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26章 东望城

1800年之龙腾四海 第26章 东望城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8:19

海风拂面,姚耀祖和他的150个弟兄站在海船之上,凝视着前方陌生而神秘的大陆。这是1805年的布里斯班海岸,一片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新天地。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温暖而明媚,似乎预示着这片土地的宜人气候。在他们的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新世界的好奇。

船只缓缓靠岸,姚耀祖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与同时下船的四百移民一起,带着沉重的行李和工具,向着营地走去。营地的守卫们热情地迎接他们,帮助他们安顿下来。移民们在营地中搭建起了临时的住所,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姚耀祖心中五味杂陈,这里有些乱,有些脏,和广州府真的不能比啊!

在他的视线中,早期来到这里的移民所修建的巨大营地逐渐清晰。那木头围墙,虽然简单,却透出一股坚韧与毅力。围墙之上,手持火枪的守卫警惕地望着远方,守护着这片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建立起来的新家园。看着这些,姚耀祖和那群傻鸟不一样,他看到了危险,建堡垒就说明这附近要么有危险生物 ,要么就是有危险人类,总之不是好东西。

首领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帮助新移民们尽快熟悉环境。他们被带去参观农田,了解如何耕作和灌溉。经验丰富的老移民们向他们传授种植技巧,告诉他们哪些作物适合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新移民们还学习了如何建造房屋、如何防御野兽和敌人的攻击。姚耀祖仔细地听着每一句话,特别是关于野兽和敌人的话题。。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移民们开始在布里斯班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姚耀祖和他的弟兄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块土地,开始种植庄稼。所有人一起动手,盖起了简陋但温馨的小屋,屋内摆放着自制的家具。夜晚,一群人围坐在火炉旁,分享着一天的见闻和感受,其他移民的孩子们则在旁边嬉笑玩耍。姚耀祖看着小孩,心中感到一种久违的安宁和满足,他真的有些想家了,还有他的那几个老婆。

姚耀祖也种过田,他发现东望城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农业耕作。

东望河,贯穿田地的河流,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饮用水,还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便利。河水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缓缓流向大海,滋养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平原上,绿草如茵,野花点缀其间,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肥沃的土壤呈现出深褐色,富含有机质,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之地。平原上还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如袋鼠、鸟类和爬行动物,它们在这片生态平衡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他看了看自己分配的工具箱,这简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每个人居然都有一个半人高的木箱。

也不知道是哪个天才设计的,每个木箱的上面就是一张床铺,有一床棉花垫被,两套床单,一床毯子,一床被子,还有一个藤条枕头。

从侧面开锁,每个人都有一把自己的锁,这倒是挺好。

里面码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斧头就有三种,短的,长的,超级长的;扳手,起子,锤子,钉子,螺丝,螺帽在一个小木箱里;然后,铲子,锄头,镐头,锯子,小刀,劈柴刀,反正啥都有。

这他娘,一套要花多少钱?他毛估估,也至少要十两银子。

在然后,每个组是五个人,要么有一匹马,要么有一头牛,居然还给大牲口?这怎么说,也要五十两一头吧。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一次随船还带来了一个叫做蒸汽机的玩意,带着圆锯片飞速旋转,锯大木头,简直分分钟搞定,在广州府的水军造船厂他都没见过。

地面是平整的,听说是什么水泥?不知道,是啥玩意,但是对于习惯了干净的他来说,这玩意真可以。

然后,居然发子弹,不怕我们跑路吗?可再看看,没有枪,而且就算有枪,外面就是大海,叹息一声。算了吧,往大海里跑吗?我又没有神经病。

打开子弹袋,他懵了,圆头柱型弹体尾巴上有软木,这怎么用?子弹不是应该是圆溜溜的吗?

火药也很有意思,居然装在油纸包里,这倒是简单了,咬开就能倒进去。

环顾房间,不这其实还不算房间,只能算是一个带木板的棚子,但木板厚实,做工还行,不会被台风吹倒。

此时,外面有枪声响起,他掀开布帘冲了出去,才发现有守卫在叫他们开枪。

他斜靠在大树下,看一群人在打一个吊着的十几个木板,有近有远,最近的五十步,最远的怕有150步,一百五十步?这他娘是搞笑的吗?靠狗屎运气?

