有力:

“我不是教他们怎么做,我只是让他们相信——自己值得被听见。”

窗外月光如洗,照进一座老城深处的小楼。

墙上张贴的《居民议事规则》边角已被风吹得起卷,但有一行新写的粉笔字,尚未抹去。

而在某间灯火未熄的书房里,有人轻轻合上一本笔记,喃喃道:

“现在下面办事,动不动就说‘这是苏霓教的’……”夜色如墨,老城区的巷口飘着细雨。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在一家不起眼的私房菜馆前,车门打开,老张撑起一把旧伞,缓步走入。

饭局设在二楼雅间,气氛看似轻松,实则暗流涌动。

几位文化系统的官员谈笑风生,酒过三巡,话题渐渐滑向近来坊间热议的“蜂巢现象”。

“现在下面办事,动不动就说‘这是苏霓教的’。”一位戴金丝眼镜的高官端起酒杯,语气带着几分调侃,“搞得好像不跟着她走,就是思想落伍、政治站位不高。”

旁边有人接话,笑得有些意味深长:“更邪乎的是,前两天我下去调研,有个干部开会前掏出手机往桌上一放,说‘我要开始工作了,这段算不算有效记录?’——你说可笑不可笑?”

满座哄然。

老张只是微笑,夹了一筷子青菜,慢条斯理地咀嚼,仿佛听的不是讽刺,而是一段久违的乡音。

酒散人去,他却没有立刻离开。

等其他人都走了,他叫住那位发言最多的高官,从随身的帆布包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已磨得起毛边。

“您刚才说得热闹,我想给您看样东西。”

高官一怔,接过翻开。

扉页上一行钢笔字清晰可见:1987年,第一次偷偷录下领导讲话。

往后翻去,是密密麻麻的手写笔记,夹杂着几页泛白的照片——会议现场、红头文件角落、某次群众上访被拦在门外的瞬间。

每一页都标注时间、地点、人物,甚至还有录音设备型号和电池续航记录。

“这……”高官声音压低,“你当时敢这么干?”

老张望着窗外细雨,声音平静却不容忽视:“我不是第一个做的,只是没销毁的人之一。那时候录音机还是稀罕物,但我们已经知道——权力一旦脱离见证,就会变质。”

他顿了顿,目光如钉:“只是以前没人敢让它响起来。”

高官合上本子,指尖微微发紧。

良久才问:“你现在给我看这个,是为了谁?”

老张笑了笑,没答。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市法院审判庭内,法槌落下,宣判声回荡在肃静的空间。

“判决如下:撤销对原告张某的行政处分。”

掌声竟在法庭响起。

当事人——一名基层街道办主任眼眶泛红,紧紧握住陆承安的手。

庭审全程,对方律师咄咄逼人:“公务行为岂能任由百姓围观录像?这不是挑战管理权威是什么?”

陆承安立于庭中,西装笔挺,神色沉稳。

他没有急于反驳,而是依次出示三组证据:

第一组:该片区近半年群众投诉率下降62%;

第二组:第三方民调显示满意度达91.3%,创历史最高;

第三组:两名社区干部因不当言行被视频曝光,经核实后已被问责处理。

“监督从未破坏秩序。”他在结案陈词中说道,“相反,它让秩序回归公正。当权力愿意被看见,信任才会真正建立。”

记者围堵在法院门口追问:“这是否意味着‘苏霓模式’获得了司法背书?”

陆承安系好风衣扣子,眸光微闪:“我只是替那些愿意被看见的人说了句话。”

当晚,在西部某小县城尘封多年的档案馆里,管理员戴着白手套,将一叠纸质材料轻轻放入编号柜。

卷宗标题写着:《共述会试点记录·第一辑》。

她在分类栏写下六个字符:SN001。

灯光昏黄,窗外风声渐起,像是某种无声的回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