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舒玉的眼皮上。她迷迷糊糊地翻了个身,小手在枕头边无意识地摸索着,仿佛在寻找什么。就在意识将醒未醒之际,在空间里看到了王霜留下的字条。
“玉儿,婷子!一切顺利!父亲安排的人已暗中接应,祖母(林氏)那边也联系上了,战斗力真的很强!嫡祖母气得不轻,已同意‘体面’分家,我们四房能带走嫁妆和部分田产!我和娘亲今日便能启程回家!此番多谢你们!大恩不言谢,等我回去再细说!对了,你们那边怎么样?作坊开工了吗?”
这清晰而充满活力的讯息,如同最有效的醒神汤,瞬间驱散了舒玉所有的睡意!她“噌”地一下坐起身,小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连日来压在心头的那块大石头终于彻底落地!
“太好了!霜总那边搞定了!”
她忍不住低呼一声,开心地在炕上打了个滚,利索地爬下炕,自己动手洗漱。今天可是个大日子——作坊上梁!心情大好的她,觉得连水缸里舀出的凉水都带着甜味儿。
刚收拾妥当,院子外就传来了越来越热闹的声响。人声、脚步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混杂在一起,远远就能感受到那股子喜庆劲儿。舒玉像只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只见杨家院门口通往老宅作坊的那段路,已经聚了不少村民。大人们三三两两地站着闲聊,脸上都带着笑,孩子们则追逐打闹,时不时探头探脑地往作坊那边张望。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节日般的氛围。
按照本地习俗,上梁是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预示着家宅稳固、未来兴旺。主家不仅要放鞭炮驱邪避灾,还要准备大量的糖果、铜钱、馍馍,由工匠从房梁上抛洒下来,让乡邻们争抢,谓之“抢福”,寓意将福气分享给大家,也讨个百家保佑的好彩头。
颜氏和元娘天不亮就起来了,带着周婆子、凤儿以及早早过来帮忙的赵氏、孙氏、小草、山杏等几个妇人,在临时搭起的灶台边忙得团团转。一大筐一大筐白胖胖的馍馍散发着诱人的麦香,旁边还有好几簸箕用红纸包着的小包——里面是两枚崭新的铜钱,以及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糖块。
“都手脚麻利点!吉时快到了!”
颜氏虽然忙得额头见汗,但脸上红光满面,声音都比往日洪亮了几分。家里添丁进口(指下人),修宅起屋,如今连作坊都盖起来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她这心里头就跟揣了个暖炉似的,热烘烘的。
刘秀芝也从县里铺子特意赶了回来,换上了一身喜庆的玫红色裙子,正指挥着刘安、李丫等小豆丁维持秩序,免得孩子们冲撞了工匠。
杨老爹和杨大川、杨大江父子三人,则陪着主持上梁仪式的老师傅和赵师傅说话。杨老爹依旧是那副沉稳的样子,但眼角细微的纹路里也藏不住笑意。杨大江憨厚地笑着,不时点头。杨大川则显得格外兴奋,这可是他家产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舒玉挤在人群里,小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着这热闹非凡的场面,心里满足极了。这就是她努力想要守护和建设的家啊!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希望。
“吉时到——!”负责唱礼的村里老人拖着长音高喊一声。
瞬间,院子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座已经初具规模的作坊主体结构上。只见那根最粗壮、象征着“脊梁”的主梁,被几个精壮的工匠用红绸系着,喊着号子,一步步稳稳地抬了上去,精准地安放在了预留的卡槽里。
“上梁大吉,福泽绵长!”老师傅高声贺道。
“噼里啪啦——!”
早就准备好的长长鞭炮被点燃,震耳欲聋的响声和弥漫的硝烟味瞬间将气氛推向了**!孩子们兴奋地捂着耳朵又跳又叫。
紧接着,最令人期待的“抢福”环节开始了!
负责上梁的工匠师傅站在高高的房梁上,手里提着装满“福气”的篮子,朗声笑道:“东家仁厚,散福喽!大家接福——!”
话音未落,红纸包的铜钱、亮晶晶的糖块、雪白的馍馍,如同天女散花般从房梁上抛洒下来!
“抢福喽!”
“我的!我的!”
“哎呦!谁踩我脚了!”
“哈哈!我抢到钱啦!”
人群瞬间沸腾了!大人孩子都弯着腰,笑着、闹着、争抢着,场面热闹非凡。孩子们目标明确,直奔糖果;妇人们眼疾手快,希望能给家里抢到代表财气的铜钱;男人们则大多笑着看热闹,偶尔弯腰捡起滚到脚边的馍馍。
舒玉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感染,踮着脚尖,伸着小手想去接。奈何人小个子矮,只能捡些大家抢漏的。倒是一旁的顾九,不动声色地护着她,顺手接住了几个朝着她飞来的糖块,塞到她的小兜兜里。
“谢谢九姐姐!”舒玉甜甜地道谢,剥开一块糖塞进嘴里,甜滋滋的味道一直蔓延到心里。
秦月英也带着女儿妞妞来了。妞妞身体还有些虚弱,怯生生地躲在母亲身后,但看到漫天洒下的糖果,眼睛也亮了起来。秦月英自己没去争抢,只是护着女儿,但周围的妇人知道她不易,有好心的顺手塞了她个馍馍和一把糖,她连连道谢,眼圈微微发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