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顿困境:外星语言破译之战
实验室的穹顶悬挂着三盏老旧的氙气灯,其中一盏还在间歇性地闪烁,投下的光影在布满仪器的操作台面上忽明忽暗,将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如同摇曳的鬼魅。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冷却剂与臭氧混合的刺鼻气味,角落里的空气净化器发出微弱的嗡鸣,扇叶上积着薄薄一层灰,显然已经超负荷运转许久,却始终驱散不走那股挥之不去的紧张感,仿佛连空气都被压缩得沉甸甸的。
各种型号的分析仪、信号接收器整齐排列,银色的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它们运行时发出的嗡嗡声高低错落,像是被困在金属壳里的蜂群,在封闭的空间里织就一张令人窒息的紧张之网。某台光谱分析仪突然发出一声尖锐的蜂鸣,吓得负责数据记录的小吴手一抖,记录笔险些从手中滑落,他慌忙按住回车键暂停程序,指腹在键盘上留下淡淡的汗渍,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顺着鬓角滑到下颌线。
老可将军的军绿色制服上沾着几滴干涸的营养液痕迹,那是昨天匆忙补充能量时不小心洒上的,深褐色的印记在军绿色布料上格外显眼。他背靠着冰冷的金属椅,椅背上还留着前一位研究员忘记带走的咖啡渍。身体微微前倾,布满皱纹的双手紧紧攥着鼠标,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血管在皮肤下隐约凸起。眼睛如同鹰隼般锁定在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瞳孔里映着密密麻麻的0和1,仿佛要将那些闪烁的代码看穿,从数字洪流中揪出隐藏的真相。
那些由0和1组成的代码串像是活物,时而密集如暴雨倾泻,在屏幕上形成一片黑白交织的瀑布;时而稀疏如残雪飘零,每一个数字都孤立无援。每一次跳动都牵扯着他早已紧绷的神经,太阳穴突突地跳着,像是有只小锤子在里面轻轻敲击。他想起三天前接到任务时,最高指挥部元帅拍着他的肩膀说的话:“老可,蓝顿的未来就交给你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能放弃。”这句话此刻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里,字字千钧。
时间在仪器的嗡鸣中被切割成细碎的片段,墙上的原子钟显示已经是蓝顿星球的第73个标准时,换算成地球时间接近90个小时。这个时长对于普通人来说早已超出身体极限,不少人此刻都在强撑着,眼角的红血丝像是蔓延的蛛网。但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没有人愿意成为拖慢进度的那一个,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生怕打扰到身边专注工作的同伴。
团队里最年轻的科学家小林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指关节因为长时间敲击键盘而泛着青白,关节处还贴着一块小小的创可贴——那是昨天熬夜编程时不小心被键盘边缘划破的。他面前的咖啡杯早已空了三次,杯底残留的褐色印记像是某种未知的图腾,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滑落,在桌面上积成一小滩水渍。他今年刚从蓝顿星际学院毕业,毕业论文还没来得及答辩,原本计划和女友去东部星域看那场百年一遇的星环流星雨,战争却打乱了所有计划,他主动请缨加入破译团队,胸前的工作证还带着崭新的塑料质感,却已承载起守护家园的重任。
但没有一个人提出休息,就连负责后勤的老周都守在门口的保温箱旁,随时准备为大家递上热饮和能量棒。他的儿子是前线的士兵,三天前在保卫能源站的战斗中牺牲了,通讯器里传来的最后一句话是“爸,我守住了”。老周只是抹了把眼泪,把儿子的照片小心翼翼地塞进制服内袋,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在实验室,保温箱里的热饮永远是温温热的,刚好能驱散深夜的寒意。他说:“儿子用生命守护蓝顿,我也要在这里尽一份力。”所有人都清楚,图拉丁帝国的舰队距离蓝顿星球仅剩不到五个星周,一旦外星语言破译失败,等待他们的将是文明的覆灭,是无数家庭的破碎。
在分析信号频率的环节,难题如同潮水般涌来。外星语言的载波频率始终在2.3GHz到18.7GHz之间无规律跳跃,前一秒还稳定在5.6GHz的波段,像是平静的湖面,下一秒就突然飙升到17GHz,如同掀起的巨浪,像是故意在规避常规的解码算法。小林编写的自动追踪程序已经崩溃了十几次,每次重启时屏幕上弹出的错误提示框都像是在嘲讽他的无能,他攥紧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却只是无声地叹息,然后重新开始编写代码。
更棘手的是信号中夹杂的宇宙背景辐射干扰,那些杂乱的噪波如同静电般覆盖在有效信号上,像是在清晰的字迹上泼了一层墨,使得原本就零碎的代码更难辨认。张教授不得不将信号采样率提高到极限,导致超算的负载瞬间增加了三成,散热风扇发出刺耳的呼啸声,像是在痛苦地呻吟,机身表面的温度甚至能煎熟鸡蛋,小吴不得不每隔一小时就用冷却喷雾为超算降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