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间空地又“活动”了片刻筋骨,直到将优化后的《百炼金刚体》前三式每一个细节的数据都采集完毕,并在脑海中完成了数轮微调,推演出在当前身体条件下近乎完美的能量运行模型后,叶秋才缓缓收势。他周身气血平和,肌肤下隐隐流动着一层温润如玉的光泽,仿佛刚刚进行了一场深度滋养,而非高强度的锻体。
王道长依旧背靠粗糙的树干,双目紧闭,眉头拧成一个死结,胸膛起伏不定,仿佛陷入了某种深刻的人生怀疑与道心拷问之中,对外界浑然不觉。
叶秋没有打扰他,目光越过稀疏的林木,投向波光粼粼的青玄湖方向。那里,除了湖涛声,隐约传来一阵阵锐利急促的破空声,以及灵气被高速切割、震荡所特有的、如同琴弦绷紧又骤然释放的锋锐波动。
“王伯伯,”叶秋的声音打破了林间的沉寂,带着孩童应有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那边好像有人在练剑,声音很好听,我们去看看好吗?”
王道长眼皮剧烈地颤动了几下,缓缓睁开,眼神空洞而复杂地看了叶秋一眼,那目光深处,有未散尽的惊骇,有浓得化不开的迷茫,还有一丝近乎麻木的疲惫。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化作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才支撑着树干站起身来,意兴阑珊地挥了挥手,声音干涩:“……走吧。”
两人一前一后,沉默地穿过最后一片林地,来到湖畔一片布满细碎砂石的开阔地带。只见一名身着青色劲装、身姿挺拔的年轻剑修,正在那里全神贯注地演练剑法。他手持一柄寒光凛冽、灵气盎然的三尺青锋,身形如风中之柳,腾挪闪转间迅捷无比,剑光霍霍,舞得密不透风。剑势时而如疾风骤雨,倾泻而下,时而如灵蛇出洞,诡谲难测,引动周围灵气随之激荡流转,发出嘶嘶轻响,显露出不俗的修为与剑道造诣。
湖畔已有十余名修士驻足观看,其中不乏气息沉稳之辈,他们低声交换着看法,脸上大多带着赞许与欣赏之色。
“是‘流风回雪剑’,”王道长毕竟是混迹多年的练气士,见识还是有些的,他努力压下心中的波澜,用尽可能平稳的语气低声道,仿佛想借此找回一点身为“前辈”的掌控感和评价权,“此套剑法以灵动迅捷、守中带攻着称。观此子剑光绵密,气息与剑招相合,已得其中三味,在同辈剑修中,算得上是佼佼者了。”他这番评价中规中矩,也算客观,隐隐带着一丝对那年轻剑修的肯定,似乎想通过这“正常”的点评,来锚定自己摇摇欲坠的认知。
然而,叶秋的目光,早已穿透了那令人眼花缭乱、寒光四射的剑招表象。
在他的“感知视野”中,那柄舞动的长剑,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兵刃,而成了一支以天地为纸、以灵气为墨、正在描绘着复杂能量轨迹的“灵纹笔”。剑刃每一次划破空气,不仅留下了肉眼可见的森寒轨迹,更在无形的灵气层面,切割出了一道道清晰无比、带着特定振动频率、能量密度和属性倾向的“道纹刻痕”。
他的神魂之力,如同亿万条无形的、高度敏感的触须,悄无声息地笼罩了整个场地,牢牢锁定着那柄青锋。剑身运动的每一个瞬时速度、角度变化、加速度的峰值与谷值;剑刃牵引、压缩、释放周围灵气的每一个细微波动及其能量层级;剑修自身气血奔涌与每一式剑招发力点的配合精度、肌肉群的协同效率、甚至其呼吸节奏与剑势转换间的微妙延迟……海量的、多维度的实时数据,如同奔腾的江河,被瞬间捕捉、过滤、分类,然后疯狂地涌入他那堪比超巨型计算核心的识海之中。
一个基于高阶运动力学、能量传导最优路径、攻击轨迹几何学、乃至心理学预判的综合性数学模型,正在他的意识深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演算、迭代优化。
那剑修一式华丽而实用的“风卷残云”,剑光旋转如轮,护住周身,看似泼水不进,毫无破绽。
· 数据瀑布反馈:腰部核心肌群发力启动与手腕精细操控转动存在约0.05息的细微延迟,导致形成的环形剑幕在左肋下三寸偏后位置,出现一个持续时间约0.1息的能量密度薄弱区域。最优破解方案A:以超越其剑幕旋转线速度至少三成的精准直刺或点刺,攻其此必救之处,迫使回防,打乱节奏。方案B:使用低消耗的“高频震荡”类微道纹,远程干扰其腕部经脉灵气稳定运行,使其剑势自溃。
紧接着,剑修身形骤进,一式“雪落无痕”,剑尖飘忽如雪,直刺虚拟对手眉心要害,速度快如闪电,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
· 数据实时解析:为追求极致的突刺速度,足下“涌泉”发力过于刚猛且短暂,导致重心前移过快,下盘根基略有虚浮;发力过度依赖右臂三角肌与肱三头肌,胸腹中线门户大开,缺乏应变余裕。最优破解方案:不退反进,以身法(如“柳絮随风”步)切入其右侧攻击盲区,同时以重手法(如“崩拳”劲)攻击其作为主要支撑的右腿膝关节侧面或持剑手的肘关节“曲池穴”,一击制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