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穹之命:密会传任
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誓仪式刚落下帷幕,星穹议事厅的穹顶还残留着全息投影的淡蓝余晕。米凡站在议事厅中央的“命运之台”前,指尖轻轻划过台面上镌刻的三大星域星图——那是他耗费十年心血,推动百余个星球达成共识的见证。此刻,他的眉宇间没有庆功的松弛,只有一丝紧迫的凝重。
他抬手激活腕间的“星讯仪”,屏幕上弹出一个加密通讯请求,接收方的头像,是一个戴着银边眼镜、眼神锐利的青年——都凡,他一手提拔的核心助手,也是整个共同体中少数精通“生物建筑融合技术”的专家。
“立刻到我的私人书房来,有要事。”米凡的声音透过星讯仪传来,没有多余的寒暄,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他清楚,接下来的任务,唯有都凡能扛住;而都凡也明白,米凡这般急切的召唤,必然关乎共同体的未来根基。
十分钟后,都凡出现在书房门口。书房的墙壁由透明的“星晶玻璃”打造,窗外是蓝顿星球特有的橙红色天空,淡紫色的地表上,零星分布着尚未完工的临时据点。米凡坐在书桌后,面前摊开一张全息蓝图,见都凡进来,便起身将他引到蓝图前。
蓝图上,三个核心建筑的轮廓隐约可见: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一片规整的营区,还有一座形似花瓣的设施。米凡指着蓝图,语气郑重:“达尔文小总统刚签署命令,要在蓝顿星球建共同体的核心枢纽,这个任务,我交给你。”
都凡的目光落在蓝图上,瞳孔微微收缩。他知道蓝顿星球的意义——这里是银河星域、安德洛星域、奥克斯星域的交汇点,十年前还是三方冲突的“缓冲带”,如今要建成共同体总部,其象征意义与实际价值,都重若千钧。
“时间只有一个月。”米凡补充道,指尖在蓝图上点出“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的标识,“用这个,完成三项工程:888层高的总部大楼、能容纳十万大宇宙军的军营,还有配套的能源站和通讯塔。”
都凡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俯身盯着“创生-III型”的参数。这款打印机是半年前才下线的最新设备,他曾参与过调试,知道它的优势——能将生物活性材料与金属合金在分子层面融合,让建筑既有金属的坚固,又有生物的自我修复能力。但优势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此庞大的工程,哪怕是小型生物打印建筑,也需要两个月,更别说888层的大楼。
“我明白难度。”米凡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递过一份数据报告,“这是蓝顿星球的地质勘测数据,还有‘创生-III型’的极限效能测试结果。你需要的技术支持,共同体的所有实验室都会配合,我只要一个结果:三十天后,核心枢纽必须具备初步运转能力。”
都凡接过报告,指尖触到报告封面上的“星穹计划”四个字,一股热流从心底升起。他抬头看向米凡,眼神从最初的凝重转为坚定:“保证完成任务。”没有多余的话,却像一颗钉子,稳稳钉在了这一刻的时光里。
2. 破壁之思:机与材的博弈
都凡离开米凡的书房后,第一时间回到了自己的“生物建筑实验室”。实验室的中央,停放着一台缩小版的“创生-III型”打印机,机身呈银灰色,顶端的“生物喷头”还残留着上次测试时的淡绿色材料痕迹——那是“星藻蛋白合金”,生物打印的核心原料。
他坐在控制台前,调出“创生-III型”的运行日志。日志显示,设备最大的打印高度是500层,且是单一结构的建筑;而888层的总部大楼,不仅高度超标,还要融入复杂的内部结构,比如议会厅、信息中心、应急避难所,这对打印机的“分层精度”和“材料供给速度”都是极大的考验。
首先要解决的,是材料的“抗极限性”。蓝顿星球的环境特殊:白天,恒星“蓝炬星”会释放高强度的β射线,传统金属建筑在这种射线照射下,三个月就会出现结构老化;夜晚,地表温度会骤降到-80℃,普通生物材料会失去活性,自我修复功能也会失效。
都凡打开材料数据库,筛选出十几种可能适用的原料。他先调出“星藻蛋白”的参数——这种从蓝顿星球本土星藻中提取的蛋白,天生具备抗低温能力,但抗辐射性不足;再看“钛晶合金”,抗辐射性极强,却没有自我修复能力,且重量太大,888层的大楼若用纯钛晶,地基根本无法承受。
“必须让两者融合。”都凡喃喃自语,手指在控制台上敲击,模拟星藻蛋白与钛晶合金的分子结合过程。屏幕上,两种材料的分子链在高频震荡下逐渐靠近,却在接触的瞬间弹开——星藻蛋白的有机分子与钛晶的无机分子,存在天然的“排斥壁垒”。
他想起实验室的材料学家林溪,之前她曾研究过“分子桥接剂”,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都凡立刻拨通林溪的星讯,屏幕上很快出现一个扎着马尾、穿着白大褂的女孩,她的身后,是一排排装满试剂的试管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