可看了几分钟,他就觉得不对了!

这一天,他通过枪械对妈祖军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枪如果有十万支,这群人能分分钟改朝换代!

这也是一群神经病,改朝换代不好吗?非要做海盗,还要跑到这种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来。

最后是伙食,不算好,但也不算坏,反正能吃饱。

最后是分田地,151人分了好大一片地,这绝对一人有一百亩,可这全是一片大平原,上面长满了野草和稀稀落落的树林,怎么种?

7月底,姚耀祖带着150名大清水兵,在东望城的大平原。这片土地广阔而肥沃,阳光充足,气候宜人,野草丰茂。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清理土地,这货直接用以前村里的老法子,烧荒,砍伐没有烧干净的树木,挖出杂草的草根,以便为种植庄稼做好准备。用斧头和锯子砍倒大树,用锄头和铲子挖除树根,用镰刀割除杂草,日复一日的劳作。

他把人分为两组,一组清理完土地后,第二组开始翻耕土地。他们使用牛拉犁,一犁一犁地翻起肥沃的黑土,为播种做好准备。翻耕土地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技巧和耐心,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犁,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被翻耕得恰到好处。

接下来是播种。他们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如小麦、玉米和豆类。播种时,他们按照一定的间距和深度,将种子一颗颗地撒入土中,然后用土轻轻覆盖。

除了种植庄稼,姚耀祖和他的团队还需要建造一些田间的住所。他们用砍伐的木材建造简陋的木屋,用泥土和稻草混合制作墙壁,用树枝和树叶搭建屋顶。尽管这些木屋简陋,但它们为拓荒者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

他们学会了狩猎和捕鱼,以补充食物来源;他们学会了制作草药,以治疗疾病;他们学会了建造围栏,以防御野兽的侵袭。

随着时间的推移,姚耀祖和他的160个弟兄在大平原上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们的庄稼茁壮成长,收成丰厚;他们的木屋变得更加坚固,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一切。

有土着人,在一边看他们种地,也不接近。

一次,下雨,他们的马车陷进泥地,两个人加一匹马死活抬不出来,结果大雨里有两个土着人跑过来帮忙。

大雨里在田间小木屋里,点了一堆火,四个人面对面坐着,也不说话。

姚耀祖拿出饼干分给两个土着年轻人,然后在他们面前吃下,两个土着大约从未吃过这么好的东西,时不时会过来帮忙。

姚耀祖也让营地里的厨子给他们多烤一些饼干,或者多带几个馒头和咸菜。

每一次劳作完,他们就坐在一起分享食物,这一刻很奇怪,没有交流却觉得很舒服,说不出来,反正挺舒服。

后来,跑来帮他们做事的土着居然慢慢多了起来,大多都是少年和青年,主要是想要饼干。

首领知道了,他让所有开荒的人到带上饼干,说道:“我们是客家,他们是主家。能一起劳作,一起分享食物是好的。如果他们需要,我们可以教他们种田,教他们起房子。一起劳作,是最好的融合。”

这很奇怪,很多事不用刻意去做,善意会带来善意,慢慢的据点的居民和附近部落的人们就开始做起了交易。

先是陶器和工具,然后是食物和种子,华人也和土着学习了很多东西,野地里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如何判断附近河流里有没有鳄鱼。

双方居然开始建立起一种共生关系,比如土着送来袋鼠皮换取食物,华人把袋鼠皮加工成皮靴和背包。土着又会用海鱼和可以食用的贝类,来换取背包。

跟着华人劳作,土着学会分陇,学会了种子需要有间隔,学会了施肥。华人提供一袋种子,他们开始在自己的部落周边试着精耕细作。

华人在过节日的时候,会把做好的粽子,汤圆,八宝粥送去土着村落。

而土着也会在他们节日时,送来很多晒干的海鱼。

慢慢的有些土着跟着车队进入华人的巨大营地,他们看着华人如何建造房子,他们也跟着学习,他们建造的房子也越来越像是中国式的建筑。

双方就这么安静的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之上,慢慢的融合。

有一次,姚耀祖收到了一份礼物,一窝中华田园犬的狗仔,他抱着藤条篓子往回走,看了看这些小狗,他突然发现一个问题。

为啥,澳洲有中国大黄狗?

