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 第106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当夜,长安城南,杜依艺宅邸。

烛火摇曳,杜依艺伏案疾书,将今日面圣之事详细记录。

忽然,窗外传来轻微的“咔嚓”声,似树枝断裂。

他眉头一皱,刚起身,房门猛地被推开!

三名黑衣人持刀闯入,寒光凛冽!

“杜司业,借你一样东西。”为首之人冷笑。

杜依艺心中一沉,下意识按住案上那份写满寒门士子名单的粗纸。

这是他准备举荐给寇相的用人名单。

黑衣人眼疾手快,一把夺过,随即刀光一闪——

“砰!”

千钧一发之际,一支羽箭破窗而入,正中黑衣人手腕!

“啊!”黑衣人惨叫一声,名单飘落在地。

院外传来整齐的脚步声,火把照亮夜空。

“奉陛下口谕,保护杜大人!”

杜依艺怔住,随即望向皇宫方向,深深一揖。

......

三日后,太极殿。

马周、刘洎身着崭新官袍,立于殿中。

李承乾高坐龙椅,扫视群臣,缓缓开口:

“朕决定,今立三法:

一、天下州县,每岁举通经明法者三人,不限门第;

二、废除九品中正遗法,吏部考功以实务为凭;

三、往后每年,弘文馆增'寒士待诏'二十员,朕每月亲试或由朕指定朝中重臣考校,优者可授予官职。

如今还是贞观二年,科举制度,即常科,还尚未完全定型,仍处于隋炀帝创设科举后的早期发展阶段。

此时的选官主流仍是‘察举制’的变体,如荐举加考试,真正的‘进士科’‘明经科’等常科,按照原先历史,要到贞观后期才逐渐规范化。

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特设的考试,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本质是对常科的补充。

在五姓七望刚被清洗的背景下,他更需要一套系统性新制度来替代旧门阀体系,而非临时性的制科。

但李承乾明白,历史上很多先进的制度,也要考虑水土服不服的问题。

制科,也算是临时性过渡一下,同样也是他试探一下天下士人和朝廷官员的态度,好为后面相应的举措做些准备。

如果反对人数很多,或者阻挠力量确实很强的话,那么,他会等到将江南道和剑南道全部收复后再强力推行。

至于现在,他也只是暂缓一下,稍加妥协,也是为了缓一缓某些人绷紧的那根弦。

毕竟,大唐政令能否上行下效,终究还是要靠着依附在大唐这棵树下的无数片树叶。

至于依靠武力强行推行,那也得等他登基为帝后再来做,到时候就名正言顺了。

当然,武力不是万能的,但缺少武力是不行的。

若是有人跳出来反对,正好也可以借机打压一批人,再拉拢一批人,如此而为,他的这些改革举措就可以顺利推行下去了。

此外。

目前,还只是唐朝。

许多东西,都需要在结合大唐国情的实际情况考虑。

不然,贸然实施,容易引起底下人的抵触,届时,真正实行起来的时候很可能会急功近利,造成一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景象,到时候,恐怕作乱之人又开始冒出来了。

这是李承乾并不想看到的一面。

一个想法,到成为做法,这其中的跨越,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肯定不会按照设想的那么好,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无论大小问题,即便是最终想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各方妥协出来的一个不是满意的方案。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外乎如此。

他目光掠过殿中神色各异的群臣,最终落在马周身上:

“马卿,你曾言'吏治之弊在情蔽'——今日起,你任弘文馆学士,主拟新科条陈。”

让马周参与制度设计,也表明了李承乾关于未来科举的雏形将由寒门士子亲手缔造,给寒门开放出一个持续晋升的通道。

当然,等他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不断对外拓疆开土,这个名额只会越来越多,也算是寒门士子更改阶层的希望。

大唐阶层若是固化,就像是一潭死水一般,那么,底层人必然因为看不到希望而会心生不满,这个国家是会出乱子的,甚至改朝换代,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群臣神色各异,李承乾心知科举改革必然有阻力。

但为了大唐今后的强盛,他必须这么做。

每次改革,必然伴随着流血事件的发生。

想到这里,李承乾会尽量少流点血,将这些反对改革的有用的人到时候打发到对外战争被占领的疆土去搞教化,或者治理,这些人都是治理大唐上好的工具人。

李承乾从思绪中退回到现实。

下一瞬。

“此外,关于科举‘进士科’‘明经科’等事宜,朕决定由寇卿、王卿、魏卿三人共同负责拟制详细条陈。当然,这需要等到江南道、剑南道叛乱平息后才进行。科举条陈拟制完后,交由朕审阅,若无问题,今后科举之事将循此而行。”

李承乾说完后,群臣目光微变。

没有理会群臣目光,李承乾想到了之前杜依艺第一次被他召见时,他提出的重建汉之'征辟制',令各州县举荐通晓农桑、水利的实干之才以及在国子监增设'算科'、'匠科',取仕不唯经义,还有,准许寒门学子入弘文馆抄阅经史,这些他也都让寇准安排施行了。

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有的,只是没想象中的那么大。

但李承乾明白,这种事情,需要长久的推行下去,对于大唐的统治稳定还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李承乾深知,一些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他不会去指手画脚。

作为皇帝,他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学会用人,然后将人才放在他能够展露才能的地方,即知人善任。

诚如司马光所言‘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人云‘圣王不代有司之职,惟执赏罚之柄’,皆同此理。

“陛下圣明!”高俅立即露出谄媚的笑容高声道。

在场群臣,有些人瞪着眼珠子看向高俅,恨不得将此人踢出朝廷的队伍。

与此人同朝,实乃耻辱也!他们心想。

但无奈的是,高俅这厮很受陛下信任,这让他们心里有些破防。

从龙之臣,这待遇就是不一样。有些人眼红的想道。

“陛下圣明!”有几个以高俅为榜样的官员,脑子转的很快,立即高声附和。

然后,这些对高俅鄙视的人不得不咽下心中的这口郁闷,也都跟着高呼道:“陛下圣明!”

他们心中可不敢大意。

谁喊了,陛下或许不知道。

但谁没喊,这朝堂就这么大,那肯定会被陛下暗中记下,到时候官场恐怕就步步维艰了,此生也就到头了。

高俅若是知道这些人的想法,肯定会嗤之以鼻,说到底,这些人还不是不甘不能取他而代之罢了?

都犯了眼红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