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了那场体修与练气士的争斗之处,王道长许久未曾言语,只是机械地迈着步子,脚下的青石板路仿佛变成了绵软的沼泽,每一步都深陷其中,牵扯着他混乱的心神。他时不时地、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瞟向身旁的叶秋。那眼神里,探究如同试图看透深渊的烛火,惊惧如同面对未知巨兽的本能战栗,茫然如同在迷雾中彻底迷失了方向的旅人,甚至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也不愿承认的、对于触及了某种他无法理解领域边缘的敬畏。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将他的道心撕裂。
行至坊市边缘,一处林木掩映、相对僻静的空地,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王道长终于停下脚步,背对着叶秋,深吸了几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胸膛剧烈起伏,试图强行压下那翻江倒海的心绪。他需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还是那个“引路人”,来抓住一点摇摇欲坠的控制感。
他转过身,看向叶秋,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甚至带上了一丝刻意为之的、属于长辈的温和:“叶秋,你既已开始接触炼气,锻体之术亦不可偏废。肉身乃渡世之宝筏,承载神魂,沟通天地。一副强健的体魄,于修行之路大有裨益,可抵御外邪,可蕴养灵力。” 他顿了顿,从怀中取出一枚颜色古朴的玉简,“我这里有一部《百炼金刚体》的基础三式,虽是流传较广的炼体法门,却也正大光明,最适合打根基。”
此刻拿出这炼体功法,已不全然是教导的责任,更多是带着一种连他自己都说不清的、近乎自虐般的……验证心态。他想看看,在锻体这个更偏向于“笨功夫”、更讲究水磨工夫的领域,这个不断颠覆他认知的“小怪物”,是否还能展现出那般匪夷所思的、近乎妖孽的“直觉”?
叶秋闻言,抬起头,清澈的目光落在玉简上,小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点了点头:“好的,王伯伯,我活动一下筋骨。” 语气平淡,听不出丝毫激动。
王道长不再多言,将玉简贴在额头,神识沉入,仔细回忆了一番,然后走到空地中央。他摒弃杂念,依着记忆,将《百炼金刚体》的前三式基础架势——模拟蛮牛冲撞、势大力沉的‘莽牛顶角’、稳如磐石、锤炼下盘的‘铁砧立地’、以及侧重防御、承受击打的‘磐石镇海’,一一演练讲解。他刻意放慢了每一个动作,分解到极致,详细说明了每一式的发力要点、气血运转的细微路径、呼吸吐纳的节奏配合,甚至包括意念该如何引导。
“看清楚了吗?需意守丹田,引气血灌注于特定经脉与肌骨筋膜之间,由外而内,循序渐进,淬炼体魄,切忌急躁冒进……” 王道长缓缓收势,气息已有些微喘,额角渗出细汗。这炼体功法对灵力消耗不大,但对肉身协调性和耐力要求颇高,即便只是缓慢演练,也让他感到肌肉酸胀,气血翻腾。
“看清楚了。” 叶秋应道,声音依旧平稳。他走到空地中央,依样画葫芦地摆开了‘莽牛顶角’的起手式——双拳紧握于腰侧,左腿前踏成弓步,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仿佛真有一头蛮牛欲要冲顶而出。
王道长凝神看去,心中存着一丝侥幸:炼体不同于引气画符,更重实打实的筋骨打磨和气血积累,或许……或许这次能正常些?
乍一看,叶秋的动作与他方才演示的并无二致。但王道长毕竟是修士,目力敏锐,细看之下,眉头不禁微微蹙起。
似乎……有些地方,不一样了?
叶秋双脚站立的角度,比图谱上标注的标准姿势,略微开阔了半分,这个微小的调整,却让他的下盘看起来更加自然稳固,仿佛更符合某种天生的力学结构。他膝盖弯曲的弧度,也并非完全照搬图谱的直角,而是带着一种微妙的、蕴含着弹性的曲线,仿佛蓄势待发的弹簧。他腰背的线条,并非一味追求刚直如铁,而是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自然的生理弧度,使得整个躯干的力量传导更加流畅。甚至,他的呼吸节奏也并非完全按照讲解的“三吸一呼,气沉丹田”,而是变得更加绵长、深入,仿佛与周身气血的奔流、与脚下大地的脉动产生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共鸣。
最让王道长心惊肉跳的是,在叶秋摆出这个姿势的瞬间,他周围空气中那些稀薄的、散乱的灵气,以及他自身那微弱却精纯的气血之力,仿佛被一只无形而精准的大手梳理、引导,以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极其高效且和谐的方式,均匀地浸润、滋养着他摆出架势时所牵动的每一束肌肉纤维、每一段骨骼关节、每一寸筋膜韧带!
没有寻常体修初学时的气血贲张、面红耳赤,没有夸张的肌肉隆起和青筋暴起,只有一种内敛的、流畅的、仿佛水滴汇入溪流般自然的力量感。那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的不是蛮力,而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协调与高效!
叶秋保持着这个优化后的‘莽牛顶角’姿势,细细体会着能量在体内传导的效率。神魂中,数据飞速流淌:‘原式对股外侧肌和竖脊肌下束负荷过度集中,且呼吸配合导致膈肌紧张,影响核心稳定性。调整后,力量分布更均衡,气血滋养面积增加约百分之二十二,能量无效损耗降低百分之十一点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