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27章 妈祖军平静发展的一年

1800年之龙腾四海 第27章 妈祖军平静发展的一年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8:19

1805年初,当兰芳国首次确认澳洲大陆的存在后,这个由华人建立的海外政权便敏锐地意识到海洋贸易的重要性。然而,当时的兰芳国造船业十分落后,只能建造五百吨以下的小型海船,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

坤甸港外,几艘小型木船正在缓慢建造。这些船只船体笨重,航速缓慢,只能在近海航行。兰芳国的领袖们深知,若要在南洋贸易中占据优势,必须建立强大的造船业。但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的问题困扰着他们。

1805年5月,坤甸港外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妈祖军的牛野站在船坞边,凝视着那些正在建造的小型帆船,眉头紧锁。作为妈祖军的领袖,他深知海上力量对兰芳国的重要性。他转身找到兰芳国的两位重要人物——林怀周和阙总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我要投资兰芳船厂,第一笔投资一万两白银。\"

林怀周和阙总长对视一眼,随即点头同意。他们明白,牛野的投资将是兰芳造船业腾飞的关键。

牛野迅速行动起来。他首先派人带话回广州府,命令当地第一和第二造船厂大量采买优质木料——铁力木、柚木、樟木等坚硬耐用的木材。同时,他派出经验丰富的造船匠、铁匠和漆工,乘坐快船前往坤甸支援。这些工匠不仅带来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还带来了南洋稀缺的造船图纸。

此外,牛野还派人深入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等地,收购当地优质木材。他更是在东南亚各殖民城市高薪招聘有经验的造船匠,无论是来自中国沿海的匠人,还是熟悉南洋海况的本地船工,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被招揽至坤甸。

短短半年时间,兰芳造船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1805年年底,坤甸港外的船坞已焕然一新。两艘1500吨级的飞剪船正在船台上搭建龙骨——它们船体修长,船首尖锐,专为高速航行设计,未来将用于澳洲、中国与南洋之间的贸易。同时,五艘500吨级的三体船也在建造中,这种船型稳定性极佳,适合远洋运输和殖民地补给。

更令人振奋的是,由于大型铁厂就在旁边,兰芳造船厂不再局限于传统工艺,而是大量采用金属零件——铁钉、铜制铆钉、钢制轴承等。这些金属部件不仅提高了船只的耐用性,还大大加快了建造速度。造船厂及配套产业的总人数已突破三千人,包括木工、铁匠、漆工等各类工匠。

1805年,兰芳造船业的崛起,只是一个开始。

7月广州第一造船厂的再次下水两条千吨级飞剪船,加入妈祖军的战斗运输序列。到此时,广州第一造船厂扩建了厂区和招收工匠,这一次妈祖军直接投资两白银同时开工四条千吨级飞剪船。

12月,果阿交付两条千吨飞剪船,也获得两白银,果阿也扩建船台同时开工建造四条1千500吨飞剪船。

此时,整个妈祖军的千吨飞剪武装战船的数量已经达到七条,分别是“乘风号”,“破浪号”,“云帆号”,“沧海号”和“日月号”,“星辰号”,“东望号”,“西海号”,“铁矿港号”。

而五百吨级的三体船,也接收了十条,开始在兰芳和澳洲之间建立起定期航线。

而所有的老船,包括广福源号,胜利号,同生共死号,五条缴获的大清500吨快船开始在铁矿港,东望城,西海城之间建立起人员和货运航线。

东望城的超大型煤矿,加上铁矿港附近的超级铁矿,让铁矿港开始建造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钢铁联合体。

从7月中牛野和陈老豆带来人员开始,每30天左右,有一座高炉建成。也就是说,每30天,妈祖军就有1000吨每年的钢铁产能。

7月底,陈老豆带着大船队离开,他要乘着最后的西南风快速返回兰芳,从那里带着船队装载兰芳国特产,组建来往于各个大型城市的贸易线路,全面开始新一年的贸易。

牛野留在澳洲,他负责组建澳洲工业体系。

在牛野这个现代人的脑子里,没有十万吨年产量的钢厂,十万吨有什么意义?

