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科幻电影不好拍?我直接上真家伙 > 第112章 筛选

9 月 28 日清晨,星辰公司的会议室里,桌上整齐堆放着一摞摞合作申请材料,每份材料都用透明文件袋封装,右上角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红色代表 “重点关注”,蓝色代表 “待评估”,绿色代表 “初步符合要求”,标签旁还标注着申请单位名称与核心技术方向。50 人的专家审核团队提前抵达,分成 10 个小组,每组围坐在一张小圆桌旁,桌上摊开的材料旁放着笔记本电脑、计算器与专业检测报告,键盘敲击声、纸张翻动声与轻声交流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图景。

材料组的讨论格外热烈。组长王教授是国内航天材料领域的权威专家,此刻他正拿着一份贴有红色标签的申请材料,手指在技术参数页上轻轻划过:“北航这个钛铝合金复合材料团队,数据确实亮眼 ,密度 2.4g\/cm3,比我们预期的 2.5g\/cm3 还低 0.1,抗拉强度 1850mpa,超出预期指标 5%,这在行业内已经是顶尖水平了。” 他顿了顿,眉头微蹙,“不过,他们的生产工艺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经过规模化验证。空间站舱体需要一次性生产 500 平方米的复合材料板,我们得安排实地考察,看看他们的生产线能不能稳定控制精度,避免出现批次差异。”

旁边的年轻研究员立刻记录下王教授的意见,补充道:“我查了他们的过往项目,之前只做过小型航天器的零部件,大型构件经验不足,考察时得重点看他们的大型压机与检测设备。” 小组其他成员纷纷点头,将北航团队的材料归为 “待考察” 类别,贴上补充标签。

软件组的讨论则聚焦风险控制。副组长李工拿着一份来自花牌集团的申请方案,屏幕上显示着 “生命维持系统智能算法” 的模拟测试数据。“他们在常规模拟环境下的稳定性不错,故障率低于 0.1%,但太空环境太复杂了。” 李工指着数据中的辐射干扰测试项,“你看,这里只做了 100 戈瑞的辐射测试,而近地轨道的辐射剂量可达 300 戈瑞,微重力环境下算法的响应速度也没做专项测试,这些都得补充,否则一旦在轨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软件组的成员们围着屏幕展开讨论,最终确定了 8 项需要补充的测试内容,由专人整理成清单,准备反馈给花牌集团。这样的讨论从早上 8 点持续到中午 12 点,每个小组都筛选出 5 - 8 家 “初步符合要求” 的合作单位,汇总到审核总负责人沈致远手中。

沈致远的办公桌上,一份汇总表清晰列出了各单位的名称、核心技术、优势与待确认事项。他逐一翻看,指尖在 “清华大学防辐射涂层”“哈工大轻量化材料”“d** 智能巡检机器人” 等熟悉的名字上划过,对助理说:“通知这些单位,明天上午 9 点来研发中心开技术对接会。安排 5 个分会场,每个会场配 2 名星辰专家与 1 名记录员,现场核验他们的技术成果,敲定初步合作框架,尤其要注意那些有规模化生产需求的单位,必须让他们带实物样品来。”

当天下午 3 点,星辰公司官网首页更新了 “空间站合作申请进展通报”,标题用加粗的蓝色字体标注,内容中公布 “首批 52 家单位进入技术对接阶段”,附带对接会的时间、地点与分会场安排,甚至贴心地标注了研发中心的停车区域与路线图。消息一出,再次引发网络关注,被选中的高校与企业纷纷在官方账号发布动态。

北航航天材料团队第一时间在微博晒出实验室测试视频:画面中,研究员将复合材料板放在压力机下,屏幕上的压力数值不断攀升,直到 1850mpa 时材料才出现微小形变,配文 “已准备好全套技术资料与样品,期待与星辰携手攻坚,为空间站打造‘坚不可摧’的外壳”,视频播放量半小时内突破 100 万。

d** 科技则更显用心,开启直播展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模拟太空环境测试:直播间背景是特制的模拟舱体,一台银灰色的机器人吸附在金属管道上,灵活地转弯、爬坡,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将管道表面的细微划痕放大 20 倍,投射在大屏幕上,机械臂还成功抓取了一枚螺丝钉。主播实时讲解机器人的技术参数,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破 20 万,网友们留言刷屏:“这机器人也太灵活了!空间站的‘太空管家’非它莫属”“加油!期待明年在发射直播里看到它的身影”。

