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穹坐标:蓝顿星球的宇宙定位
在浩瀚宇宙的坐标网格中,蓝顿星球的精准定位是“蟹状星云残余带-Ω72象限-3.14光年坐标点”——这个坐标由地球星际观测站的“天眼-9号”射电望远镜耗时三年锁定,是人类在“柯伊伯带外文明探索计划”中标记的第108颗潜在合作星球。
它如同一颗被淡紫色星云包裹的蓝宝石,星云的絮状物质富含“星尘冰晶”,在蓝顿星球恒星“洛塔”的辐射下,呈现出从浅紫到深靛的渐变色,每当恒星风掠过,这些冰晶就会在大气层外摩擦出转瞬即逝的荧光轨迹,像有人在宇宙中撒下了一把碎钻。
这颗星球静静地悬浮在未知星域的边缘,距离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约230万光年,是人类目前探索到的“三级恒星文明”中生态与科技平衡最完美的星球之一。根据星际文明等级划分标准,三级文明意味着具备跨恒星系航行能力、掌握可控核聚变能源,且文明存续超过5000年——蓝顿星球不仅达标,其“生态科技共生”模式更被星际观测联盟评为“银河系外文明样板”。
2. 选址背后:米凡的文明考量
这里,将是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总部的拟选址地——这个决定被米凡写进《跨宇宙文明合作白皮书》的第37章,是他耗费十年心血推动的“星穹计划”的核心环节。
这个决定并非米凡一时兴起,而是他跨越了三个平行宇宙后,经过无数次数据比对得出的结论。他的“时空穿梭仪”记录了172次文明兴衰案例,每一次失败都成为选址蓝顿星球的重要依据。
在“阿尔法-2宇宙”中,他曾目睹人类文明因未能找到合适的星际据点,最终被“暗物质虫族”吞噬——当时人类退守的“火星三号基地”因能源不足,防御护盾在虫族的“暗物质冲击波”下坚持了仅72小时;在“贝塔-5宇宙”,人类虽建立了星际联盟,却因选址星球的能源枯竭,联盟最终分崩离析,各成员国为争夺最后一块“反物质矿石”爆发内战,曾经的星际合作蓝图化为灰烬。
蓝顿星球的出现,像是命运馈赠的“宇宙灯塔”——它拥有稳定的黄矮星“洛塔”作为能量来源,其恒星活动周期长达100亿年,能提供持续且稳定的能源输出;地壳下蕴藏着能转化为“反物质能源”的“星核晶体”,已探明储量足够两个文明使用千年;更重要的是,蓝顿文明的发展程度与人类相近,其科技树在“能源利用”“生态保护”“星际防御”三大领域与人类高度互补,既具备合作的技术基础,又不会因文明层级差距过大而产生“技术殖民”的误解。
3. 会面准备:放下姿态的战略
为了让这份宏伟蓝图落地,米凡决定放下“星际开拓者”的姿态——这个曾被《星际时报》评为“人类文明最伟大领航者”的男人,在出发前特意将胸前的“星际开拓勋章”换成了朴素的棉质衬衫,只为拉近与蓝顿文明的距离。
他曾在地球的星际史上留下过无数传奇——2075年带领团队突破“虫洞跃迁技术”,将星际航行时间从十年缩短至三个月;2082年建立火星永久基地“新家园一号”,解决了人类在火星的重力适应问题;2090年指挥“ asteroid - X防御计划”,用“引力牵引器”将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偏离地球轨道,避免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但这一次,他选择以一名普通外星客人的身份,前往蓝顿星球的皇宫拜见拉拉木皇帝。他甚至拒绝了地球联合政府提供的“星际仪仗队”,只带了一支科研与战略骨干团队,用他的话说:“合作的基础是尊重,不是威慑。”
他通过之前发射的“先锋探测器”收集到的信息得知,拉拉木皇帝虽有开放的文明交流理念,却对“外来文明的威慑性展示”极为警惕——百年前,蓝顿星球的卫星文明“洛星”就是因遭遇侵略性文明“卡拉克帝国”的武力压迫而覆灭,当时卡拉克帝国的巨型战舰遮蔽了洛星的天空,仅用三天就摧毁了洛星的文明火种,这份记忆被刻在蓝顿皇宫的“耻辱墙”上,至今仍是蓝顿皇室的禁忌。
4. 团队集结:727名骨干的使命
他没有选择声势浩大的星际舰队护航,而是带领着一支核心团队——这支团队被称为“星穹先遣队”,是从地球78亿人口中筛选出的精英,每个人都在各自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团队的核心成员中,王平米是米凡的首席战略助手,曾参与地球“星际防御系统”的顶层设计,在“ asteroid - X防御计划”中,正是他提出的“引力牵引器多点布局方案”让防御成功率提升至98%,擅长在复杂的外交场景中把控分寸;**是顶尖的生物学家,手里总拿着一个巴掌大的“生物探测仪”,这款仪器是他自主研发的“生命Guard - Ⅲ型”,能在0.3秒内分析出未知星球的微生物基因序列,并判断其对人类的危害性;舒美丽是地质学家,她的数据库里存储着宇宙中上千颗星球的地质样本,蓝顿星球的“星核晶体”正是她在分析探测器传回的百万组数据时,从“钙化水晶岩”的伴生矿物中发现的,当时这个发现直接让蓝顿星球的评估等级从“潜在合作星球”提升为“优先合作星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