于是这货就一句话,“不要停,造完一座,就接着造另一座”。

高炉一座接一座建立,配套的五金厂,建筑材料厂和水泥厂也开始动工,种子工匠都来自妈祖军已有的产业,而来到这里移民总是可以极快的找到工资待遇非常好的工作,这些消息带回兰芳和广东福建,又引来了大量穷苦百姓。

牛野的不准销售原始铁料的规矩,铁料如此充足,让整个妈祖军的铁矿港和坤甸港的两个铁厂,疯狂的扩张钢铁的二次加工行业。

到1805年底,钢轨和钢铁小车开始大量出货,这些可以用于矿山和码头运输的设备开始慢慢出现在整个亚洲的各个大型沿海城市,然后被人买走,进入矿业和运输业的各个环节。

可在这个时代,对外销售的价格昂贵,市场需要时间了解它们带来的效率革命,而铁矿港的钢轨和小车的产量又节节攀升,库存已经开始大量堆积。

铁矿开采量也开始完全跟不上冶炼的速度,高炉又开始停工。

身处在铁矿港的牛野,此时才理解,1800年的时代和他所处的时代是不同的。

牛野站在荒凉的铁矿开采区,看着马拉大车,排着长队一点点向着一百二十公里外的铁矿港移动,他才想起来,自己的钢轨和配套小车应该现在铁矿和煤矿区用起来。

没有蒸汽火车,那就用马匹来拉动车厢,同样的重量,钢轨会省力很多,至少速度能提升很多。

提升速度,其实就是提升运量。

于是,三百人的铁道建设团队组建。从1805年年底开始,两个城市各安排了150人的小团队,从铁矿港和东望城两个大型营地,向着两个城市的铁矿和煤矿产区,每一天以百米的长度在一点点延伸向前延伸。

这个速度太慢了,这要修到什么时候去?

1806年1月,牛野就带着七八个各个五金厂的工头,在铁路线旁边就地商讨如何建造设备加速铁路建设。

一种可以自己扛着铁轨的长车厢出现了,大量马匹拉动,人们用两个可移动的大型龙门吊,就能调动铁轨架设到枕木上。

而这个长车厢后面就跟着托运钢轨和枕木的各个车厢,跟着钢轨架设车,一节铁轨,一节铁轨的向前移动。

二月开始,每天的建设速度提高到300米,大约四天就能搭建出一公里的铁路。

牛野此时越来越了解现在的生产力,他发现自己有很多想法其实并不符合这个时代,如果一味蛮干反而会伤了元气。

于是,高炉建设全部停止,甚至关停了几个,只保留每年1万吨的钢铁产量。

铁路继续建设,一点点研发和改进更高效的机械,就用现在的人力把整个铁路修通。

人员被分散到其他工作里去,先保证整个营地的基本建设需要,为整个营地的生活配套提供服务,先保证人民生活基本要求。

1806年三月,南半球的初夏已至,澳洲铁矿港的海风裹挟着海潮和帆船起伏。港口的灯火在暮色中次第亮起,远处码头上的油灯灯火却依旧明亮,映照着那些日夜不息劳作的身影。

牛野坐在简陋的木屋里,桌上摆着一锅热汤、几碗粗粮饭,一些干鱼,还有几碟腌菜。李海潮和陈阿生坐在他对面,三人都是跟着商队远渡重洋来到这片新大陆的,如今在这铁矿港管理生产。

牛野夹了一筷子菜,缓缓开口:“这半年,我算是明白了。”

李海潮放下碗,问:“明白什么了?”

牛野叹了口气:“当初我刚接手矿场时,一心想着多挖矿、多炼铁,觉得只要产量上去了,银子自然滚滚来。于是加人、加炉、加夜工,恨不得一年出十万吨铁料。”

陈阿生皱眉:“我们知道”

“后来矿工累倒了一片,原材料跟不上,炉子全部都是空的,铁是炼了不少,可做出来的铁轨又卖不掉。小五金又用不了这么多。铁矿港的建设反而是所有城市里最差的,搞得一塌糊涂。”牛野顿了顿,没再说下去。

李海潮低声道:“民力有限,强撑不得。”

牛野点头:“是啊。我一开始总觉得,只要肯下力气,铁矿就能变成金山银山。可现在才明白,凡事不能光想着大干快上,得先想想老百姓能不能撑得住?”

陈阿生沉吟道:“那现在怎么办?”