9 月 29 日上午 9 点,技术对接会准时召开。星辰研发中心的 5 个分会场同时启用,每个会场门口都挂着醒目的横幅,比如 “材料研发分会场 —— 筑牢空间站‘防护盾’”“设备制造分会场 —— 打造太空‘智能帮手’”。各单位代表提前抵达,在签到台领取资料袋,里面装着对接流程、技术需求清单与星辰公司的合作规范。

材料研发分会场里,清华大学团队带来了防辐射涂层的实物样品,一块巴掌大的金属板,表面覆盖着一层淡蓝色薄膜,摸起来光滑冰凉。团队负责人张教授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此刻他手持样品,对着桌上的检测仪介绍:“这块涂层采用‘纳米陶瓷 金属复合’工艺,陶瓷颗粒的直径控制在 50 纳米,能有效阻挡高能粒子;金属层则用了纯铝,增强柔韧性。我们在实验室模拟的太空辐射环境下测试过,屏蔽效率达 99.2%,耐高温性能也通过了考验,从 -180c 的液氮环境直接放入 300c 的烤箱,涂层没有出现任何开裂或脱落,完全满足空间站外部涂层的需求。”

星辰公司的材料专家李工立刻接过样品,小心翼翼地放入专业检测设备中。设备启动后,屏幕上实时显示出涂层的厚度(0.8mm)、密度(3.2g\/cm3)、屏蔽效率(99.18%)等数据,与张教授的介绍几乎完全吻合。“数据没问题,但我们需要更大规模的样品。” 李工抬头说,“10 天内提供 10 平方米的样品,我们要在公司的大型模拟舱里做更严苛的在轨环境测试,包括长期辐射暴露与温度循环测试。” 张教授当场点头,语气坚定:“没问题!实验室已经预留了两条生产线,今天下午就能启动样品制备,保证按时交付。”

设备制造分会场的演示同样精彩。d** 科技的工程师推着一台半米高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走进会场,机器人通体银灰色,底部装有磁吸附轮,顶部搭载着可旋转的摄像头与机械臂。工程师按下启动键,机器人缓缓移动到模拟空间站舱体的金属管道旁,稳稳吸附在上面,摄像头开始 360 度旋转,屏幕上实时显示出管道表面的画面。“大家看,这是 0.1 微米的裂纹,机器人能精准识别并标记位置。” 工程师操控手柄,机器人的机械臂灵活地伸出,成功抓取了管道旁的一枚小型扳手,“它采用双动力系统,续航时间达 8 小时,支持远程操控与自主巡检两种模式,自主模式下能按预设路线巡逻,发现异常自动报警。”

星辰公司的设备负责人赵经理看得频频点头,当场提出合作意向:“先定制 10 台样机,下个月进行舱内测试,主要验证失重环境下的移动稳定性与机械臂精度。如果符合要求,后续批量采购量预计达 50 台,还会根据测试结果优化设计,增加物资搬运功能。” d** 科技的代表喜出望外,立刻拿出合同草案,双方约定一周内完成细节谈判。

软件分会场则聚焦 “舱段对接控制程序” 的技术细节。花牌集团的算法团队带来了程序演示系统,大屏幕上显示着两个模拟舱段的 3d 模型 —— 核心舱与货运舱。团队负责人点击 “开始对接” 按钮,两个模型缓慢靠近,屏幕右侧实时显示对接角度、速度、误差等数据,最终精准对接,误差仅 0.5豪米。“程序内置了 1000 种故障预案,比如传感器失灵、动力系统偏差等,能在 0.01 秒内切换备用方案。” 负责人介绍道,“我们还加入了 AI 学习模块,能根据过往对接数据优化参数,提高成功率。”

