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校长办公室里的周振邦正处于他人生中最焦灼的时刻。
从他的窗口望去,正好能看到操场的全景。当他看到张副厅长和杨明宇并排坐在看台上时,他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
“完了完了完了……”周振邦的内心在嘀咕,“这是要干什么?跟你聊聊人生,聊聊理想,然后话锋一转,‘小杨啊,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决定……’”
他越想越怕,脑海里已经上演了杨明宇被停职、被调离、14班被打回原形、江城一中沦为教育界笑柄的种种后果。他甚至开始盘算,自己是该写个三千字的检讨还是五千字的呢?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让他惊呆了的一幕。
那两人竟然站起来握手了!
而且,看张副厅长那架势还主动拍了拍杨明宇的肩膀?
周振邦“霍”地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等会儿……这不对啊!难道说……张厅长被小杨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要跟他拜把子?”
这个离谱的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自己给掐灭了。
“不对不对,肯定是小杨痛定思痛,深刻检讨,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接受组织上的一切安排,所以张厅长才对他表示了‘孺子可教’的肯定!对!一定是这样!”
这个解释似乎合理多了,但也让周振邦的心沉了下去。这意味着,杨明宇虽然保住了饭碗,但“14班模式”肯定是要被叫停了。
就在他患得患失之际,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杨明宇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张副厅长。
周振邦立刻换上沉痛的表情迎了上去:“张厅长,您……您跟小杨老师谈完了?您放心,我们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了这次事件的严重性,我们……”
“周校长,”张启明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但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杨老师是个好老师,江城一中也是个好学校。行了,不打扰你们了,我们调查组下午就回省城。”
说完,他便转身离去,留下周振邦和杨明宇在办公室里面面相觑。
“这……这就完了?”周振邦半天没反应过来。
调查组的离去就像他们来时一样悄无声息。
调查报告迟迟没有下文。
省教育厅那边无论周振邦如何旁敲侧击地去打听,得到的回复都是“正在研究”、“正在走流程”。
这种悬而未决是最磨人的。校园里的风言风语也开始发酵。
“听说了吗?调查组是悄悄走的,肯定是有问题,不好当面处理!”
“我听说啊,杨明宇要被调到咱们市的教师进修学校去了,名升暗降,让他去写材料,再也不能带学生了。”
“14班下学期肯定要重组,孙伟老师那种稳扎稳打的风格才是上面欣赏的。”
大部分老师看杨明宇的眼神带了几分同情和疏远。墙倒众人推,虽然墙还没倒,但很多人已经开始默默地寻找推墙的姿势了。
杨明宇对此倒是一概不理。他依旧按部就班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只是,连孙伟都忍不住私下里跑来问他:“明宇,到底什么情况?给句准话,我也好帮你跟上面说说情。”
杨明宇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老孙,放心吧。太阳照常升起。”
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周。决定命运的文件终于来了。
周振邦深吸一口气,做好了种种心里建设然后才看文件。
开头先是“背景介绍”,提到了近期社会上关于《我的学生不是废物》一书引发的广泛讨论,以及某核心期刊上那篇“警惕论”的文章,将这次调查定性为“为回应社会关切、厘清教育方向”的一次常规调研。
看到这里,周振邦的心凉了半截。这开场白一听就是要“拨乱反正”的节奏啊!
他硬着头皮往下看。
第二部分是“调查过程与事实核查”。
“经查,江城一中高二(14)班自杨明宇老师接手以来,在历次重大考试中班级平均分、及格率、后进生转化率等关键学业指标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数据真实有效,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作假行为。”
“经查,该班级设立的‘班级基金’账目清晰,管理规范,所有款项均用于学生活动与困难补助,未发现任何违规使用的情况。”
“经查,在与该班级师生的随机访谈中,我们发现该班级拥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度的师生信赖度,班级氛围积极、健康、向上。”
一连串的“经查”和“真实有效”,让周振邦那颗沉到谷底的心又稍稍往上浮了那么一丢丢。至少,没有硬伤,没有原则性错误。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最关键的,是第三部分——“评估与结论”。
报告先是引述了陈博文教授的观点,承认其“对系统性知识构建的担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完了!”周振邦眼前一黑,这不就是先扬后抑,先肯定你一句话,然后要你半条命的经典套路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