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1章 你怕上热搜,我偏要全城刷屏

风暴的中心,是海城电视台那几部几乎被打爆的热线电话。

“喂?电视台吗?我就是想夸夸你们那个雨里的主持人,太有温度了!”

“我儿子看了你们的节目,说长大了也要当记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个女主持叫什么名字?我们全家都成了她的粉丝!”

此起彼伏的赞扬声,像潮水般涌入电视台的每一个角落,让接线员们应接不暇。

报纸的动作更快,第二天,《海城晨报》和《都市快讯》不约而同地在社会版刊登了节目的截图和片段描述,标题醒目——《一场暴雨,一次温暖全城的守候》。

办公室里,张卫东放下刚刚挂断的电话,后背却沁出一层冷汗。

电话是分管宣传的上级领导打来的,语气里满是赞许,夸他有魄力,敢于创新,做出了“接地气、有筋骨”的好节目。

可张卫东嘴里应着“是是是,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接地气?

有筋骨?

可整个节目从头到尾,苏霓那个女人连一句“感谢海城电视台”的场面话都没说!

所有功劳,所有光环,都聚焦在了她个人身上。

这赞扬听着像蜜,咽下去却比黄连还苦。

他这个节目中心主任,倒像个局外人。

他猛地抓起内线电话,声音压抑着怒火:“让苏霓来我办公室,立刻,马上!”

苏霓推门进来时,张卫东正烦躁地踱着步。

他停下来,双眼如鹰隼般锐利地锁定她:“苏霓,你这次玩得很大啊。”

他将报纸摔在桌上,指着上面苏霓撑伞的侧影,一字一句道:“市民的表扬电话快把台里门槛踏破了,上头的表扬电话也打到我这儿了。可他们夸的是‘那个主持人’,不是我们海城电视台!”

“你这是在打擦边球,是在挑战规则!”张卫东的声调陡然拔高,“我警告你,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下次再敢擅自出镜,不经报备就搞所谓的‘现场直播’,你和声浪传媒的合作资格,立刻取消!”

面对疾风骤雨般的训斥,苏霓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直到张卫东喘着粗气停下,她才微微颔首,语气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张主任,我明白了。以后会注意。”

这副油盐不进的态度让张卫东一拳打在棉花上,他烦躁地挥挥手:“出去!”

苏霓转身,在她关上门的那一刹那,眼底的平静瞬间被一抹锋锐的精光取代。

她没有片刻停留,直接回到声浪传媒的临时办公室,对早已等候的李建军下达指令,干脆利落:“老李,把《暴雨中的才艺秀》所有原始素材,立刻给我剪成三支一分半钟的短视频。”

李建军愣了一下:“剪辑?投官网吗?那得走张主任的审批流程,他刚……”

“不走官网,不走审批。”苏霓打断他,眼神明亮得惊人,“第一支,聚焦那个在雨中跳街舞的工人子弟,突出他的梦想和汗水。第二支,讲那个独自带着孩子创业的单亲妈妈,展现她的坚韧和不屈。第三支,”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就叫《她说:普通人也能发光》,把我采访的那些路人,那些最质朴的愿望,全都剪进去。”

李建军彻底懵了:“不走官方渠道,那我们怎么发?”

苏霓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U盘,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接下来的两天,海城上演了奇特的一幕。

苏霓没有联系任何一家主流媒体,而是带着那个U盘和一笔不算多的现金,跑遍了全城八家拥有大型户外电视屏的投放点。

从市中心最繁华的万达广场,到人流密集的公交总站,再到街角的邮政局,她以“声浪传媒”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名义,支付了最低额度的广告费,只有一个要求:在人流高峰期,循环播放这三支短片。

三天之内,一场“病毒式”的传播开始了。

在商场门口等人的女孩,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屏幕上那个男孩不知疲倦的舞步。

在公交站台躲雨的上班族,听到了屏幕里那个女人坚定的声音:“她说,普通人也能发光……”在邮局前排队的老人,看到了那个单亲妈妈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熟练打包的双手。

没有电视台的logo,没有官方的背书,只有一个撑着伞,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的女人的侧影,贯穿始终。

“咦?这个人好眼熟,是不是前几天那个雨里……”

“是她!就是那个主持人!她叫什么名字?”

“这视频谁拍的?比电视台那些高高在上的宣传片好看多了!”

