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2日上午,在一座略显陈旧但充满肃穆气氛的大学教学楼的二楼一间教室。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眼镜、神情严谨但眼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老先生站在讲台上,他就是林鹏飞教授。台下83级经济学研究生全体(约二十余人,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一丝对这门传奇课程的渴望及敬畏。)
教授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用粉笔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两个大字:《资本论》。粉灰簌簌落下,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知道,你们当中很多人可能在想,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西方的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我们为什么还要花如此巨大的精力,去读一本一百多年前写就的、关于资本主义的书?”
“有同学能谈谈自己的想法吗?”林教授问道。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同学(王飞)鼓起勇气站了起来。
王飞同学:“林教授,我确实有这个疑问。我们不是要建设‘四化’吗?学习现代管理、市场经济是不是更紧迫?《资本论》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指导意义在哪里呢?”
林教授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赞许地点了点头。
“问得很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我请大家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要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改革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它的理论基础从哪里来?它相较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究竟体现在何处?我们当前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价格问题、工资问题、效率问题,其根源又在哪里?”
他一连串的发问,让课堂的气氛更加凝重。同学们陷入了思考。
“答案,恰恰就在这本书里。《资本论》不仅仅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病理学报告’,它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一切商品经济和社会形态的根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它教会我们的不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看到背后本质关系的能力。”
“我们这门课,目的有三:
第一, 正本清源。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这是我们的根,不能忘。
第二, 掌握方法。学习马克思从商品这一‘细胞’开始,一步步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肌理的抽象分析法、矛盾分析法。
第三, 观照现实。”林教授的声音提高了些许,“我们要用《资本论》提供的这把最锋利的‘手术刀’,来尝试解剖我们现实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运行?‘价值规律’在我们这里还起不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现在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如何从理论上理解它?”
“所以说,”林教授总结道,“这门课不是纸堆里的学问,它恰恰是我们走向未来最需要的思想武装。它不会给你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会给你寻找答案的钥匙。”
另一位女同学(张屏)举手提问,她显得更加敏锐。
“林教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那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与现在正在介绍的西方经济学(比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里的概念,如‘效用价值’、‘边际分析’、‘一般均衡’等进行对比呢?如果遇到矛盾,我们该如何看待?”
林教授露出了今天第一个淡淡的微笑。
“非常好的问题!这触及了我们这代学人的历史使命。答案是:必然要对比,而且要深入地批判性对比。”
“马克思的分析是从生产关系和阶级本质入手,是本质层面的剖析;而西方主流经济学多是在既定制度下,研究市场运行的表象和数量关系。一个探求‘为什么’,一个描述‘是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接受。要用我们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去鉴别、去分析、去吸收。对于萨缪尔森,我们要看他是如何描述资本主义运行的,同时也要用《资本论》的视角,批判其掩盖剥削本质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局限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淬炼。”
他看了看手表。
“好了,今天的导论就到这里。我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作为下次课讨论的引子:‘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和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的‘商品’,有什么相同点和根本的不同点?
下课了。
同学们并没有立刻离开。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课和那个发人深省的思考题。王同学和张同学则快步走上讲台,继续围着林教授追问。
同学们并没有立刻离开。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课和那个发人深省的思考题。王同学和张同学则快步走上讲台,继续围着李教授追问。
秦宇轩坐在原位,指尖轻轻敲着笔记本,目光落在“社会主义商品与资本主义商品”的字样上,心里已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他想,两者的相同点很明确,都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因素,都得通过交换满足需求,价值量也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毕竟只要是商品经济,就绕不开这些基本属性。
但根本不同点才是核心。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背后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劳动者被迫出卖劳动力,商品关系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而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商品关系是劳动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成果的关系,即便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也始终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控下,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
他合上笔记本,抬头望向窗外。阳光正好,洒在教学楼前的梧桐树上,也照亮了他心中的思路。这场思想旅程才刚刚开始,而《资本论》这把“手术刀”,已经让他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逻辑。
教室外,阳光正好,一场深刻的思想旅程,就在这一问一答、充满思辩的氛围中,正式启航了。这节课,不仅仅只是一堂课,更是一个时代的思想交锋与求索的起点。
补充资料:《资本论》分三卷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喜欢寒门的仕途传奇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寒门的仕途传奇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