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迪亚博士的“会认真考虑”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林微光心中漾开希望的涟漪,却并未带来立竿见影的转机。她知道,将信任寄托于一个陌生学者的良知和勇气,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她必须做更多准备,应对“绿色地平线”可能发起的任何攻击。
环保白皮书被精心翻译成多国语言,通过周景明协调的渠道,提前、低调地分发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媒体、建筑评论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这不是公开宣战,而是一种预防性的“疫苗接种”,旨在当污名化言论出现时,能有人手握事实依据。
与此同时,与“世界生态保护联盟”(WEPA)的接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WEPA对项目采用的水资源循环和生态保护措施表现出浓厚兴趣,同意派遣一个三人专家小组,在一周后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会,如果能获得WEPA的正面评价,将是对“绿色地平线”潜在指控的最有力回击。
然而,就在WEPA考察组抵达的前三天,韩峥带来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他手下的安保人员在夜间巡逻时,发现项目用地边缘、靠近保护区的一小片区域,有非正常的车辆轮胎痕迹和几个被掩埋的、装有不明化学试剂的玻璃瓶碎片。经初步检测,瓶内残留物具有轻微的毒性,虽不足以造成大规模环境灾难,但其象征意义和意图极其恶毒——有人试图制造“项目污染环境”的伪证!
“他们在试探,也在为后续的指控准备‘证据’。”韩峥脸色阴沉,将检测报告放在林微光面前,“手法很粗糙,像是故意让我们发现,是一种挑衅,也是在测试我们的反应速度和底线。”
林微光看着报告上那些陌生的化学名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苏氏的手段越来越没有下限,从舆论抹黑到物理破坏,再到如今的伪造证据栽赃嫁祸!
“加强巡逻,尤其是边界和敏感区域,安装更多的隐蔽监控。”林微光强迫自己冷静,“所有发现的异常物品,原地拍照、取证、封存,但暂时不要公开。另外,让我们自己的环境顾问团队,对项目周边土壤和水源进行一次全面的、留痕的背景值检测,建立基准数据,以防他们后续颠倒黑白。”
“已经在做。”韩峥点头,“但被动防御不是办法。WEPA的考察至关重要,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林微光深以为然。她亲自复核了为WEPA考察组准备的路线、讲解内容和展示点位,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清晰、有力地展示项目的环保承诺。她甚至提前预演了可能遇到的尖锐问题,准备了基于数据的、坦诚的回应。
就在这紧张备战的气氛中,娜迪亚博士那边终于传来了消息。不是通过埃米尔,而是一封直接发送到林微光工作邮箱的、措辞谨慎的邮件。邮件中,娜迪亚博士表示,她将以“个人学术休假”的名义,在WEPA考察组抵达的同一天,自行前往项目基地进行“非官方访问”,希望不引起过多关注。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娜迪亚博士选择了最敏感的时间点,以最低调的方式前来,说明她内心已经对那份“风险预警报告”产生了严重怀疑,并愿意冒着内部压力,亲自寻找真相。
林微光立刻回复邮件,表示热烈欢迎并承诺绝对保密,会安排可靠人员接待。
WEPA考察组和娜迪亚博士抵达的日子,在一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到来。天空湛蓝,阳光炽烈,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的无形压力。
林微光亲自接待了WEPA的三位专家——一位水资源专家,一位生态学家,一位可持续建筑顾问。她穿着利落的工装,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带领他们进入工地。
考察过程严谨而细致。专家们查看了水循环系统的核心设备,核对了用水数据记录,实地观测了滴灌绿化和原生植被保护区的状况,甚至随机抽取了土壤和水样准备带回检测。林微光和她的环境团队全程陪同,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了详尽而专业的解答,不回避任何潜在挑战,比如承认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维持绿化的难度,但也展示了为此所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投入。
整个过程,林微光表现出的坦诚、专业和对环境的深切尊重,给WEPA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娜迪亚博士,则在阿里(被特意安排为她的向导)的陪同下,如同一个沉默的幽灵,远远跟在考察组后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她很少提问,但目光锐利,不时会停下脚步,仔细查看一些细节,比如建筑材料堆放是否规范,临时厕所的污水处理是否到位,工地上废弃的包装材料如何分类回收。
中午,在指挥部的临时会议室进行简单的工作午餐时,娜迪亚博士主动坐到了林微光身边。她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说:“林小姐,你们的现场管理比我想象的要规范。尤其是对废弃物的处理和水资源的监控,数据记录很完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