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科幻电影不好拍?我直接上真家伙 > 第88章 面试,天梯项目启动

第二天清晨,深市星辰公司会议室里,桌上整齐摆放着四份简历与面试评估表,空气中透着一丝紧张又期待的氛围。今天,陈宇要亲自面试星辰公司航天项目的负责人,这个岗位将直接主导电磁轨道天梯的研发与建设,是整个航天计划的 “掌舵人”,容不得半点马虎。

早在一周前,谢清媛就带着人力资源团队,从全球数百份简历中层层筛选,最终留下 4 位候选人。他们要么是曾参与过国家航天工程的核心技术骨干,要么是在民营航天企业有过成功项目经验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握着足以支撑起大型航天项目的履历。

上午 9 点,面试正式开始。第一位候选人走进会议室,他是曾在国家航天局任职的李工,参与过探月工程的轨道设计。面对陈宇提出的 “电磁轨道天梯如何解决高速运行中的热防护问题”,李工从材料学角度详细分析,提出采用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主动冷却系统” 的方案,思路清晰却略显保守,始终围绕传统航天技术框架展开,未提及突破性创新。

第二位候选人是来自某民营航天企业的张总,擅长项目管理与资源整合。当被问到 “如何在 1 年内完成天梯核心建设” 时,他给出了详细的进度规划表,从供应链管理到人员调配都考虑周全,但在被追问 “电磁加速轨道的磁场均匀性控制” 这一技术细节时,却略显卡顿,未能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

第三位候选人是海外归来的王博士,主攻太空动力学,曾参与过国际空间站的载荷设计。他对天梯的太空对接技术有独到见解,提出 “多阶段姿态调整 AI 自主导航” 的方案,但在谈及 “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 时,未能结合星辰公司的实际产能给出合理建议,更偏向理论层面。

直到第四位候选人沈致远走进会议室,氛围才悄然发生变化。沈致远今年 42 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简洁的深蓝色西装,眼神锐利却不失沉稳。他曾是国家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院的副院长,主导过重型运载火箭的结构设计,3 年前离职后投身民营航天领域,带领团队攻克过火箭回收的关键技术,履历上的每一项成果都与 “电磁轨道天梯” 的需求高度契合。

“沈先生,您认为电磁轨道天梯项目中,最核心的技术难点是什么?又该如何突破?” 陈宇没有绕弯子,直接抛出最关键的问题。

沈致远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快速画起示意图:“陈总,我认为核心难点有三个。第一是电磁加速系统的稳定性,5000 米长的轨道需要产生均匀且持续的强磁场,一旦磁场出现偏差,货物舱就可能偏离轨道,甚至引发爆炸。我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分段式超导线圈 实时磁场监测系统’,每 100 米设置一个磁场传感器,通过 AI 算法实时调整电流,确保磁场均匀性误差控制在 0.1% 以内。”

“第二是货物舱的重复使用技术。传统航天设备的复用率低,而我们的天梯要实现低成本发射,必须提升货物舱的复用次数。我计划采用‘钛合金蜂窝结构 可更换式热防护层’,每次返回后只需更换受损的防护瓦片,检修时间从传统的 72 小时缩短至 8 小时,复用次数可提升至 50 次以上。”

“第三是地基与轨道的抗疲劳强度。天梯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与震动,地基若不稳定,整个项目都将面临风险。我建议采用‘沉井基础 弹性缓冲层’设计,沉井深度达到地下 100 米,底部铺设 2 米厚的橡胶 - 金属复合缓冲材料,可吸收 60% 以上的冲击力,同时在轨道与地基连接处安装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疲劳损伤。”

沈致远的回答既有技术深度,又兼顾实际落地可行性,甚至还考虑到了后续运维成本,这让陈宇眼中闪过一丝认可。他继续追问:“如果项目推进中,出现关键材料供应短缺的问题,您会如何应对?”

“我在前期会建立‘双供应商 备用材料库’机制。” 沈致远毫不犹豫地回答,“比如轨道所需的超导线圈,除了与国内顶尖材料企业合作,还会与德国、日本的供应商签订备用协议;同时在琼省文昌基地提前储备 30% 的关键材料,确保即使出现供应中断,项目也能维持 1 个月的推进进度。另外,我还会组建材料研发小组,同步开展国产化替代研究,降低对外依赖。”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沟通,沈致远对技术、管理、风险控制的全面把控,彻底打消了陈宇的顾虑。当天下午,4 位候选人的面试全部结束,陈宇与谢清媛再次梳理评估结果后,最终拍板:“就定沈致远吧。他不仅懂技术,更懂如何将技术落地,还能预判风险、提前布局,正是我们需要的航天项目负责人。”

下午 3 点,星辰公司航天项目团队的 200 余名成员,全部聚集在总部大楼的大型报告厅。他们中有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有从其他项目抽调的核心工程师,还有刚从高校招聘的顶尖毕业生,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陈宇走上讲台,身后的大屏幕切换出电磁轨道天梯的三维全景图,从地下 100 米的发射井,到 5000 米长的电磁轨道,再到可对接空间站的货物舱,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各位,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是要正式启动星辰公司的核心战略项目 —— 电磁轨道天梯。” 陈宇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报告厅,“这个项目不仅是星辰公司的‘星辰大海’,更是夏国航天事业突破传统模式的一次尝试。”

他手指指向屏幕上的轨道模型,开始讲解项目关键点:“首先,我们的天梯要实现‘三个突破’—— 突破传统火箭的运载力限制,单次运载力达到 500 吨;突破高成本瓶颈,将每公斤发射成本降至 200 美元以下;突破场地限制,依托文昌的地理优势,利用地球自转离心力提升发射效率。”

“其次,项目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1-3 个月),完成文昌基地的场地平整与地基建设,同步开展电磁加速系统的实验室验证;第二阶段(4-9 个月),完成轨道铺设与货物舱的首飞测试;第三阶段(10-12 个月),进行全系统联调,实现首次正式货物发射,确保一年后,我们的天梯能真正屹立在文昌的土地上。”

陈宇的话让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每个人都被这份宏伟的计划所振奋。待掌声平息,陈宇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银白色的存储器,它采用了星辰公司自主研发的加密技术,内置了电磁轨道天梯的所有核心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材料参数、控制程序等,是整个项目的 “核心密钥”。

他走到沈致远面前,将存储器郑重地递到他手中:“沈总工,从今天起,你就是星辰公司航天项目的负责人。这个存储器里,装着我们所有的技术积累与期待,我希望你能带领团队,攻克所有难关,让世界看到属于星辰公司的航天力量。”

沈致远双手接过存储器,掌心传来沉甸甸的重量,这不仅是一份技术资料,更是一份信任与责任。他举起存储器,对着台下的团队高声说道:“各位,我向陈总保证,也向大家保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一定能让电磁轨道天梯顺利升空,不辜负公司的期待,更不辜负我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报告厅里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与掌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大楼的每一个角落。陈宇看着眼前充满斗志的团队,心中充满了信心,电磁轨道天梯的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就是用汗水与智慧,将这份蓝图变成现实。

当天傍晚,琼省文昌市的星辰航天基地选址地,第一批工程设备已经抵达。夕阳下,挖掘机与推土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远处的海岸线与天空相接,仿佛在静静等待着一年后,那道从地面冲向太空的 “黑色闪电”。星辰公司的航天梦,从这一刻起,正式踏上了征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