相隔这么远,狗怎么游过来?

1805年12月初,南半球的盛夏已至,澳洲东海岸的阳光炽烈而干燥。姚耀祖率领一支小型探险队,自东望城(布里斯班)大河畔的临时营地出发,向西深入尚未被详细测绘的荒野。他们的任务是寻找矿产、水源和可耕之地,为未来的殖民扩张提供情报。

12月的东望城,草木葱茏,但西郊的丘陵地带却因地势较高而显得干燥。姚耀祖一行20人,沿着一条干涸的季节性溪谷骑行,两侧是起伏的砂岩山脊,地表覆盖着稀疏的灌木和耐旱的桉树。午后时分,队伍在一处向阳的缓坡稍作休整,马匹低头啃食着低矮的草丛。

姚耀祖的坐骑突然不安地踏动前蹄,鼻孔喷出热气,似乎嗅到了什么异常。他翻身下马,蹲下身查看,发现马蹄下的红褐色土壤裂开一道缝隙,露出几块乌黑发亮的石片。他伸手拨开表层松散的砂土,指尖触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坚硬物质——那是一种漆黑如墨、质地细密的矿石,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这是……煤?”他低声自语,随即捻起一块碎屑,凑近嗅了嗅,隐约能闻到一丝硫磺的气息。他拿起佩刀,轻轻刮下一片黑色表层,断面光滑如镜,手指一捻,便留下明显的黑色痕迹。

姚耀祖立刻召集随从,命他们仔细挖掘周围的土壤。很快,更多的黑色石块显露出来,它们并非零星散布,而是紧密地层叠在一起,形成一层倾斜的矿脉,从山脚向地下延伸。最厚的地方足有半人高,矿层表面光滑,仿佛被某种自然力量精心打磨过。

“我的乖乖啊,这么多煤?”姚耀祖兴奋地检查着样本,发现这些煤块不仅质地坚硬,而且燃烧性能极佳——他取出一小块,用火石点燃,煤块迅速燃起,火焰明亮而稳定,几乎无烟,灰烬呈细腻的白色粉末。

姚耀祖在开荒日志中详细记录了发现地点:“距东望河以西150公里),地处丘陵缓坡,其上多赤褐色砂岩,植被稀疏,矿脉隐于土下,黑如墨玉,层叠如书。” 根据现代地质学考证,这一发现地极可能位于布里斯班盆地西缘的煤炭蕴藏带,靠近后来的伊普斯威奇(Ipswich)煤田——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

该地区的煤层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属于烟煤(bituminous coal),因地质运动而部分裸露于地表。姚耀祖发现的矿脉恰好位于一处断层带附近,使得煤层更容易被风化侵蚀,从而暴露在浅层土壤之下。

姚耀祖敏锐的发现,这可能是东望城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他让人采集了大量样本,带回营地进一步测试。他们将煤块砸碎,发现其质地细密,几乎不含黏土杂质,燃烧时火焰旺盛,热量极高,且燃烧后灰烬极少。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煤几乎无烟,硫含量极低,远胜于当时他们见过的所有煤矿。

他在日志中写道:“此煤黑亮如漆,燃之烈而不呛,灰白如雪,硫气几无,若大量开采,可济万炉之需。” 后来殖民地的工程师证实,这正是高挥发性烟煤,不仅适合用作燃料,还能用于炼焦,是工业革命的理想原料。

这次发现让姚耀祖意识到,这里周边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他立即向妈祖军总部发送报告,建议派遣勘探队进一步考察。

姚耀祖在离开前,站在矿脉旁久久凝视,喃喃道:“黑金伏地,可燎万里。”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1805年冬天的偶然发现,竟会在未来成为推动东望城发展的重要基石。

总之,1805年的东望城,到12月底已经拥有超过4000移民,他们在宁静的田园牧歌中一点点坚定的向外拓展的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