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 第105章 杜依艺荐寒士

李承乾倚坐在龙纹御榻上,指尖轻轻摩挲着一份奏疏,目光沉冷。

如今,五姓七望几乎被他连根拔起,朝堂上世家势力十不存一。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朝中可用之才骤减,许多政务竟无人可托。

李承乾抬眸,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杜依艺此人,出身京兆杜氏旁支,但与世家往来甚少,反倒以清正闻名,常在寒门士子间走动。

片刻后,杜依艺迈步入殿。

他身着洗得发白的靛青官袍,腰间仅系一条素布带,无半分奢华装饰,唯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坚定。

他恭敬行礼,声音沉稳:“臣杜依艺,拜见陛下。”

李承乾微微颔首:“杜卿何事?”

杜依艺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两卷竹简,双手奉上:“臣今日冒死进谏,请陛下不拘一格,擢拔贤才。”

李承乾接过竹简,缓缓展开。

第一份竹简上的字迹瘦劲有力,几乎刻入竹片,显示书写者用力极深。

杜依艺在一旁解释道:“此人姓马名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家贫,早年游学四方,博览群书,尤擅经史。如今在长安西市‘醉仙楼’做账房,闲暇时仍手不释卷,曾着《时务策》十篇,论及吏治、税赋、兵制,颇有见地。”

李承乾目光扫过竹简上的文字,其中一句“治国之道,首在择吏,吏清则民安,民安则国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沉吟片刻,问道:“此人可有功名?”

杜依艺摇头:“无。”

李承乾眉头微皱:“既无功名,何以证明其才?”

杜依艺不卑不亢,拱手道:“陛下,昔日汉高祖刘邦起于微末,萧何、曹参皆非名门,然终成一代名臣;蜀汉诸葛亮躬耕南阳,亦非世家,却助刘备三分天下。才学岂在门第?”

李承乾眸光微动,手指轻轻敲击案几,似在思索。

其实,他对于马周还是有点印象的。

只知道此人在历史上颇为有名,似乎还做到了宰相。

只是,如果贸然就这么答应,不符合帝王心术。

作为帝王,有一条很重要,也很关键,那就是不要让臣子知道你在想什么。

唯有这样,那些臣子才会对帝王怀着敬畏之心。

杜依艺见状,继续道:“陛下既已肃清五姓七望,朝堂之上,正需新血。若仍拘泥于门第,岂非自缚手脚?”

李承乾淡淡一笑:“杜卿倒是敢言。”

杜依艺深深一拜:“臣非敢言,唯愿陛下得天下之才,而用之。”

李承乾未置可否,转而展开第二份竹简。

这份竹简上的字迹更为凌厉,行文间锋芒毕露,直言贞观初年某些政令的疏漏,甚至对朝廷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

杜依艺道:“此人姓刘名洎,字思道,江陵人。少时家贫,曾以抄书为生,后苦读成才,精通律法。如今在长安县衙做书吏,虽位卑言轻,却常为民请命,不畏权贵。”

李承乾合上竹简,目光深邃:“杜卿今日所荐二人,皆出身寒微,朕若破格擢用,朝中旧臣岂能心服?”

杜依艺闻言,挺直脊背,朗声道:“陛下,昔日魏文侯问李克:‘为国何先?’李克答曰:‘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今五姓七望已除,天下寒士翘首以盼,若陛下能开寒门进仕之途,则天下英才必争相效命!反之,若仍以门第取士,则朝廷终将重蹈覆辙。”

李承乾沉默良久,忽然问道:“杜卿可曾收受二人钱财?”

杜依艺闻言,面色一肃,郑重道:“臣若因举荐而取利,与卖官鬻爵何异?臣今日之举,只为朝廷得才,绝无私心!”

殿内一时寂静,唯闻窗外槐花簌簌而落。

李承乾的目光打量着杜依艺,他没有让自己失望。

所举荐的这两个人,自己脑海中都有点印象。

能够被自己记住的历史名人,想必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良久,李承乾缓缓起身,负手而立,望向殿外。

“杜卿,朕记得《管子》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杜依艺眼中闪过一丝喜色,深深一拜:“陛下圣明!”

李承乾转身,眸中锐光乍现:“无禄!”

内侍无禄立即上前:“奴婢在。”

“传朕口谕,明日召马周、刘洎入宫,朕要亲自考校。”

杜依艺激动再拜:“陛下英明!”

李承乾淡淡道:“且慢高兴。朕虽愿用寒士,但若此二人无真才实学……”

杜依艺肃然道:“若此二人不堪大用,臣愿领欺君之罪!”

李承乾盯着他看了片刻,忽而一笑:“好,朕拭目以待。”

同时,李承乾知道杜依艺为天下寒门士子探路,必然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

而且,在这之前,杜依艺也向寇准举荐了不少寒门士人,据寇准所言,这些被杜依艺所举荐的人,都是有才能的人,只是他们以前都缺少一个展露才能的机会。

但是,这个世界许多问题,都是一体两面的。

一方面,杜依艺推荐的人必然占据了名额,而名额目前是一定的,那么,那些想要这个名额而最终失望的那些人,肯定会有人心胸狭窄,将所有事情都记在杜依艺身上,必然对杜依艺身怀怨恨,对付不了他这个皇帝,他们可能拿杜依艺泄愤。

只是,李承乾可不想看到杜依艺出什么事情。

毕竟,杜依艺是为他办事,而且,办的事情都还很不错。

他在杜依艺离开后,就命令百骑的人和一些护卫暗中保护杜依艺。如今的百骑,不只是百人,其中的规模先后经过高俅、寇准的操作,如今已经达到万人。

可以说,如今的杜依艺,是他挥向那些把控着知识阶层的权贵子弟或世家子弟的一把刀。

目前的大唐,能够读得起书的,大部分都是那些权贵子弟。

而普通的老百姓,大部分连吃都吃不饱,如何供应家中的孩子读书呢?

等他收复整个大唐十道后,他会拿出早就准备好对付这些人的对策。

各地兴办官学,由对他忠诚的人去负责。

而且,读书期间只要表现优异,由朝廷支出一切开支,并弄出奖学金之类的东西,支持着寒门读书人有继续往下读的动力,同时灌输忠君的理念,为他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未来大唐官员。

随着时间推移,知识的把控,也就不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了。

但在这之前,还是要搞钱。

他记得没错的话,倭国那里可是有很多银矿的。

拿来给大唐的子民用用,想必也没什么问题。至于倭国的想法,那根本不重要。

而且,如果将他们提前消灭了,那么,将来也就不会有那种骇人的屠杀之事发生了。

此举既斩草除根,亦防患未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