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128章 锚点与星图:各自的征途

第一百二十八章

徐卓远收到那封来自大洋彼岸顶尖实验室的面试邀请邮件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边。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在两人紧密共生的关系圈层中扩散,但这涟漪并非无序的扰动,而是带着明确方向与协同频率的波动。没有戏剧化的依依不舍,一种基于深度理解与共同目标的高效规划,迅速取代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感性彷徨。

实验室的夜晚,灯光依旧如星河倾泻。封瑶搬来了那块熟悉的白板,上面不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式和模型架构,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清晰的时间线与任务分工图。她的笔尖精准地落在几个关键节点上。

“距离面试还有一个半月,核心准备方向需要聚焦在这里,”封瑶的声音冷静、条理分明,如同她处理数据时一样,“他们实验室最近三篇顶会的核心论点,尤其是那篇关于‘非线性神经网络在认知模拟中的边界效应’的,你需要吃透,并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或延伸思考。这部分文献的初步检索、摘要和关键点梳理,由我来负责筛选,帮你节省时间。”

徐卓远靠在实验桌沿,目光追随着那枚在白板上移动的笔尖,内心涌动着一种奇异的安宁。他见过封瑶的许多面貌——脆弱敏感如易碎琉璃的,温柔坚定似静水深流的,但此刻这种作为“战略伙伴”展现出的冷静、高效与全局视野,依然让他心生激赏。她的支持,从来不是感性的牵绊或单纯的鼓励,而是理性的赋能,是精准补位,是让他能心无旁骛冲向更高处的坚实基座。

“好。”他沉声应道,目光与她交汇,无需多言,默契已在其中。“另外,模拟面试环节,”封瑶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而锐利的光,“我来扮演那个最难缠、最挑剔的评审委员。我了解你思维体系的每一个精妙之处,也清楚你偶尔会下意识忽略的‘非技术性’软肋——比如,如何将极度前沿、复杂的技术内核,用更易于理解、甚至能引发共鸣的方式,阐述其潜在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

徐卓远微微颔首,这正是他需要的,也是最只有封瑶才能提供的视角。她总能像最精密的光学仪器,校准他视野中因过于专注技术本身而可能产生的盲区。“我接受挑战。”他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笑意,“那么,你的‘情境场’项目原型迭代……”

“放心,”封瑶接过话头,语气笃定,“核心框架我们已经一起搭建完毕,牢不可破。接下来的大规模数据填充、算法细节调优和初步的用户界面优化,林薇学姐和团队其他成员完全可以胜任。而且,”她顿了顿,声音柔和下来,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正好是一个机会,让我独立带领团队走一段完整的研发流程。卓远,我需要这样的淬炼。”

她的目光清澈而坦然,映照着头顶的灯光,也映照出内心蓬勃生长的渴望。她渴望成长,并非为了与他比肩而立,而是为了能真正地、作为独立的、强大的个体,与他并肩同行,共同面对更广阔世界的风雨与风景。徐卓远读懂了这份深植于灵魂的坚韧与期许,他走上前,没有拥抱,而是伸出手,轻轻碰了碰她握着白板笔的手指,像一个郑重的、属于他们之间的仪式。

“好。”他言简意赅,却重若千钧,“我们各自努力,最高处见。”

就在两人为了明晰的未来全力冲刺,将时间压缩成高效模块的同时,封瑶的生活中,由林晓带来的那抹“镜像”般的涟漪,也开始显现出更具体、更丰富的形状。

那次深入的交谈之后,林晓似乎真的汲取了勇气。她按照封瑶的建议,沉下心来,将那份关于“家庭互动模式对青少年情绪感知影响”的课题报告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强化了内在逻辑链,并鼓起勇气,主动约谈了之前让她倍感压力的导师。结果出乎意料地顺利,导师不仅没有否定她,反而特别肯定了她在情感维度挖掘上的独特性和敏锐度,甚至亲自帮她协调了部分之前难以申请的计算资源。

