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宇敏锐地察觉到了班级里这股理科至上的跟风苗头。他知道,如果再不加以引导,很多学生可能会做出跟风但并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于是,在分科志愿表下发的前一天,杨明宇专门空出了一节语文课开了一场名为“你的未来,听谁的?”的主题班会。
他没有像其他班主任那样,苦口婆心地分析各科的难易程度和就业率,而是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十字,将黑板分成了四个象限。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最近很焦虑。”杨明宇环视了一圈台下那些或迷茫或坚定的脸笑着开口了,“我听到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文科生感叹社会太现实,理科生感叹头发太稀疏’。好像选了文科,未来就只剩下情怀;选了理科,未来就只剩下发际线了。”
台下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今天,我不给大家建议,我只带大家做一道选择题。”杨明宇指着黑板,“在做这道题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暑假的支教之旅。”
提到支教,学生们的眼神都亮了起来,原本浮躁的心也沉静了许多。
“在那座山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杨明宇的声音充满了引导性,“有些人,看到了那座摇摇欲坠的木桥,心里想的是,我该如何运用力学原理设计一座更稳固、更安全的桥梁,让孩子们上学的路不再危险。这种思考方式,就是‘理科思维’——它关心的是‘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并试图用规律和技术去改造它。”
他的目光扫过林天和张伟,两人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而有些人,”杨明明宇的语调一转,“看到了兰兰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看到了张校长二十年的坚守,心里想的是,我该如何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去推动社会的关注和改变。这种思考方式,就是‘文科思维’——它关心的是‘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并试图用思想和人文去影响它。”
他看着陈静,女孩的眼中闪过一丝明亮的光芒。
“理科,探索的是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文科,探索的是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它们没有高下之分,只是看待世界的两种不同视角。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和一个深刻的历史学家,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杨明宇顿了顿,拿起粉笔,在四个象限里分别写下了几个词。
左上角,他写下:“我擅长,且我热爱”。
右上角:“我不擅长,但我热爱”。
左下角:“我擅长,但我不热爱”。
右下角:“我既不擅长,也不热爱”。
“现在,请大家把‘文科’和‘理科’,分别代入到这四个象限里,看看它们落在哪里。”杨明宇说,“如果它落在右下角,那不用犹豫,直接pass。落在左下角,你要想清楚,你是否愿意为了你的‘擅长’,忍受未来几十年的‘不热爱’。落在右上角,你要问问自己,你的‘热爱’,是否足以支撑你克服所有的‘不擅长’。”
“最好的选择,毫无疑问,是左上角——‘我擅长,且我热爱’。”杨明宇的声音变得有力起来,“这,才是你们做出选择的唯一标准!不是你爸妈觉得哪个好,不是社会上流传哪个好就业,也不是你的好朋友选了哪个。而是你的内心到底渴望用哪种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
他将那份“人生规划问卷”拿了出来:“你们每个人都写过这个,写下了自己的梦想。现在,请你们回过头去看看,你们的梦想,更需要哪一种思维的支撑?当医生,你需要理科的严谨;当记者,你需要文科的深刻;当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的目光投向王昊,“你既需要理科的产品思维,也需要文科的宏观视野。”
这番话让学生跳出了“分数”和“就业”的狭隘框架,开始从“热爱”与“梦想”的高度,去考察这个选择。
班会结束后,志愿表正式下发。
班级里的气氛从之前的盲目跟风变成了深入的自我剖析。
林天、赵敏、张伟等人毫不犹豫地在“理科”一栏打上了勾。他们的热爱与擅长,在这里高度统一。
而班级里的优等生联盟也在这张小小的表格前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分裂。
最大的变数出现在陈静身上。
按照成绩来看,陈静的文科,尤其是历史和语文在整个年级都是顶尖水平,她选择文科,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然而,她却陷入了重生以来最大的纠结之中。
晚自习,赵敏看到陈静对着那张志愿表发了整整十分钟的呆。
“怎么了?”赵敏关心地问,“你不会想不开要去学理科吧?虽然我很欢迎,但你的天赋可都在文科那边。”
陈静抬起头,眼神里满是困惑:“我……我不知道。”
“不知道什么?”
“我在想,当一名记者是不是也需要很多理科知识?”陈静轻声说,“比如,报道一个科学发现,如果我不懂基本原理,会不会写得很肤浅?报道一个社会案件,如果我不懂逻辑推理,会不会被表象迷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