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常数据与预警机制
米凡的指尖在实验室操作台边缘轻轻摩挲,不锈钢的凉意顺着指腹蔓延到掌心,像一条冰冷的数据流钻进神经末梢。操作台的表面经过纳米级抛光,反光率精确控制在 78%,既不会刺眼又能清晰映照物体——这是他设计的“双重镜像“系统,既能观察实验样本,又能通过反光监视周围动静。
王侃侃最近的变化像一组突然紊乱的二进制代码,每个眼神闪烁的角度偏离了 0.3度,每次汇报时语调的微颤频率比标准值快了 0.5赫兹——这些细微的偏差,都逃不过米凡植入他行为模型里的预警算法。米凡的视网膜上甚至能自动浮现出一组动态数据:可信度 72%→68%→61%,呈线性下滑趋势。
他并不担忧。就像顶级程序员总能预判病毒的攻击路径,米凡早已在王侃侃的思维逻辑里埋下了三重校验机制:手环的磨损度、汇报时喉结滚动的次数、以及面对关键数据时瞳孔收缩的速率。此刻,这些参数正像实验室恒温系统的异常警报,在他脑海里无声闪烁。
“博士,第 37组核电池外壳的分子稳定性测试报告。“王侃侃将平板递过来时,左手小指不自觉地蜷缩了一下,像程序运行时突然卡顿的光标。平板边缘还沾着半粒未擦净的藜麦,这与他平日洁癖的习惯严重不符。
米凡接过平板的瞬间,余光瞥见对方袖口露出的半截手环——那是终极七区特研科员的标准配置,钛合金表面本该如镜面光滑,此刻却有一道新磨的划痕,像是用砂纸反复摩擦过的电路板。划痕的横截面呈 45度角,放大后能看到 0.1毫米级的金属碎屑残留,这绝非意外造成。他翻开报告,视线却落在王侃侃喉结的滚动上:“数据异常值标注得很潦草。“
“抱歉博士,昨晚熬得太晚。“王侃侃的声音里掺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像被过度拉伸的光纤。他的领带歪了 3毫米,这在过去三年里从未发生过。
米凡合上平板,突然伸手按住他的肩膀。指尖传来的肌肉僵硬程度远超正常疲劳状态,像一块被强行冻住的橡皮泥,捏不出丝毫弹性。皮下脂肪的震颤频率为 4.2赫兹,比放松状态高出 2.1个单位。“你需要休息。“他收回手时,指腹故意在王侃侃的手环划痕处蹭了一下,对方猛地一颤,心率瞬间飙升至 118次/分钟——米凡的智能手表通过皮肤接触捕捉到了这个数据。
二、监控里的破绽与狱中的伏笔
等王侃侃退出实验室,米凡立刻调出全息监控屏。过去七十二小时的影像在空气中展开:王侃侃去过三次地下核电池基地的门禁系统前,每次停留时间精确到分秒——1分 17秒、1分 17秒、1分 17秒,像在默记密码的节奏。第三次停留时,他的瞳孔直径从 3.2毫米扩张到 4.7毫米,这是强烈记忆活动的典型特征。
米凡点开加密文件夹,虹膜扫描的瞬间,文件夹边缘泛起蓝色涟漪——这是最高级别的“思维锁“,需要同时验证视网膜和脑电波。刘柳入狱前的研究日志扫描件在屏幕上展开,最后一页的字迹带着监狱特有的粗粝感:“核电池的真正密钥,藏在失衡的平衡里。“这句话像一道未完成的公式,等号左边是秩序,右边是混沌。纸张边缘还残留着监狱特有的消毒水成分:次氯酸钠 0.03%,这与终极七区使用的过氧化氢配方截然不同。
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卷着打在玻璃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像老式打印机在输出秘密。每片叶子撞击玻璃的力度为 0.8牛顿,刚好能产生 8分贝的噪音,掩盖了实验室里轻微的电波声。米凡望着终极七区的轮廓,突然想起三年前刘柳被带走时的眼神——那不是愤怒,是一种近乎悲悯的平静,仿佛早已看透他布下的局。当时刘柳的右手食指在背后做了个微小的圆圈手势,现在想来,那是在暗示“循环论证“的陷阱。
他拨通法院的加密线路,声音平稳得像实验室的恒温系统:“我提交的声明需要加急处理,附件是刘柳项目的原始资金流向,每一笔都有我的生物签名。“指尖在虚拟键盘上敲击的力度精确控制在 0.5牛顿,恰好能触发最高级别的加密协议,又不会留下多余的生物特征。
挂掉电话,他打开私人终端,调出旅游计划的全息投影。马尔代夫的碧海蓝天下,舒美丽的笑脸还在轻轻晃动,她手里举着的有机椰子水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折射角精确到 42度。米凡伸手将投影调暗,指尖划过“推迟“按钮时,屏幕映出他眼底的纹路——那里藏着比海沟更深的算计,像一道等待触发的深层指令。投影关闭的瞬间,他给舒美丽发了条加密消息:“棋局需要调整,蜜月顺延。“
三、接风宴上的权力暗涌
三天后,终极七区的中央餐厅飘着清蒸鲈鱼的鲜香。鲈鱼的蒸煮时间严格控制在 8分 23秒,刚好达到蛋白质变性的最佳温度 63℃。长条餐桌上,翠绿的西兰花码成小丘,每颗花蕾的直径均为 1.2厘米;杂粮粥盛在粗陶碗里冒着米香,每一粒小米都保持着 0.3毫米的均匀直径——这是米凡为健康饮食定下的标准:食材的颗粒度必须符合人体肠道吸收的黄金比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