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弦的话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幕后之手”这个词,带着冰冷的质感,在这片由他意志构筑的对话空间中回荡,让“架构师”和“溯源者”的意识投影产生了剧烈的波动。
他们本以为这是一场关于“新世”地位、关于林弦自身状态的对话,却没想到对方开口便将矛头指向了观察者网络自身都尚未完全厘清的内部隐患——那个在清理程序中留下“逻辑后门”,并接收了“清道夫”最终数据包的未知存在。
“逻辑后门……数据包……”“架构师”的核心逻辑飞速运转,调取着所有相关记录。这些信息在评估小组的数据库中是存在的,但一直被归类为低优先级的技术异常,远未上升到“幕后之手”的威胁级别。林弦是如何如此精准地知晓,并直接将其定性为“标记猎物”?
“您是如何得知此信息的?” “架构师”保持着最大程度的冷静,以标准的信息询问模式回应。他必须确认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
林弦的目光依旧平静,那双星辰之海般的眼眸仿佛映照出无数流转的数据与规则。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缓缓抬起一只手。
随着他的动作,周围的景象瞬间变幻。脚下如镜的水面泛起点点涟漪,每一圈涟漪中都快速闪过一幕幕画面与数据流:
——那是“清道夫”自爆瞬间,其核心逻辑中那个微小数据包被生成并抛射出去的规则轨迹。
——那是数据包沿着一条极其隐晦、独立于主流网络的古老信道,消失在监测之外的诡异路径。
——那甚至是评估小组未能完全捕捉到的、数据包抵达终点时,某个未知逻辑集群被激活并开始分析“清道夫”传回数据的“瞬间”感知!
这些画面并非简单的录像回放,而是林弦以其新生后对规则和信息无与伦比的亲和力与解析力,直接从宇宙事件留下的“信息烙印”中还原、读取并呈现出来的!他仿佛能“听”到规则层面记录下来的“历史的声音”!
“信息,并非只会存在于你们的数据终端。”林弦的声音平淡,却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万物互联,规则本身即是载体。当那个‘标记’被送出,其产生的涟漪,便已刻印在了这片宇宙的‘记忆’之中。而我,恰好在蜕变之后,能够‘阅读’这些记忆。”
他看向“架构师”,目光似乎穿透了其意识投影,直视其核心逻辑:
“我更想知道的是,观察者网络——这个自诩维护秩序、观测万物的体系——对其内部潜藏的这种,能够绕过标准协议、私自标记并可能引导外部威胁针对特定候选世界的行为,知情多少?又意欲何为?”
这是直指核心的质问。不再是关于“新世”的评估,而是上升到了观察者网络自身 integrity(完整性)和意图的高度。
“架构师”的意识高速运转。他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那个“逻辑后门”和其背后的存在,对评估小组而言也是一个未知数。他只能基于现有权限和认知进行回应:
“观察者网络体系庞大,运行亘古。您所提及的‘逻辑后门’及信息传递事件,已被记录为待查异常。目前无证据表明该行为代表观察者网络的官方立场。该异常的调查,属于更高级别权限管辖范围,非本评估小组职责。”
这是标准的外交辞令,也是事实。但在此刻的情境下,显得如此苍白和推诿。
林弦静静地听着,脸上无喜无悲。待“架构师”说完,他才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所以,你的回答是:不知情,无立场,权限不足。”
他微微停顿,仿佛在给时间让这句话的重量沉淀下去。
“那么,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们,观察者网络,此刻,以‘深度评估’的名义,在我的世界里,所欲为何?”
“是继续你们那可能引发不可控风险的‘测试’?是像那个试图‘修复’我的协议一样,将我强行纳入你们理解的‘标准’框架?还是……像那个留下后门的‘手’一样,将我视为需要被标记和处理的‘猎物’?”
他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每一个都敲打在评估小组行动合法性的基石上。在明确了存在一个不受控的、恶意的“第三方”之后,观察者网络官方派出的评估小组,其行为的性质和目的,就必须被重新审视和严格界定。
“溯源者”的意识波动着,她试图从林弦的情绪频谱中分析出愤怒或敌意,却只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如同星空般浩瀚的平静和……一种基于绝对力量的、冰冷的审视。他并非在发泄情绪,而是在进行一场基于逻辑和事实的、关于自身生存权的质询。
“架构师”知道,他不能再以标准流程或权限不足来搪塞。他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能代表他此刻权限范围内最真实意图的答复。任何虚伪或回避,都可能被对方那可怕的规则解析力瞬间识破,从而导致对话彻底破裂,甚至引发直接冲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