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语站在阶梯教室空旷的讲台中央,五百道目光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兜头罩下。裤袋空瘪的触感还残留在指尖,心脏在胸腔里擂鼓,每一次跳动都撞得耳膜嗡嗡作响。刚才那阵席卷全场的掌声余温尚未散尽,此刻的空气却已重新绷紧,沉甸甸地压下来,带着审视的凉意。
文学社现任社长陈婷从嘉宾席第一排站起身。她今天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羊绒衫,衬得气质温婉,但此刻走上讲台的步履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庄重。她拿起麦克风,目光平静地投向夏语,声音清晰地传遍每一个角落:“夏语同学,非常精彩的即兴演讲,令人印象深刻。作为社长竞选者,接下来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
第一个问题如同冰冷的雨点,敲打在紧绷的弦上:“你如何看待文学社目前的运营状况?如果当选社长,你会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阶梯教室落针可闻。刘素溪坐在第一排,交叠在膝上的双手下意识地绞紧了,指尖用力得泛出青白色,那枚小小的银色麦穗胸针在她胸口微微起伏。她能清晰地看到夏语喉结滚动了一下,额角似乎有细微的汗意渗出。他放在讲台上的手下意识地蜷缩,又缓缓松开。
夏语深吸了一口气,那吸气声在麦克风的放大下异常清晰。他抬起头,目光不再飘忽,而是稳稳地迎向陈婷:“谢谢陈社长。我认为文学社目前拥有宝贵的热情基础和一脉相承的活动框架,这是我们的优势。”他的声音起初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但语速平稳,“但运营上,效率可以更高,成员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有提升空间。” 他略作停顿,像是在脑中飞快地梳理脉络,“改进方面,首先,我会引入一个可视化的项目管理工具——比如共享的在线协作板——让每个活动的进度、每个人的分工都清晰可见,避免任务模糊或拖延。其次,”他的声音逐渐找到了节奏,“建立常态化的匿名反馈渠道,无论是线上问卷还是线下‘意见树洞’,确保每一位成员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被重视。最后,我会主动出击,加强与校团委、后勤、教务等部门的日常沟通,为社团争取更稳定的场地、设备甚至小额活动资金支持,让想法有落地的土壤。”
他的回答条理分明,将“系统化工具”、“反馈机制”、“资源争取”三个核心点清晰地抛出。第二排,副社长骆青空微微颔首,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敲了一下。编辑部长赵晓雯则快速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什么。
陈婷的脸上看不出明显的情绪波动,她紧接着抛出了第二个更具体、也更敏感的问题:“文学社的财务管理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预算有限,支出却时有超支或不明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来优化我们的财务状况?”
这个问题更尖锐,直指痛点。苏正阳在嘉宾席上,身体微微前倾,带着学生会纪检部长特有的审视目光。夏语感到后背的衬衫似乎贴得更紧了。他舔了一下有些发干的嘴唇。
“财务管理是社团良性运转的生命线。”夏语的声音比刚才低沉了一些,但更显沉稳,“我的核心思路是‘开源’、‘节流’、‘透明’。” 他伸出一根手指,“开源:探索与学校图书馆深度合作,比如策划主题文学展,尝试收取少量门票或设置自愿募捐箱,所得收益用于社团发展;或者,定期举办社员优秀作品义卖会,既推广文学,又能筹集资金。” 他再伸出一根手指,“节流:严格执行预算制度。每学期初由核心成员共同制定详细预算,大额支出需核心成员线上投票表决,杜绝随意性开支。” 最后,他目光扫过台下,加重了语气,“透明:建立月度财务简报制度,所有收支明细(无论大小)在社团内部公示平台公开,接受全体成员监督。每一分钱的去向,都清晰可查。”
“开源、节流、透明。” 记者部长林薇低声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外联部长孙阳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与他拓展资源的思路不谋而合。
陈婷的问题如连珠炮般继续,节奏紧密,毫不留情:“第三个问题。我们文学社的成员流动性比较大,新社员热情高,但往往难以持久。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成员的忠诚度和活跃度?”
夏语感觉最初的慌乱正被一种奇异的专注所取代。陈婷的问题虽然犀利,却像一道道清晰的靶子,激发了他思考的潜能。他挺直了脊背,嘴角甚至牵起一丝极淡的、胸有成竹的笑意。
“留住人心,靠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他的声音恢复了清朗,甚至带上了一点演讲时的感染力,“第一,建立‘文学成长值’积分体系。参与活动、提交作品、担任志愿者、甚至提出有效建议,都能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优先参与高端讲座、写作工坊的名额,或者兑换校图书馆推荐书单上的书籍、文创小礼品。让每一次付出都可视、可积累、有回响。”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众多社员的脸,“第二,强化‘家’的氛围。定期组织非功利性的内部活动,比如春秋季的户外文学采风,寻找城市角落的诗意;或者每月一次的‘文学下午茶’,主题自由,就是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里聊聊书、分享生活。第三,设立学期‘星光社员’评选,由全体社员提名 投票产生,给予荣誉证书和一份特别奖励(比如与心仪作家的线上交流机会),让努力被看见,让热爱被褒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