星辰软件专家陈工提出优化建议:“需要增加与‘天梯’运输系统的联动模块。比如,当货运舱对接时,程序要同步接收‘天梯’的物资运输计划,自动调整对接后的舱门开启时间,避免物资堆积。另外,要兼容国际通用的对接协议,方便后续与其他国家的航天器合作。” 花牌团队当场表示会尽快优化,约定一周后提交新版本,进行联合测试。

对接会持续到下午 5 点,52 家单位中有 48 家与星辰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签订《技术对接备忘录》。备忘录中明确了后续测试时间、技术指标、资金支持比例等细节,比如清华大学的防辐射涂层测试通过后,星辰将提供 2000 万元研发资金;d** 科技的机器人样机测试合格后,将获得首批 500 万元采购预付款。

沈致远在总结会上站在台前,看着台下的合作单位代表与星辰团队成员,语气坚定:“10 月中旬我们会启动首批合作项目的资金拨付,确保所有技术研发按计划推进。核心舱的设计方案要在 12 月底前完成,26年 3 月进入生产阶段,为发射做好准备。我们的目标是,让夏国的空间站,在近地轨道稳稳‘安家’!”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代表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这个重要时刻。

与此同时,星辰公司空间站项目的国际关注度也在持续升温。9 月 30 日,俄罗斯航天集团通过外交渠道,正式向星辰公司发出合作意向函,提出 “在空间站科学实验舱段开展联合研究”,希望共同推进 “太空育种” 与 “微重力材料合成” 项目,俄罗斯在太空育种领域有丰富经验,曾培育出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而星辰的实验舱设备更先进,双方合作能实现优势互补。

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则主动联系星辰,表示愿提供亚马逊雨林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助力空间站对地观测系统的优化。巴西的遥感卫星能捕捉到雨林的植被覆盖率、火情等细节数据,与空间站的观测数据结合,可提升全球生态监测的精度。

更让星辰团队意外的是,欧洲航天局的 3 位科学家通过学术邮件,分享了他们在 “长期太空驻留生命保障” 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 “尿液循环利用系统”“太空蔬菜种植技术” 的论文与实验数据,并询问 “是否有机会参与空间站生活舱的技术论证”。虽然尚未涉及正式合作,但这些互动,已为未来的国际航天合作埋下伏笔。星辰公司的国际合作部负责人表示:“我们欢迎全球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参与,只要符合夏国的航天安全规范,都可以探讨合作模式。”

10 月 1 日,国庆当天,海南的阳光格外明媚。星辰公司航天基地的工地上,数百名工人放弃休假,仍在忙碌。“天梯” 试验段的轨道铺设已完成 1 公里,工人们穿着橙色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正用激光校准仪反复调整轨道直线度。激光束在阳光下形成一道细细的红光,工人盯着检测仪上的数值,每调整 0.1 微米,就记录一次数据。“误差必须控制在设计要求以内,这是‘天梯’安全运行的关键。” 施工队长拿着对讲机,大声叮嘱着现场工人。

不远处的空间站核心舱研发厂房内,设计师们正围着巨大的 3d 模型,根据合作单位提供的技术参数,细化舱体结构图纸。模型上,核心舱的每一个窗口、每一个设备接口都清晰可见,设计师们用记号笔在模型上标注修改意见,比如 “此处增加防辐射涂层厚度”“设备接口尺寸调整为国际通用标准”。厂房的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 “空间站建设时间轴”,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关键节点:26 年 12 月核心舱发射、27 年 6 月完成所有舱段对接、27 年 12 月正式投入使用。

夕阳西下时,金色的余晖洒在基地的标语牌上 ——“筑梦太空,步履不停”,八个红色大字在余晖中格外醒目。工地上的塔吊缓缓停止运转,厂房里的设计师们收起图纸,大家抬头望向天空,远处的天空湛蓝,仿佛能看到未来空间站在近地轨道运转的身影。这不仅是星辰公司的口号,更是夏国航天事业从 “官宣” 走向 “落地” 的生动写照。每一份材料的测试,每一次技术的对接,每一天工地的忙碌,都在为这个 “太空梦” 添砖加瓦,让它从图纸上的线条,逐渐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