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科幻电影不好拍?我直接上真家伙 > 第5章 剧本初创

自公司在科技园区挂牌剪彩那日起,发展齿轮便以精密节奏转动。从首台机械外骨骼装备在无尘车间缓缓下线,到系统传输的图纸化作实体,再到与深城大学联合成立的研发实验室亮起彻夜长明的灯光,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精密仪器中的零件般严丝合缝。如今生产线上机械臂正以毫秒级精度运作,车间内新装备如春笋般不断涌现,是时候启动宣传攻势了,只有成功收割蓝星民众的情绪值,才能解锁系统中的下一项尖端科技,为征服科技巅峰储备能量。

“用真实事件改编的框架,加入黑科技元素,既能展现外骨骼的实战价值,又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陈宇伸手从抽屉里拿出那份由系统生成的“影视化适配方案”。方案里详细标注了机械外骨骼在不同场景下的镜头呈现方式,从地震废墟中的负重前行到与武装分子的近身搏斗,每一个画面都精准对应着产品的核心卖点。

他拿起笔,在剧本大纲的空白处补充细节:“2020年 6月 18日,滇缅边境的雨季刚过,地壳运动引发的 8.0级地震在凌晨 3点突袭。震中位于滇省临沧市边境乡镇,震源深度仅 10公里,属于浅源强震。短短 30秒内,成片的傣家竹楼像被无形巨手揉碎的纸片,澜沧江支流的河堤崩塌形成堰塞湖,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被滑坡体彻底阻断。”

写到这里,陈宇忽然停下笔。他意识到剧本需要更专业的地质数据支撑,便立刻打开系统面板:“调取滇缅边境 2010-2020年的地震监测数据,生成 8.0级地震的破坏模拟报告。”

“叮!已生成模拟数据:8.0级地震将导致半径 50公里内房屋倒塌率达 78%,引发至少 23处滑坡和 11处泥石流,震后 72小时内可能发生 5级以上余震 3-5次。”系统的机械音刚落,一份详细的三维模拟图便展现在眼前,红色的震波扩散范围与蓝色的堰塞湖形成鲜明对比,让陈宇对灾难场景的刻画有了更精准的把握。

第二天一早,陈宇召集了公司的核心创作团队。编剧组组长是位头发花白的老编剧,曾创作过数部主旋律灾难片,看到陈宇的剧本大纲时,他忍不住皱起眉头:“小陈总,这个题材太敏感了。剧本涉及边境武装越境、军队……稍有不慎就会触碰红线。”

“李老师,我们可以做艺术化处理。”陈宇早有准备,拿出系统提供的“审核规避指南”,“将缅北武装设定为‘跨境犯罪集团’,淡化具体地域指向;军队行动聚焦救援而非跨境作战,所有冲突场景都限定在我国境内。重点突出‘科技救援’和‘守护家园’两个核心主题。”

他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用马克笔勾勒出故事的主线脉络:“第一幕,地震突发,边境乡镇失联,展现灾难的残酷与救援的紧迫性。这里需要用 15分钟铺垫背景,通过卫星云图、受灾群众的手机录像(虚构)、应急指挥中心的实时通报,营造出‘信息孤岛’的绝望感。”

“第二幕,南部战区接到命令,派遣‘利刃’特种部队携带星辰智能的机械外骨骼紧急驰援。这里要详细描写外骨骼的空投过程,用 c-17运输机在 5000米高空投放,配备减速伞和定位系统的装备箱像精准的雨点落在预定区域。特战队员穿戴外骨骼在废墟中开辟通道,AI智能识别模块首次扫描到被困群众的生命信号,这是第一个情绪值爆发点。”

李编剧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时不时抬头提出疑问:“机械外骨骼的展示会不会太刻意?观众可能会觉得是硬广。”

“不会,因为我们让技术服务于剧情。”陈宇自信地回答,“比如在搜索被困者时,外骨骼的红外探测能穿透三层楼板;搬运预制板时,500kg的负重能力直接决定能否救出压在下面的小女孩;抗电磁干扰功能则在余震导致信号中断时,保证队员间的通讯畅通。每一次技术展现都和救援成败息息相关。”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剧本的骨架逐渐丰满。当讨论到反派势力的设定时,陈宇特意强调:“这批武装分子不能是脸谱化的坏人。他们熟悉地形,装备有 AK-47、RpG等武器,甚至可能有便携式电磁干扰器,这正好能反衬出我们外骨骼抗干扰技术的优势。他们挟持人质不是单纯为了作恶,而是想利用人质跟夏国谈判,这种‘有明确目的的恶’更具真实感。”

散会后,陈宇留下了特效总监:“外骨骼的战斗场景要做到‘硬科幻’质感。比如特战队员用外骨骼的肩部发射器释放震撼弹,关节处的液压装置在躲避 RpG时做出超人类反应,头盔显示器实时分析弹道轨迹……这些细节都要参考真实的军事战术,不能凭空想象。”

特效总监指尖在平板电脑上飞速滑动

\"这次采用全实体拍摄方案。\"

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平板电脑的冷光映照着他眼底的狂热。画面中的机甲缓缓展开,露出内部精密的机械结构。

\"公司最新研发的机械外骨骼,搭载了轻量化道具武器系统。\"

他调出详细的数据面板,各项参数在屏幕上飞速跳动。

\"我们优化了后坐力反馈模块,配合高精度击发声效模拟器,能让每一次扣动扳机都如同真实战场。\"

说到这里,他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按,虚拟场景中的机甲突然开火。虽然只是数字模拟,但那瞬间的火光和冲击力依然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子弹擦过耳边的灼烧感,金属碎片飞溅的刺痛,我们要让观众在银幕前真切感受到战场的残酷与热血。\"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技术的自信和对艺术的执着,仿佛已经看到了观众在影院中屏息凝神的震撼表情。

“预算方面不用担心。”陈宇补充道,“我会从科技公司调拨专项资金用于特效制作,务必做到让观众相信这就是未来科技的样子。”

接下来的一周,剧本创作进入高速推进期。陈宇几乎每天都泡在编剧组,和大家一起打磨台词、设计情节。当写到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时,他特意加入了这样一段描写:

“特战队长赵刚穿戴外骨骼站在堰塞湖旁,头盔的夜视功能让他能清晰看到对岸山坡上闪烁的零星火光。突然,外骨骼的 AI系统发出警报:‘检测到 300米外有异常热源移动,数量约 15人,携带疑似枪械及爆炸物体。’赵刚立刻切换到通讯频道:‘各组注意,发现可疑目标,保持静默。’他半蹲身体,外骨骼的液压装置自动调整重心,让他像猎豹一样悄无声息地潜入树林。”

这段文字既展现了外骨骼的探测功能,又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得到了整个编剧组的认可。李编剧感慨道:“小陈总,你这哪是在写剧本,简直是在进行一场军事推演。”

陈宇笑了笑,心里清楚这得益于系统提供的“特种部队战术手册”。他忽然想起什么,对李编剧说:“明天我们去滇省边境实地采风吧,让大家感受一下当地的地形和人文环境。特别是那些傣家竹楼的结构,在地震中倒塌的方式和钢筋混凝土建筑完全不同,这些细节能让电影更真实。”

出发前,谢清媛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国家应急管理部看完我们的剧本大纲后,表示愿意提供真实的地震救援案例作为参考,甚至可以协调现役军人参与部分场景的拍摄。”

“这太好了!”陈宇激动地站起身,“有官方背书,不仅能提升电影的权威性,还能让更多人看到国产科技装备的实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