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宦海沉浮的前半生:先得汉灵帝赏识入朝,后虽被董卓以灭族相胁再度出仕,却始终遭到王允等人的排挤。若能早些遇到明主,或许还能为国效力。思及此处,蔡邕不禁摇头苦笑。
聪慧的蔡文姬明白父亲的心思,但她更清楚当下的安排已是最好的结局——父亲终于可以远离朝堂纷争,安享晚年了。
两父女漫步在长安街头。
街市喧闹非凡——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杂技艺人翻着跟头,珠宝铺里玉器琳琅,最惹眼的还是那座皮影戏馆。
眼前盛景令蔡邕与蔡琰目不暇接。往昔长安哪有这般气象?
街边演罢的皮影戏正说着秦皇挥师南下、踏破士族的故事,幕布拉起时,父女俩仍怔怔出神。
暮色渐沉,人流忽地朝皇城方向涌去。
"爹,他们这是?"
蔡琰拽了拽父亲衣袖。既来了长安,哪有不见识的道理?两人当即随人潮前行。
越往中心走,街面越是拥挤。挨挨挤挤的衣袍摩挲声中,蔡邕突然看见前方高台——
鎏金台柱旁立着披甲武士,寒铁面甲下目光如电。
"让我试试!"
"兄台且看我这套枪法!"
沸腾的呼喊声里,父女俩终于明白:这是秦皇设的招贤台。但凡有真本事的,不论出身皆可登台。
蔡邕捻须的手微微发颤。
乱世里的明珠,终于等到拭尘之日了。
# 人才沉浮录
然而这些能人异士中得以崭露头角者寥寥无几,多数都郁郁不得志。
若非刘耕降临此界,大汉依旧被世家大族一手遮天,想要建功立业就不得不依附于这些豪门。
更有无数俊杰默默消逝在岁月尘埃里。
令刘耕记忆犹新的是三国史籍中那位神秘莫测的阿曲小将。
昔年太史慈与孙策激战,孙策座下八员猛将围攻,太史慈阵中却杀出一员无名小将独战八雄。
仅凭一人之力牵制八将,其中黄盖等人皆是久经战阵的骁勇之士。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硬是拖住八将直至太史慈回援。
此不过沧海一粟,三国乱世中被埋没的英才何止千万。
正因如此,刘耕才在大汉圣都长安设立这座招贤台。
但凡身怀绝技、品行端正者,皆可登台一展所长。
望着远处摩拳擦掌的青年才俊陆续登台,蔡邕不禁侧目看向身旁的蔡琰。
面对父亲的目光,蔡琰轻声叹道:
"父亲年事已高,何必还要参与这些事?"
"安享晚年不好么?"
蔡邕闻言却露出洒脱的笑容。
作为汉室老臣、当世大儒,他始终心系社稷。
灵帝年间虽曾入朝为官,奈何大汉根基已腐,未及施展抱负便山河破碎。
董卓乱政时,蔡邕本已无意仕途,却被迫出山。
如今大汉复兴,秦皇陛下雄才大略,这般明主谁不愿效死?
目睹招贤台盛况,蔡邕沉寂多年的报国之心又燃起生机。
正当他欲要上前一试时,台上忽现一道窈窕身影。
"咦?!"
"竟有女子登台?"
蔡邕面色微变。
一旁的蔡琰却双眸放光,专注凝视台上女子。
只见那蒙面女子翩然起舞,剑光如虹......
虽难窥真容,但其曼妙剑姿已令人心驰神往。
"妙哉妙哉!"
"好身手!"
围观百姓忍不住齐声喝彩。
前来观礼的百姓虽男女皆有,但登台者皆为男子。此刻竟有女子敢踏上高台,已令众人肃然起敬。
剑影翩跹间,那道窈窕身影终于收势而立。
招贤官拾级而上,沉声道:"姑娘是首位登此台的女子。可知女子入选后将去往何处?"
只见那倩影眸光坚毅,朗声应道:"民女不知!但无论去向何方,只要能为陛下效命,民女万死不辞!"
招贤官微微颔首。台上之人皆经王越麾下剑士暗中查访,既无人阻拦,其品性德行自然无可挑剔。
"报上名来。"
"民女任红昌。"
"任红昌,即日起册封为执掌貂蝉冠女官。"
"臣领旨!"
闻听此言,任红昌眉间顿生欢喜。能入宫闱已远超所期——须知当今天子秦皇陛下身侧仅有甄皇后与糜氏相伴,后宫空虚已久。这位一统江山、拯救黎民的圣主,早已成为大汉闺阁女儿的梦中良人。能任貂蝉冠女官,便得了面圣机缘,这般造化岂能不喜?
台下人群中,蔡琰见状不禁怦然心动。
"父亲!"
蔡邕被女儿突来的呼唤惊得一怔。待看清她眼中渴盼,这位当代大儒顿时眉头深锁。在他看来,女儿既曾与河东卫氏定亲,纵然已解婚约,终究不便抛头露面。纵有才女之名,女子原该谨守闺训才是。
"荒唐!"
"堂堂闺秀岂可当众献艺?"
"成何体统!"
蔡琰黯然垂首。这近在咫尺的良机,终究要失之交臂了。
蔡琰眼巴巴地望向招贤台方向,却被父亲严词拒绝,只能暗自神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