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黑如墨,营门鼓三通。
并州大营的篝火在风中颤抖,火星像惊惶逃窜的萤虫。
自从李肃被缚之后,丁原一纸“戒严令”下到各营,暗探、缉拿、巡夜、问罪,四字堆叠成一道粗砌的墙,把营中每一道呼吸都逼得生硬。
刀光在辕门外走来走去,像无数条游移不定的冷蛇。连传令兵踏过冻硬的泥地,靴底踩出“咯吱”声,也显得格外刺耳。
张辽从影里来,盔缨裹着霜气,低声向吕布道:“主公,连夜抓了三十余人,说是董卓的同党……各部怨声已起,再如此,明日就会乱。”
吕布站在辕门阴影下,指尖拂过披风上的雪霜,眸光冷静得近乎清澈:“乱,是人心先乱。”他抬头,望向刺史主帐那口风中摇曳的黑影,像一张时刻要吞人的嘴,“该让这口‘嘴’,吞些对的东西。”
高顺一直不言。他像一块插在营地里的黑石,风吹不动,火照不亮。
张辽却忍不住再劝:“主公,丁刺史此刻疑心重,若是去见……未必肯听。”
吕布淡淡一笑,眉间的寒意像刀锋微收:“我去,是去给他一颗‘更大的疑心’,好让他把手从刀柄上挪开,改去抓住‘唯一的解’。”
他说完,转身把手按在张辽的肩上,语声极轻:“你守住军心,不许动刀。我去一趟,即回。”
主帐外,刀斧手列成两行,戟锋冷漠地照人影。
通传官看见来人,先愣一瞬,旋即抱拳:“奉先?”吕布没有借势,反而将披风一拢,朝地一抱拳:“奉先请罪求见义父。”这姿态低得过分,低得连风都像羞愧地避让。
通传官去内禀报,很快,帐中传出丁原烦躁的咳声:“叫他进来。”
帐内香炉未熄,檀烟盘绕,偏偏掩不住血腥味儿。地上跪着几名披甲军司,脸色发白,嘴角尚带血丝。
丁原披着猞猁裘,眉心一条竖纹像刀,腕上玉镯叮的一声轻响,显得烦燥。
吕布进帐,行至三步之外,长身一拜:“奉先不该私会李肃,引狼入室,累义父心惊军心乱。罪该万死。”
他竟把案几前的血气与风声都纳入一声“万死”里,语气干净,态度恳切,像一把锋刃收鞘,先把寒光藏掉。
丁原一直想发作,被这一拜打了个错步,只能冷哼:“你还知道错?”吕布抬起目,眼底泛起一圈水意:“义父教我‘忠’与‘勇’,我却一时糊涂,差点让忠勇变成笑话……请义父治罪。”
此言一出,帐中刀斧手的脊背不由自主地松了半分。
张辽说过:“主公最锋利的时候,是把刀反插进鞘给人看。”此刻便是。
丁原的气被“承认错误”生生卸了四成,却依旧把手重重一拍案几:“李肃是董卓的狗!你不糊涂,怎会与他来往?若不是本刺史手快,将他先缚,如今不知道营中要翻出多少董贼的耳目!”
他一面发作,一面眼角余光扫着吕布的反应,象是要从他面皮上找出一点儿露破。
吕布顺势把罪全揽:“奉先愿受杖责三十,押解营前示众,以谢军心。”这不是求饶,而是一剂药:药味苦到骨子里,却能顺着丁原的嗓子眼往下滑——“你看,我服从,你就有了秩序。”
“秩序”二字,正戳丁原此刻心痒之处。可人的心,一旦开始顺势,就会被下一阵风吹走。
吕布抬起眼,换了一口气,声线压得更低:“只是……奉先愚见,李肃一案,不止是‘一个李肃’。这人是饵,是线,是董卓往营中扔的石子。它不为别的,就为掀波。如今大营已戒严三更,抓人与问罪一路连下,我军怕的,不是贼人多,是人心先散。义父,我并州之兵不是怕死之徒,他们怕‘自己’被当成贼。”
这句话说到要害:刀可以砍贼,刀也可以砍自己人。刀口若向内,血会把营心染透。
丁原握着玉镯的指节白了一瞬,眼中隐隐露出忌惮。他一生“多疑”,从来靠“抓”来获得“安”。此刻忽然被人告知:抓,正在把根往外拔。
吕布见火候到了,换第二味药:“奉先敢断,董卓下一步,必从‘外’进‘内’。他要我们忙着自己抓自己,忙着怀疑兄弟,忙着为了一句风声把军帐翻个底朝天。若如此,他只需轻轻一推,关前自己就崩了。”
他把“恐吓”的骨架竖出来,却不说“怕”,只说“断”,象是手里有张看透未来的棋谱,任谁听了,都忍不住去找后页。
丁原终于把掌心从案几上挪开,不耐道:“那依你说,如何?”
吕布这才递上第三味药——最烈也最解渴:“唯一之解,收‘疑’,立‘一’。把刀口向外,把眼睛向内。”
他一步上前,声音稳如定海石,“义父下令,三事:一,封营三日,刀兵不出,各营斥候按旧例巡夜,不许擅调——以息乱源;二,停‘大索’,改‘小整’,凡捕获者先押后审,审必在日出之后,审必当众,免夜半横加口供——以安军心;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