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20章 她还没开口,但风已经变了方向

会议室的门关上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

苏霓坐在长桌末端,并不起眼的位置。

她穿着一件剪裁利落的藏青色西装套裙,发丝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脸上没有多余表情,像一柄收在鞘中的刀。

这是她第一次以“公共文化治理创新课题组成员”身份出席闭门研讨会——不是作为主持人,不是作为媒体代表,而是作为被审慎考量的“变量”。

七位专家围坐两侧,多是体制内资深学者与技术官僚。

议题早已印发:《公众参与平台建设规范》。

草案第一条便旗帜鲜明:“建议由政府统一开发标准化记录终端,接入官方认证系统,杜绝民间无序采集带来的信息污染与舆情风险。”

“群众不具备专业素养。”一位白发老者声音沉稳,“他们拍的画面歪斜、录音杂音大,甚至断章取义,极易引发误解。若任其自由传播,等于放任情绪压倒理性。”

“而且数据安全如何保障?”另一位专家接过话头,“私人设备上传的内容,谁来审核?谁来追责?我们不能让社会陷入‘人人自证’的监控焦虑。”

一圈发言下来,基调明确:管控优先,稳定为重。

民间影像被视为隐患,而非力量。

轮到苏霓时,没人期待她能说出什么惊世之语。

毕竟,在座多数还记得她是谁——那个曾在直播中口若悬河的女主持人,风光一时,却因“风格过于激进”被调离一线多年。

她没起身,只是打开笔记本,连接投影。

屏幕黑了一下,随即跳出一段视频。

画面剧烈晃动,像是被人攥在手里狂奔。

灰黄的土路,远处几辆挖掘机正推倒房屋,砖瓦崩裂声混着模糊喊叫。

镜头颤抖着对准一辆挖机,车牌半遮泥污;下一秒切到一个穿迷彩服的男人挥手大吼:“都给我快点!五点前清场!”

全场安静下来。

苏霓开始逐帧播放,语速平稳却字字清晰:“这是西南某县征地现场,时间是去年三月十七日下午四点二十三分。车牌经清洗还原为‘川R·’,属当地城建公司名下租赁车辆。指挥人员名为李国栋,系拆迁办临时雇员,此前已有三次强拆投诉记录。”

她暂停在房屋倒塌瞬间。

“结构坍塌时间为四点四十一分零七秒,比报备审批时间早了整整四十八分钟。而根据该县《征收公告》,合法作业时段为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

她轻点鼠标,弹出一张时间轴图谱,将村民报警记录、通话日志、气象数据与视频帧精确对齐。

“他们不会构图,但他们记得日期;他们不懂编码,但他们知道要留底。”她合上电脑,抬头环视众人,“你们想统一发放设备,是为了规范?还是为了控制谁可以发声?”

会议室陷入死寂。

有人低头翻文件,有人轻咳掩饰尴尬。

直到角落传来一声极轻的问话——

“这个人……是不是以前那个主持人?”

没人回答。但那语气里的震动,谁都听得出。

散会后,苏霓走在走廊,许文澜的信息立刻跳进来:“智言科技刚刚发布‘公民信用记录共建计划’,说是智能亭打卡反馈政策感受,就能加社会信用分。”

苏霓脚步一顿。

“我反向模拟了一百个虚拟用户,连续提交‘我理解政策难处’‘我相信政府会解决’这类话术。”许文澜的文字冷静得像手术刀,“第四天,系统自动推送‘情绪稳定模范市民’电子勋章,并开放社区优先服务权限。”

苏霓冷笑。这不是鼓励表达,是训练顺从。

“你投稿了吗?”

