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之后的一周,14班的教室里,发生着某些不易察觉的变化。
曾经那个总是趴在桌上,用冷漠伪装自己的赵敏,仿佛换了一个人。她依然话不多,但那双总是藏着倔强的眼睛里,多了一汪清澈的泉水,倒映着黑板上的每一个字。她的背挺得笔直,像一株迎着朝阳努力生长的小树,充满了向上的生命力。
课间,她不再是那个独来独往的孤狼,偶尔会有同学拿着生物题向她请教,她虽然还有些冷脸,但已经能用清晰而简练的语言,将解题思路讲得明明白白。她就像一颗被擦去了尘埃的明珠,开始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杨明宇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为赵敏的人生注入的“强心剂”,已经开始生效了。但他更清楚,药效能否持久,关键在于赵国强这位父亲,能否真正地站起来,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
他没有再去催促或打探,只是耐心地等待着。他相信自己播下的那颗种子,在一个渴望改变的父亲心中,必然会生根发芽。
而此时此刻,在城市的另一端,那个被杨明宇寄予厚望的男人,正在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自我革命。
夜深了。
城西的老旧居民楼里,万籁俱寂,只剩下几户窗口还透着微弱的灯光。“302”室的客厅里,那盏十五瓦的白炽灯,将昏黄的光晕洒在了一张小小的饭桌上。
赵敏的母亲已经服药睡下,赵敏也在自己的小屋里安静地复习。客厅里,只有赵国强一个人。
他面前摊着三个本子,一支笔,还有一个缺了口的茶缸,里面泡着浓得发黑的廉价茶叶。他已经戒了酒,只能靠这苦涩的茶水来提神。
第一个本子,封面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行车记录”。翻开来,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这周每一次出车的详细数据:日期、出车时间、目的地、里程数、加油量、油耗……甚至在旁边还有备注,比如“国道104段有新增测速探头”、“城南服务区饭菜便宜实惠,可节省伙食成本15元”。
这些,都是杨明宇口中的“用数据说话”。他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老司机,第一次知道,开车原来还可以这样“记账”。过程虽然繁琐,但当他看着那一串串数字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油然而生。
第二个本子更像个通讯录,上面记着车队里调度员、后勤、维修师傅的名字和电话。旁边还有几行小字:“调度老王,腰不好,下次见面问候一下”、“维修小李,儿子刚上小学,可以聊聊孩子学习的事”。
这是杨明宇教他的“提高效率”。他不再是那个下了工就独自离开的闷葫芦。他开始学着在别人忙得满头大汗时递上一根烟,在别人修车时搭把手,用几句朴实的关心,换来了更顺畅的调度和更及时的车辆保养。他发现,原来搞好关系,并不一定需要花钱送礼。
而第三个本子,是他最珍视的,也是他熬了几个通宵才写出来的。
那是一份关于“车辆安全隐患的初步排查报告”。
起因是他在一次出车时,发现车队里编号为“07”的挂车,左后轮的轮胎磨损得有些异常。凭着多年的经验,他断定这绝不是胎压问题,很可能是车轴的倾角或者束角出了偏差。这是一个极易被忽略,却可能在高速行驶中导致爆胎的致命隐患。
他没有声张,而是默默地观察了车队里所有的车,将一些他认为有潜在风险的地方,比如老化的线路、有细微裂纹的刹车软管,全都记录了下来,并附上了自己的判断和检修建议。
写完最后一个字,赵国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放下笔,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着眼前这三份凝聚了他全部心血的报告,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杨老师在家访时那自信而笃定的眼神,想起他说的那些自己闻所未闻的道理。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蒙着眼睛推磨的驴,几十年了,一直在原地打转。而杨老师,就是那个揭开他眼罩的人,让他第一次看到了磨坊外面的广阔天地。
“爸,还没睡啊?”
小屋的门被轻轻推开,赵敏端着一杯热水走了出来,轻手轻脚地放到父亲面前。
“敏敏啊,”赵国强看着灯光下女儿清秀的脸庞,心中一片柔软,“写完了,这就睡。你也是,别学太晚了,伤身体。”
“嗯。”赵敏点了点头,她的目光落在了那几份报告上,看着上面工整却略显笨拙的字迹,眼眶微微有些发热。她知道,父亲正在用他的方式,拼尽全力地改变。
“爸,”她轻声说,“杨老师说,你是最棒的司机。”
赵国强黝黑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他咧开嘴,嘿嘿地笑了。这句来自女儿的肯定,比任何赞美都更能慰藉他连日来的疲惫。
他不知道,他呕心沥血写下的这三份报告,很快就将变成他逆袭之路上的“投名状”。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