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前夜的生日宴
公元 2239年元旦前夜,奈良山下的魔鬼森林被一层淡紫色能量光晕温柔笼罩,那光晕像融化的紫水晶液,顺着树干的褶皱缓缓流淌,在地面织成一张会呼吸的星图——每道纹路的亮度都与附近星系的亮度同步变化,猎户座腰带三星的投影恰好落在米王 1号航空母船的入口处,形成一道天然的迎宾门。米王 1号航空母船的金属外壳在暮色中折射出冷冽光泽,每一块钛合金装甲板的接缝处都渗出极细的蓝光,仿佛巨兽皮肤下跳动的血管,蓝光的脉动频率恰好与宇宙背景辐射的 7.35赫兹吻合,有经验的船员都知道,这是母船能量系统进入最佳状态的标志。
船体内,会议中心旁的超大餐厅正上演着一场奇妙的时空交融——本该由全智能设备主导的未来场景里,竟飘来柴火灶独有的烟火气息,与空气中弥漫的臭氧味形成微妙的对峙。两种气息在全息吊灯下交织成可见的漩涡,像极了米凡推导出的“文明共生模型”,漩涡中心悬浮着无数细小的光点,那是食材创生裂变器运行时逸散的粒子,在灯光下闪烁如星。
一
米凡静立餐厅入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门框上雕刻的星图纹路。那些用激光蚀刻的猎户座腰带星,在智能灯光下忽明忽暗,像在重复某种宇宙级的摩斯密码——后来舒美丽告诉他,那其实是他祖父生前最爱的一段《步天歌》的声波转化图案,“参宿四足三连星,伐有三星足黑星”的韵律藏在明暗交替里。今天是他的生日,也是他为自己举办的地球告别宴。他的目光掠过餐厅角落,那里的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二十年前的画面:年幼的他蹲在祖父的稻田里,手里攥着半块麦芽糖,看祖父用秸秆在泥地上画星图,嘴里念叨着“稻穗弯腰时,就像星星在鞠躬”。
这是舒美丽特意为他准备的惊喜,她花了三天时间从家族数据库里找回这段影像,修复了因年代久远而模糊的边缘。此刻投影的光晕恰好落在红木长桌中央,与那道“九转银河”的热气交织成雾,雾气中悬浮的细小水珠,每个都映出缩微的星图,随着气流轻轻晃动,像在演示星系的自转。
“米先生,最后一道‘九转银河’做好了。”厨师老李摘下沾着面粉的手套,额角汗珠顺着刀刻般的皱纹滑落,在下巴尖悬而未落。他是米凡通过暗网从江南古镇请来的,对方起初以为是诈骗,直到看到米凡发来的“祖父菜谱数字复刻版”才相信——那菜谱的纸页边缘有被米汤浸泡过的痕迹,是 1987年某个雨天留下的,当时祖父正在记录“雨后天晴时,星光与稻穗的角度关系”。
此刻老李望着自己用三天三夜熬制的高汤淋在分子料理模拟的“星尘”上,喉结不禁轻轻滚动。这道菜的灵感源自米凡祖父的菜谱,只是将传统的九转大肠换成了用可食用陨石粉制作的“星环”,咬下去会爆发出类似跳跳糖的宇宙射线模拟音效——那是米凡根据蟹状星云的脉冲信号调制的频率,每次咀嚼都像在嘴里引爆一场微型星际爆炸。
米凡递过一个加密终端,老李的视网膜扫过屏幕时,瞳孔因那串 1后面跟着 9个零的数字微微收缩——1000万,足够他在月球环形山购置一套带私人生态舱的别墅,舱里能种他老家的龙井茶树,生态舱的光照系统还是米凡团队研发的“仿地球晨昏光谱”,据说能让茶叶保留 98%的地球风味。
“这不是佣金,是敬意。”米凡声音轻柔,指尖在老李手背的老茧上轻轻一碰,那里还留着年轻时炒茶被铁锅烫出的疤痕,疤痕的形状像片缩小的茶叶。“这些菜里,有我祖父种过的稻子的味道。他总说,再厉害的飞船,也得靠地里长出的粮食才能飞起来。”
老李愣神之际,米凡已转身走向餐厅深处,皮鞋踩在能自动清洁的纳米地板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有人在翻动一本古老的线装书——那是他昨晚特意从地球博物馆借来的《天工开物》复刻本,扉页上有祖父用朱砂画的北斗七星,星点的位置与 2023年的实际星图分毫不差,此刻正躺在休息室的案头,与舒美丽写的便签重叠在一起:“你的星图里,该有我画的一颗。”便签的纸是用回收的茶叶纤维做的,边缘还带着淡淡的茶香。
舒美丽正站在酒水台旁调试饮品,她身着月白色连体工装,领口别着一枚星轨形状的胸针——那是米凡用第一束推导出的宇宙波数据 3D打印而成,胸针背面刻着一行小字:“你的眼睛,是我见过最亮的星图。”她调试饮品的动作带着微妙的韵律,每个步骤的时长都精确到秒,那是她多年前跟着米凡做实验时养成的习惯,当时米凡说:“精确是对宇宙最基本的尊重。”
见米凡走来,她将一杯琥珀色液体递过,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的虎口,那里有块浅疤——是七年前他们共同调试第一台空间折叠仪时,被溢出的能量束灼伤的,至今仍能在特定频率的光线下显露出当时的能量轨迹,像条凝固的闪电。“按你说的,用晨露和今年新茶调制,辰时采摘,顺应春生之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