“已匿名发往《财经》内参,标题《驯化的表达:当顺从成为积分》。”

“好。”苏霓回了一个字,嘴角微扬。

风暴即将掀起,而她们只负责点燃引信。

与此同时,赵小芸正在剪辑室做最后调整。

第二集《说话的人》素材沉重却锋利。

那位环卫工母亲蹲在学校门口抄招生政策的样子,孩子攥着旧书包说“我想读书”的眼神,都被她用最克制的镜头留下来。

教育局的人果然来了,以“涉及未成年人**”为由要求停拍。

她当场打开“蜂巢镜像”App,上传全部原始素材,生成不可篡改的哈希值存证链。

“根据《公共文化记录保护倡议书》第十一条,涉及公共事务的纪实影像,创作者享有完整权利。”她直视对方,“你们要的不是保护孩子,是掩盖问题。”

对方脸色铁青离去。

当晚,苏霓短信进来:“把孩子说‘我想读书’那段放在开头,不要配乐。”

赵小芸照做。

没有煽情音乐,没有旁白渲染,只有稚嫩的声音在空旷街角响起,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现实的皮肉。

成片一出,业内震动。

几天后,老张接到通知,受邀为新一批基层文化馆员培训新型记录设备使用方法。

讲台下坐着二十多个年轻人,有男有女,大多神情拘谨。

他调试好投影仪,正准备开始,课间休息铃响了。

一名年轻姑娘站在后排,手捏着笔记本一角,犹豫许久才开口:

“老师……要是领导不让录呢?” 老张的手指在那支老旧录音笔的金属外壳上轻轻摩挲了一下,像抚过一段沉睡的时光。

教室里空调低鸣,窗外梧桐树影斑驳地晃在水泥地上,仿佛时间也迟疑着不敢向前。

“老师……要是领导不让录呢?”

那个声音很轻,却像一根针扎破了某种默契的沉默。

提问的女孩站在后排,二十出头的模样,制服袖口还带着新布料的折痕,眼神闪躲,却又固执地不肯低头。

老张没说话。

他只是缓缓从内袋里掏出那支乌漆发亮的录音笔——边角磨得泛白,按钮处的漆早已脱落,露出底下灰扑扑的塑料。

他按下播放键。

沙哑、断续的女声从扬声器里流出,带着九十年代初特有的磁带底噪:

“时间:1993年4月17日,地点:纺织厂会议室,记录人:王秀兰。今天厂长宣布裁员名单,三百二十七人下岗,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有补偿方案。工人们问为什么,没人回答。我偷偷录下来了……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用,但我想让以后的人知道,我们不是默不作声走掉的。”

声音戛然而止。

老张关掉录音笔,动作缓慢而坚定。

他抬眼看向那个女孩,目光温和却不容回避:“当年也没人让录,但我们还是录了。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而是你还记不记得——你为什么要开始录?”

教室里一片寂静。

有人喉头滚动了一下,有人悄悄攥紧了笔记本。

前排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不动声色地打开了手机录音功能,屏幕微光映在他脸上,像点燃了一簇火苗。

就在这时,走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许文澜推门进来,手里捏着一张打印纸,目光直奔苏霓预留的位置——空着。

她皱眉,随即瞥见自己包里的手机震动起来。

法院外,正午阳光刺目。

陆承安摘下律师徽章,放进西装内袋。

高跟鞋敲击石阶的声音由远及近,几名年轻男女举着手机围上前,镜头对准他,眼神炽热。

“陆律师!我们是‘共述会’的!”其中一个短发女生激动地说,“您刚才说的‘封的是视频,堵的是路’,我们都录了!马上发出去!”

陆承安微微一怔,望着这群陌生却熟悉面孔的年轻人——他们穿的不是职业装,而是最普通的t恤和帆布鞋,可站姿挺拔,眼神清明。

他忽然笑了,那是一种近乎欣慰的笑意,冷峻眉宇间裂开一道暖光。

他掏出手机,拨通那个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接通,他只说了一句:“他们已经开始替你站岗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整条街仿佛被风吹动。

无数手机同时举起,无数画面开始上传,无数声音正在汇聚。

而在城市另一端,一份红头文件正悄然流转:省厅即将召开“智慧治理与公众参与”听证会,议程第一条,便是审议《民间影像采集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会议名单中,苏霓的名字赫然在列。

而某传媒集团高管办公室内,一份标注“紧急”的备忘录静静摊开,最后一行写着:

“必须遏制非专业主体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无序侵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