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轩与王伯龄书记的汇报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从全球产业格局演变讲到陕东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再详细阐述了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初步构想。王伯龄始终凝神静听,偶尔插话询问几个关键细节。
“……伯龄书记,我的想法是,我们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强基铸魂’要突破目前的围堵,必须跳出陕东看陕东,把我们的项目嵌入国家区域发展的大战略中,比如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或‘黄河几字弯’协同发展。这既能化解‘资源垄断’的指责,也能借势而上,整合更多创新要素。”秦宇轩最后总结道,语气沉稳而充满力量。
王伯龄沉吟片刻,指节轻轻敲了敲桌面:“宇轩,思路是对的,格局也有了。不过,跨省协调,难度不小啊。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利益平衡是关键。”他顿了顿,看向秦宇轩,“这样,你先牵头弄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方案出来,特别是要明确我们陕东的核心诉求和能拿出来的合作筹码。下次省委常委会,可以作为一个议题,大家议一议。”
虽然没有得到立即的、全力的支持,但争取到了在常委会上讨论的机会,这已经是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秦宇轩知道,王伯龄作为一把手,必须权衡全局,他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
釜底抽薪。刚从王伯龄办公室出来,秘书周凯便面色凝重地迎上来,低声道:“省长,刚接到消息,孙德海常务副省长那边,对第二批项目资金的审批……又压下来了。理由是‘需进一步论证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管控’。”
秦宇轩脚步不停,脸上看不出喜怒。孙德海这一手,在他的意料之中。这位资深的常务副省长,一直在利用分管财政的职权,在资源分配上对他进行软抵制。
回到办公室,秦宇轩没有立刻处理这件事,而是先让周凯通知省发改委、工信厅、财政厅等相关负责人,下午召开“强基铸魂”二期项目评审标准说明会的筹备会。他要把“阳光操作”这件事,雷厉风行地推进下去。
下午的筹备会,秦宇轩亲自主持。他开门见山:“今天这个会,只讨论一件事,如何把二期项目的评审标准、流程、以及为什么是这些标准,给全省上下讲清楚、说明白。冯凯同志,发改委牵头,给你们两天时间,把所有评审细则、专家构成、打分标准,做成最直观的图表和说明材料。郑春峰同志,工信厅负责梳理每个重点支持领域的技术路径选择依据和市场需求分析。财政厅的同志,要把资金支持的逻辑、绩效考核的指标,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他环视众人,语气不容置疑:“这次说明会,不怕质疑,欢迎提问。我们要做到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对这个领域完全不了解的人,听完我们的说明,都能大致明白,为什么是这个项目入选,而不是那个。我们要用绝对的透明,堵住所有人的嘴!”
会议结束后,秦宇轩单独留下了省财政厅长。他没有提及孙德海压款的事,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李厅长,关于二期项目资金,我有一个想法。除了省财政的引导资金外,我们是否可以更大规模地引入社会资本?比如,设立一个市场化运作的‘陕东强基产业发展基金’,省财政只做劣后级,吸引银行、保险、乃至国内优秀的私募股权机构参与。”
财政厅长眼前一亮:“秦省长,这个思路好!如果能做成,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分散了风险,更重要的是,经过了市场资本的严格筛选,项目本身的成色和吸引力就得到了证明,那些关于‘行政垄断’、‘无效投入’的指责也就不攻自破了!”
“没错。”秦宇轩点点头,“你尽快拿一个初步方案出来,重点是设计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以及确保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保持必要的控制力。方案成熟后,我们直接上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这一手,直接绕开了孙德海在常规财政审批上的掣肘,从更高层面和更市场化的角度破解资金困局。
两天后,“强基铸魂”工程二期项目评审标准说明会在省委礼堂隆重召开。果然如秦宇轩所料,会场座无虚席,甚至有不少闻风而来的媒体记者。质疑的声音确实存在,几个来自高校和研究所的代表提出了颇为尖锐的问题。
但秦宇轩早有准备。在他的坐镇下,发改委、工信厅、财政厅的负责人依据精心准备的材料,条分缕析,对答如流。尤其是当那份详尽到几乎透明的评审流程图和打分表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时,台下许多原本带着疑虑而来的人,表情都从怀疑变成了信服。
秦宇轩在最后总结陈词时,没有回避矛盾,而是直面问题:“我知道,最近有一些声音,质疑我们‘关门搞项目’,‘资源分配不公’。今天,我们把门彻底打开了!我们欢迎监督,也经得起质疑!‘强基铸魂’不是任何人的私产,它是陕东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它的每一步,都必须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