感激万分的林晓再次找到封瑶,这次不再是带着怯懦与不安的求助,而是拿着初步成型的数据模型和一份新的、更深刻的困惑——关于数据采集过程中涉及的用户**与伦理边界问题。封瑶欣然与她展开了探讨。在交流中,她惊讶地发现,林晓虽然性格内向,不擅言辞,但对情感细微处的洞察力却惊人地敏锐,常常能提出一些连她自己都未曾深思的、源自直觉与共情能力的独特角度。

这种互动,悄然从单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演变成了一种双向的启发与滋养。封瑶在帮助林晓梳理逻辑、构建理论防御体系的同时,自己也仿佛在借助这面“镜子”,重新审视和巩固“情境场”理论的情感认知根基。她意识到,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思维训练与理论淬炼。

同时,通过林晓这座桥梁,封瑶也间接接触到了校园里另一个此前她并未过多关注的、沉默而努力的群体——那些同样怀揣学术理想或技术热情,却在现实压力、资源匮乏或方向迷茫中苦苦摸索的年轻学子。林晓像是不经意间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封瑶自身积累的“光”,开始有了更具体、更真切的映照对象。

这天下午,封瑶在图书馆她常坐的那个靠窗角落,不仅看到了等在那里的林晓,还看到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眉头微蹙、表情严肃的男生。林晓有些不好意思地小声介绍:“封瑶学姐,这是计算机系的沈哲,他也在做情感计算相关的项目,我们在数据预处理上有些合作……他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算法优化瓶颈,卡了好几天了,我……我觉得学姐或许能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思路。”

沈哲看起来有些拘谨,推了推眼镜,简短地打了招呼,但对技术的极致专注让他很快忽略了社交上的尴尬,直接摊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指向屏幕上那段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码和旁边一条停滞不前的性能曲线图。“这里,迭代损失始终无法有效降低,尝试了几种主流优化器,效果都不理想。”他的语气带着技术宅特有的直接与苦恼。

封瑶饶有兴致地俯身看去,仔细浏览代码结构和数据流,眼中渐渐浮现出了然的神色。沈哲遇到的问题,恰好触及了她和徐卓远前段时间为了优化“情境场”核心引擎而攻克的一个类似难点,关于高维稀疏数据下的梯度弥散问题。

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或修改代码,而是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起了简化的数据流图,引导着沈哲跳出固有的优化框架,回顾最基础的理论,从数据结构的本质和损失函数的物理意义角度重新思考。“或许,问题不在于优化器本身,而在于特征空间的表达是否足够‘友好’?我们能不能尝试从源头上,对输入数据进行一种‘平滑’预处理,让优化曲面更易于搜索?”

沈哲从最初的困惑,到眉头紧锁陷入沉思,再到十几分钟后猛地一拍大腿,眼睛里迸发出豁然开朗的兴奋光芒:“我懂了!是特征交叉的方式引入了不必要的噪声和崎岖度!谢谢学姐!太感谢了!”他看向封瑶的眼神,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敬佩。林晓在一旁看着,也抿嘴笑了起来,脸上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淡淡光彩,仿佛沈哲的突破,也让她感受到了某种群体性的喜

封瑶看着他们,心中微微一动。她似乎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锚点”,将这些分散在校园各处、有着相似学术追求和技术热情,却可能因信息壁垒或资源限制而孤立无援的个体,轻轻地、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并非她刻意经营或追求的结果,却让她清晰地感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价值实现——不仅仅是自我技术的突破、爱情的圆满,还有知识、经验以及那份“过来人”的温和坚韧力量的传递与扩散。

晚上,回到宿舍,她和徐卓远进行每日例行的视频通话。屏幕那端的徐卓远刚结束一轮高强度的文献阅读与批判性笔记整理,眉眼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但听到她带着几分新奇描述下午图书馆的“小型技术研讨会”,他眼底的倦意渐渐被一种柔和而欣赏的光芒所取代。