牛野放下碗,语气坚定:“放缓节奏,先让一部分人修建城市基础建设,炉子也别烧那么多。铁矿可以慢慢挖,但人不能垮。凡事得从民力出发,从老百姓的活路出发。否则挣不到银子,城市也发展不起来,得不偿失。”

夜风拂过窗棂,远处矿场的灯火依旧闪烁,但似乎比先前暗了些——不是因为熄灭,而是因为不再那么急着燃烧。牛野望着窗外,心里渐渐踏实下来。

牛野的话音刚落,李海潮便放下筷子,用袖子擦了擦嘴,若有所思地说道:“牛老哥,其实我这几个月,也一直在琢磨这铁到底能做些什么。”

陈阿生也点头附和:“是啊,我也在想。”

牛野一愣,放下碗:“哦?你们想到什么了?”

李海潮咧嘴一笑:“你想啊,咱们现在炼的铁,要么卖给官府造兵器,要么卖给商人打农具,可这些买卖,要么不稳定,要么利润薄。可咱们老百姓,天天用的东西,才是真刚需!”

陈阿生接过话头:“对!比如脸盆、水桶、勺子、碗——这些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东西,现在大多是木头、陶土做的,可木头容易裂,陶土容易碎,铁呢?摔不坏,用一辈子!”

牛野眼睛一亮:“你们是说……做铁制的日用器具?”

李海潮点头:“没错!你想想,一个铁脸盆,用个十年八年都不会坏,比木盆耐用多了;一个铁勺子,不怕摔,不怕烫,比陶勺强多了;再比如铁桶,装水装米,结实又轻便,谁不喜欢?”

陈阿生补充道:“而且,这些东西,老百姓买得起,也愿意买!毕竟,耐用才是硬道理! 要是咱们能打出名气来,说不定比卖生铁还赚钱!”

牛野沉思片刻,忽然拍腿笑道:“你们俩这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

李海潮笑道:“牛老哥,你之前一门心思扑在炼铁上,自然想不到这些‘小玩意儿’。可现在咱们明白了,钢铁不光能铸大器,更能贴近老百姓的日常,这才是长远之道!”

陈阿生也点头:“是啊,与其追求产量,不如琢磨怎么让铁真正用进老百姓的生活里。摔不坏、用得久,才是真本事!”

牛野哈哈大笑,端起酒碗:“好!既然如此,咱们就试试!从明天起,让老匠人带几个徒弟,先打一批铁盆、铁勺、铁桶出来,看看市场反应!”

三人相视一笑,窗外的矿场灯火依旧闪烁,但这一次,不再只是为了炼铁,而是为了炼出真正贴近生活的铁器。

于是,“铁饭碗”这个新生词出现了!

两个月后,同步出现的还是一个奇葩的巨型水压机,别误会不是现代水压机,而是一个巨大的铁皮箱子,里面注入十吨的水。

用蒸汽机加齿轮组一点点将水箱吊起来,下面是两个钢铁模具,将铁放进去,在铁皮箱子落下来,就能压出一个铁制的东西,比如直接压出一整片铁皮,比如换模具压出铁皮碗,比如铁片脸盆。

就是这时代铁皮有些厚,用料是真的扎实,有点沉手啊!

谁也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

三个月前,当牛野、李海潮和陈阿生三人把第一批铁制脸盆、水桶和勺子摆在铁矿港的集市上时,围观的人不少,可大多只是好奇地敲了敲,摇摇头就走了。\"铁做的?太重了!这得多少钱?谁家天天用铁碗吃饭啊?\"

于是,牛野直接让每家领一个铁饭碗,拿回去试一试。这不要钱的,谁不要?

结果,这碗真他娘结实,随意砸,都不坏,消息像野火般传开了。

第二个月,铁矿港的铁匠铺前排起了长队。矿工们发现,一个铁水桶能用好几年不漏,铁勺子不会缺口,铁碗摔在地上只会\"当啷\"一声,连个缺口都不会有。更妙的是,这些铁器虽然比木陶的贵些,可能用十年,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快看!兰芳国的商队来了!\"

原来,澳洲南面新发现的四个定居点——\"广源营和兴屯永安堡\"和\"长乐村\"——急需耐用器皿。兰芳国的商队听说铁矿港的铁器\"摔不坏、用得久\",立刻赶来采购。

\"五十个铁桶!要最厚的!\"

\"两百个铁碗,要能装热汤的!\"

\"铁勺子!越多越好!\"

牛野站在堆满铁器的货栈前,看着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李海潮和陈阿生在一旁数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