议论声像投入湖面的石子,一圈圈荡漾开来。

人们开始用手机拍摄屏幕上的短片,发到自己的朋友圈、短视频平台。

“她是谁”这个话题,在没有任何官方推动的情况下,悄然发酵,热度节节攀升。

这股反常的势头,终于引起了江曼的警觉。

在周一的台务会上,江曼精心打理的妆容下,眼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她清了清嗓子,以一种公事公办的口吻提议:“各位领导,我注意到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些非官方渠道发布的影像内容,虽然看似正面,但其中存在一定的舆论误导风险。我建议,台里应该加强对外宣发内容的统一管理,避免品牌价值被稀释。”

她特意加重了语气,意有所指地补充道:“尤其要警惕个别人员,打着所谓‘独立制作’的旗号,实则游离于监管之外,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台方的整体声誉。”

在座的几位领导纷纷点头,觉得言之有理。

会议纪要刚通过内部系统下发,苏霓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张卫东的办公室门口。

她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会议纪要,另一只手,却捧着厚厚一叠信件。

“张主任。”苏霓将纪要放在桌上,目光直视着他,“您也认为,我是在损害台方的声誉吗?”

张卫东脸色一沉,正要发作,苏霓却将那一叠信递了过去。

“如果您不信,可以看看这些。这都是这两天市民亲手送到电视台门卫室,指名给我的。”

那是一叠手写信,纸张各异,字迹也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打印体没有的真诚。

最上面一封,来自一个叫刘晓慧的女孩。

张卫东鬼使神差地抽了出来,信上的字迹娟秀又带着一丝胆怯:“……我从小就因为口吃被人嘲笑,我阿姨也总说,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别想那些没用的。可是那天在雨里,苏姐姐你把话筒递给我,对我说,‘你的声音,值得被听见’。就因为这句话,我报名了学校的演讲比赛,今天,我站在了决赛的舞台上。谢谢你,苏姐姐,是你让我相信,我不是一个没用的人。”

张卫东拿着信纸的手,微微一颤。

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看似柔弱,实则比谁都倔强的女人,心中百感交集。

他沉默了许久,久到办公室里只剩下空调的微弱风声。

终于,他长长地叹了口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下个月,市团委要联合我们台里,做一个‘新时代青年典型’的系列报道。本来,这个项目是打算让江曼来牵头的……”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重新变得锐利,但这次,锐利中多了一丝审视和期待。

“……现在我觉得,或许换一种风格,一种更贴近人心的风格,效果会更好。”

他盯着苏霓,一字一句,掷地有声:“这个项目,你来做。但前提是,必须正大光明地做,以我们电视台的名义去做!别再给我玩那些地下游击!”

苏霓笑了,那笑容像是乌云散尽后,第一缕穿透云层的阳光,明媚而耀眼。

“张主任,我从不打游击,”她轻声说,“我只是在等风来。”

与此同时,江曼的助理正在一个近百人的电视台内部工作群里,不动声色地转发了一张截图。

那是一个本地知名论坛的帖子,标题用耸人听闻的红色字体写着——《扒一扒!

海城新晋网红主持人苏霓的崛起真相:背后金主竟是外资家电品牌!

江曼端着咖啡,看着群里瞬间开始的窃窃私语,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

她对身边的助理轻蔑地说道:“我要让她知道,名声这东西,风吹起来快,塌得更快。”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就在那篇帖子发布后的三分钟内,远在另一栋写字楼里的陆承安,已经通过技术手段,精准锁定了发帖人的Ip地址。

他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海城电视台办公网络”字样,面无表情地将所有证据链截图、存档,然后发了一条加密信息出去。

深夜,喧嚣散尽。

苏霓独自一人坐在剪辑室里,回看着李建军派人从各个街头大屏下拍摄的观众反馈录像。

镜头扫过一张张或好奇、或感动、或沉思的脸庞,最终,定格在一对驻足观看的老人身上。

老太太抬手抹着眼角,对身边的老伴轻声说:“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还有人愿意听他们这些普通人说话啊……”

苏霓按下了暂停键。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眼眶微微有些发热。

就在这时,口袋里的手机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

她拿起来一看,是李建军发来的消息,内容很短,却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

“苏霓,刚才市教育局办公室打来电话,想请你作为特邀嘉宾,在下周的全市中小学校园巡讲启动仪式上,做个发言。”

苏霓望着手机屏幕上那行字,窗外城市的霓虹在她眼底流转,她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整个世界宣告。

“风,已经起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