“瑶瑶,”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低沉而稳定,“你正在形成自己的‘场’。”他用了他们项目里最核心的概念来描述,“一个基于知识共享、经验支持和情感共鸣的微型‘情境场’。这很了不起。”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补充道:“这或许,也是‘情境场’理论真正落地、产生社会价值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技术是骨架,是实现的工具,而人与人之间这种真诚的、互助的、能激发彼此潜能的联结,才是赋予技术以温度和生命力的血肉。”

封瑶握着手机,心中豁然开朗,如同被一道光照亮。是啊,重生归来,她弥补前世的遗憾,收获真挚的爱情,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一切的终点,难道仅仅是个体的圆满与强大吗?或许,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当她自身通过努力成为一束稳定、温暖且能持续发光的光源时,她能自然而然地吸引并照亮更多在相似道路上摸索前行的人,形成一个良性的、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能量环,一种积极的知识生态。

个人的救赎与成长,最终导向了对更广泛群体的潜在关怀与赋能。这让她重生后的生命轨迹,在个体的悲欢离合之外,拥有了更厚重的社会意义与时代质感。

时间在充实的忙碌中飞逝,如同被拧紧了发条。徐卓远凭借深厚的积累和与封瑶共同准备的针对性策略,以近乎完美的表现通过了苛刻的初步面试,顺利进入了更深入、更专业的技术答辩环节。封瑶的“情境场”项目原型在一次重要的内部小组评估中,以其创新的理念和扎实的初步数据,获得了评审老师的高度评价,为接下来的正式立项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林晓和沈哲,在封瑶恰到好处的点拨与鼓励下,各自的项目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林晓的课题报告被导师推荐参加校级学术论坛,沈哲的算法优化方案则大幅提升了模型性能,让他所在的兴趣小组看到了项目落地的曙光。

离徐卓远最终面试、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远行,只剩下不到一周。两人心照不宣地,共同空出了一个没有任何学术安排、不讨论任何未来规划的晚上。他们就像校园里最普通不过的一对情侣,手牵着手,在初夏夜晚微风习习的操场上,沿着红色的塑胶跑道,一圈一圈慢慢地走着。

夜空是深邃的墨蓝,零星点缀着几颗寂寥的星子,远处教学楼的灯火如同落地的银河,蝉鸣在耳畔此起彼伏,交织成属于青春与夏夜的背景音。

“有点舍不得。”封瑶轻轻晃动着两人交握的手,语气里带着一丝淡淡的、无法掩饰的怅惘,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温暖包裹的踏实感,“已经习惯了,身边随时有你在的日子。”

徐卓远停下脚步,转过身,在朦胧的夜色中深深地看着她,然后用力握紧了她的手,仿佛要将自己的力量通过交握的掌心传递过去。“物理的距离改变不了任何本质的东西。”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如同磐石,“瑶瑶,我们的‘共生’,早已超越了形影不离的层面,它已经内化成了彼此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情感回应的一部分。无论相隔多远,你都是我思考和感知这个世界时,最核心的基准坐标。”

封瑶仰头看他,夜色将他棱角分明的轮廓勾勒得更加清晰,也让他眼中的光芒更加深邃动人。她相信他,更相信他们共同用心构筑的这份深刻理解与坚韧感情。分离,不是为了疏远,而是为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分别验证和加强他们之间那无形的、牢不可破的联结。

“嗯。”她微笑着点头,眼中闪烁着理解与支持的光芒,“你去征服你的星辰大海,我在这里,也会全力以赴,开拓属于我的疆域。我们各自绘制星图,积累航行的经验与宝藏,最终,所有的轨迹必然会汇聚成同一片璀璨宇宙。”

新的旅程即将开启,他们不再是需要紧紧依偎才能汲取温暖、对抗外界风雨的孤岛,而是两艘装备精良、航向明确、拥有共同精神坐标与通信密码的舰船,准备驶向各自的深海,去探索未知,去征服挑战,并将所有的发现、成长与荣耀,最终都带回他们共享的那片心灵港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