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论坛的博弈与暗夜里的决断
一、计划的摇摆与权力的试探
米凡站在宇宙科学院的露台上,手里捏着那份被反复修改的论坛计划书,纸张边缘已经被磨得发毛,露出里面的粗纤维。秋风卷起他的白衬衫下摆,像一面单薄却倔强的旗帜,在暮色中猎猎作响。远处的国家会议中心灯火通明,玻璃幕墙反射着最后一缕霞光,原本那里应该是中微子论坛的主场,如今却因为俄罗斯人的一句话,变成了多重宇宙论坛的备选场地,像一颗被临时调换的棋子。
露台的栏杆上凝结着细小的露水,沾湿了他的指尖。米凡低头看着计划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用红笔圈出的“重点讨论环节”,蓝笔标注的“媒体提问时间”,还有用铅笔轻轻划掉的“茶歇安排”,每一处修改都像在宇宙模型中调整参数,牵一发而动全身。
“米凡教授,刘柳研究员在办公室等您,说关于中微子论坛的议程还有最后几个细节要敲定。”小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像怕惊扰了思考中的巨人。这已经是米凡三天内第三次修改计划了,整个科学院都被他这种反复无常搞得人心惶惶,连保洁阿姨拖地时都特意绕开他办公室门口的区域。
米凡转过身,将计划书塞进怀里,纸张的棱角硌着肋骨,带来一种奇异的踏实感。指尖无意中触到胸口口袋里的一枚旧硬币——那是他刚进科学院时,王院长给他的“启动资金”,黄铜材质,边缘已经氧化发黑。当时王院长说:“科学需要严谨,也需要变通,就像这硬币,两面都是它的一部分。”此刻这枚硬币的温度,仿佛成了他内心摇摆的隐喻,冰凉的金属触感随着心跳微微起伏。
走进办公室,刘柳正对着一叠厚厚的名单发愁,手指在纸页上无意识地敲打,形成杂乱的节奏。见米凡进来,他立刻站起来,椅子腿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吱呀”声,眼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米凡教授,您真的要把中微子论坛挪到莫斯科吗?这些是三十五国科学家的回执,他们都已经订好了去北京的机票。”他的手指在名单上划过,像是在抚摸一群即将受惊的鸟儿,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米凡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穿梭的人群。傍晚的科学院门口总是格外热闹,穿着校服的学生、提着公文包的研究员、推着菜车的小贩,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刘柳,你知道为什么蜜蜂总能找到花蜜吗?”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悠远。
刘柳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答:“因为它们有灵敏的嗅觉?”他的知识储备里,关于昆虫的部分仅限于生物课本上的只言片语。
“不,因为它们懂得放弃。”米凡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人的思想,“当一朵花没有花蜜时,它们会立刻飞向另一朵,而不是在原地盘旋。中微子论坛在北京还是莫斯科,重要吗?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微子的质量不是诺贝尔奖的注脚,而是多重宇宙的钥匙。”他走到刘柳面前,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一支红笔,在名单上圈出几个名字:日本的梶田隆章、加拿大的麦克阿瑟、美国的费米实验室主任……这些都是中微子研究领域的权威,也是最可能反对他理论的人。红笔的油墨在纸上晕开,像一道道警示线。“这些人,必须在论坛上听到不同的声音。莫斯科的红场,比国家会议中心更适合打破旧世界的枷锁。”
刘柳看着那些被圈出的名字,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把那句“可您之前说要尊重诺贝尔奖”咽了回去。他太清楚米凡的脾气了,一旦决定的事,就像射出的箭,绝不会回头。但他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中微子研究是他半生的执念,他渴望在这场论坛上,亲眼看到米凡将那些固若金汤的传统理论击得粉碎,就像亲眼目睹火山喷发的瞬间。
“那……中微子论坛的主题发言,您还是坚持最后一个讲?”刘柳换了个话题,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他的演讲稿被米凡批注得密密麻麻,红色的修改意见像一张网,将他的思路重新编织。
米凡却摇了摇头,拿起红笔在议程表上圈出第一个位置,笔尖划破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要第一个讲。”
刘柳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手里的名单差点掉在地上:“您之前不是说,不想让论坛变成个人秀吗?”他记得米凡曾说过,真正的科学应该让所有声音都被听见。
“此一时彼一时。”米凡将笔扔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震得桌上的咖啡杯微微晃动,“现在我要让他们一进门就明白,这场论坛不是来讨论‘中微子有没有质量’,而是来接受‘中微子的质量是多重宇宙的指纹’。我要在他们脑子里先炸开一颗炸弹,再慢慢清理废墟。”他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像战士即将踏上战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