\"牛老哥,咱们当初就想着做个耐用的家伙什儿,谁能想到...\"李海潮挠着头笑道。

陈阿生接话:\"谁能想到这铁盆铁碗,竟能风靡整个澳洲十七个营地!\"

牛野望着远处新搭建的货栈,笑着摇头:\"东西实在,自然有人抢着要。 什么大干快上,什么盲目扩张,都不如把一样东西做到极致。\"

货栈的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十年不坏铁器铺\"。而远处的新定居点,已经有商队载着第一批铁器出发,准备让这\"摔不坏\"的奇迹,传遍整个澳洲大陆和兰芳国。

牛野,到现在都以为只有像战舰和铁轨才能带动大型钢铁工业,他知道小五金能赚钱,可从未想过铁制小家用物品会如此好销。

从1806年7月开始批量生产,到十一月从兰芳返回的三体船带来了巨大的订单。陈老豆他们在大城府和广州府销售铁制家用品,被一抢而空。大量的商铺开始找到他们预订商品,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整个水压机工坊,现在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也供应不上这么多订单,于是第二个更大的水压机开始建造。

而广州的蒸汽机工厂,也在这个月推出了大型蒸汽机“巨灵神一号”,前面制造的三个样品,一台留在工厂长期运行测试,另外两台送去了附近的两个造船厂用于大型木料吊机。

现在,这个供应链遍布广州各个铁匠作坊的蒸汽机工厂,他们已经采用流水线制造的方式。只是这种流水线和现代不同,发动机不动,每个工序的工匠们带着配件小车在移动。他们每个月能制造一百套小型蒸汽机,其中五十台发往兰芳和澳洲,五十台直接在广州府本地销售,现在700两一台还供不应求。

光这一个300人的蒸汽机工厂,每月能收入两白银,去掉税,去掉采购成本和人工,他们每个月能够净收入8000两白银,一年就是两白银。

这里面还覆盖了,支援兰芳和澳洲的那五十台的成本。

随着,澳洲十三个最早的营地开始收获大量的土豆和红薯,去年第一季的冬小麦也在二月全部入库,现在澳洲的人均粮食总量已经和兰芳国持平。

整个澳洲开始慢慢进入粮食自给自足时代,兰芳国的财政压力立刻缩小了很多。

七月,大量的冬小麦和沿河的水稻田开始种植,这一次兰芳国发动了大量的当地部落民一起开垦和修建水渠,承诺其中四分之一的土地属于当地部落民。

这一下,光东望城就来了不下两千人的当地部落民,他们已经知道东望城的人们特别会种地,他们的粮食收获远远超过原始部落的产量。他们跟着一起焚香祷告天地;一起跟着喊着号子,挖开水渠;一起在田间分享食物;甚至,有些部落民的姑娘就跟着移民小伙子一起生活了。

劳动是最能融合民族的方式,在劳动中建立的友谊,一起分享劳动的成果,让本地部落开始真正融入城市经济圈和华人文化。

现在,他们的食物主要是土豆和红薯,小麦被做成饼干之类可以长期保存的食物,用来应对未来的风险。

就是这些烤土豆和烤红薯,也让所有参与劳动的人们,感受到了满足和幸福,因为这些粮食是他们自己种出来,而不是兰芳国和妈祖军的援助。

澳洲没有大型食肉动物,没有开垦的草原,让牛马可以大量繁育,只需要很少的人力就能管理上百头大牲畜。

为了让原住民不要伤害这些动物,他们赠送了一些牛马给到当地原住民,现在原住民也带着自己的牛马过来,帮着兰芳人一起打理牧场。

华夏人极其善于耕种。

19世纪,欧洲人的小麦亩产量最高不过130斤。而同样品质的土地,中国人的耕种能达到180斤,每一亩地要多产出五十斤小麦。

华夏农耕民族在这片新的大路上,面对广阔无垠的田地,那真的是有多少就种多少,甩开膀子来干!

人手不足,就直接用粮食雇佣当地土着,他们派人跟着中国农民一起耕种,四分之一的收获,将归当地部落。

就是这四分之一的收获,也是原始部落从未有过的富足,他们的生活也在改善,甚至会用多余的粮食交换物品和工具。

茫茫的澳洲平原,只要中华人的方式来耕耘,就能养活所有的移民和当地部落。

不需要向西方人那样广种薄收,需要不断屠杀和驱赶原始部落。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其实来源的是耕种方式,是每亩地更多的平均粮食产量,它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