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87章 秦地冬防核戍备,魏陇巡边护乡田

秋分的冷雾刚漫过泾阳的边墙,戍备核验点的木牍已在烽燧旁摞起半尺高。按《商君法·戍律》“秋分后‘需核验乡邑戍备,每十里设一烽燧、配五名戍卒,备足薪草(每日三十束)、狼粪(烽烟引火用),私减戍卒或挪用戍备者罚粟三十五石’”,官府设“戍备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木牍戍备册(记各烽燧戍卒数、物资配额、巡边记录)、青铜薪草量(秦制一束容两升,精准核薪草)、烽烟测试架(竹制,模拟点火测烽烟高度,超三丈为合格)。 赵承的青骊马踏过结霜的边墙小道,马背上的牛皮袋里,是刚修订的《戍律·冬防篇》抄本,朱笔圈出“戍备需‘每日辰时、申时两次巡边,烽燧薪草需垫高防潮,戍卒擅离岗位者笞二十’”。他勒马时,正见烽燧旁围着群裹着厚甲的戍卒,旧贵族魏儋(魏墒同族,爵“公士”)正把烽燧的薪草往私车上搬:“我家边宅需薪草取暖,借五十束咋算挪用?你们小题大做!” 负责核验的戍吏周甲攥着戍备册,手背冻得发红:“魏大夫,戍备册上明记‘你管辖的三号烽燧,薪草配额每日三十束,你却挪用了八十束!戍卒也少了两名,陈丈等戍卒已连续值岗三日,再这样,匈奴来了连烽烟都点不起来!”蹲在旁的陈丈抱着狼粪袋,袋底已磨出破洞:“俺们的狼粪都快用完了,你却拿薪草烧炕,这边墙要是守不住,你家宅也保不住啊!” ## 一、主线:赵承验备督戍防,魏儋还草学戍守 赵承翻身下马,先取过魏儋的戍备记录——木牍上“戍卒五名、薪草足额”的字迹旁,无巡边签字;再用青铜薪草量实测:三号烽燧剩余薪草仅五十束(不足两日用量),而魏家私车的薪草堆得满溢,每束都刻着“烽燧戍备”的印记;他又测试烽烟:用仅存的狼粪点火,烽烟仅高两丈(未达标),陈丈说:“之前薪草足时,烽烟能飘四丈远,匈奴在十里外都能看见!” “魏儋,你挪用戍备薪草、私减戍卒,按《商君法》当罚粟三十五石,需即刻退还八十束薪草,补派两名私奴充戍卒,再帮烽燧垫高薪草防潮!”赵承话音刚落,魏儋突然踢翻薪草堆,干枯的薪草散落在冷雾里:“我家边宅离烽燧最近,匈奴来了先抢我家!拿点薪草取暖咋了?你们戍卒值岗本就是该做的!” 陈丈突然上前,拽着魏儋往烽燧的了望台走:“魏大夫你看!这了望台的木柱都快朽了,薪草再不垫高,下雨就会发霉!去年匈奴人就是趁雾天来的,若不是烽烟及时,俺们三个戍卒都要没命!”秋分的冷雾打湿了陈丈的甲胄,他指着远处的边墙缺口:“那处去年被匈奴冲过,现在还没补牢,没薪草点烽烟,他们再来咋办?” 赵承召来老兵演示“戍备核验法”:“先查戍卒到岗(按册对人,缺一补一),再核物资(薪草狼粪需够七日用),最后测烽烟(超三丈合格)——你挪用戍备,是拿全邑边防线赌!”说着教众人戍守技巧:“薪草要架在三尺高的木架上,狼粪需与干柴按‘一比三’混合,点火时要顺风,这样烽烟才高。” 测算后发现,魏儋退还的八十束薪草,够三号烽燧用两日,补派的私奴经培训后可值岗,若及时垫高防潮,能保十日不霉。“我认还!”魏儋突然扛起一捆薪草往烽燧走:“私仓里还有二十斤干狼粪,全拿来!罚粟三十五石分两季缴,私奴现在就来学戍守!”他跟着老农学架薪草:“原来薪草要垫高防潮,狼粪要混干柴,之前竟不知道挪用戍备会害了自己的宅……” 赵承趁机在烽燧旁立起“戍备示教牌”,画着薪草架设、烽烟点火、巡边路线的步骤,又让周甲每日清晨教戍卒验备:“以后每日查一次薪草狼粪,两次巡边要签字,有缺漏及时报官,别让私用的人断了边防线。”他在戍备册批注:“泾阳秋分核戍备,魏儋挪用薪草减戍卒,既罚且教,还草学戍守。变法当教民知戍、护边防,而非仅惩私用之失。”这行批注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旁注“战国秦‘边邑戍备管理’,见睡虎地秦简《戍律》”,成为秦国边防制度的重要实证。 ## 二、支线·孟姬:魏陇巡边遇苛阻,草木预警护乡田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的边乡巡边路,孟姬正帮着农人们设置预警草木。按李悝“尽地力之教”,“边乡巡边需‘官府供警示铃(每里三具)、削尖木柱(防骑兵),农艺吏教草木预警法(折柳为号、积薪为烽),私扣预警物资者笞四十五’”,可负责发物资的小吏宋九(前章苛扣补胄料被笞)却抱着警示铃说:“要领铃和木柱可以,每户缴一枚铜贝‘护边费’,不然自己找料设预警,匈奴来了别怨我!” “宋吏,《法经·戍律》明载‘边乡预警物资属官助防务,不取私财’!”孟姬拦住他,举起自家削的木柱——虽粗却锋利,“你这木柱都是钝头,防不住骑兵,警示铃也缺了铃舌,还要钱?俺们边乡去年就遭过匈奴劫掠,没预警咋逃?”宋九把木柱往地上一摔:“县府说物资要省着用,收点铜贝买新铃舌咋了?要么缴钱,要么放弃预警!” 邻村王婆抱着刚折的柳条哭出声:“俺家孙儿在边田放牛,要是没预警,匈奴来了连人带牛都要被掳走!去年孟姬教俺们补甲胄,今年咋连预警的铃都要收钱?”孟姬突然想起外婆教的“古法预警术”——用桑木削尖做木刺(比官府钝柱锋利),用陶碗倒扣当铃(敲碗传声),再在田埂种“警戒草”(叶片敏感,一碰就动),比官府的预警物资还管用。 “大家别缴钱!”孟姬高声喊,“咱们削桑木刺、用陶碗传警,种警戒草当哨,比官府的物资管用!”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们削桑木刺,妇人们收集陶碗,孟姬则教王婆“预警要诀”:“木刺埋在田埂两侧,陶碗每隔五十步放一个,警戒草种在路边,见人碰草就敲碗传警!” 宋九见农人们不用官府物资也能设预警,急得跳脚:“你们这是抗官!我要报县府说你们私设防务!”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农人们碰动警戒草,敲碗声立刻传开,戍卒们闻声赶来,而宋九的钝头木柱和缺舌铃,根本发不出警示,宋九的脸瞬间涨红。 里正带着边吏赶来时,正撞见宋九想偷换农人的桑木刺——他想拿去向县府邀功。“按《法经·戍律》,苛扣预警物资、私换防务料者笞四十五,倍退铜贝!”边吏让宋九退还所有铜贝,又调来新警示铃和尖木柱。孟姬教大家“钝柱改良法”:“钝头木柱用火烧尖,再涂松脂,又硬又锋利!” 王婆握着新领的警示铃,挂在自家田边的柳树上,看着孙儿在警戒草旁放牛,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孟姬,要是没你,俺家孙儿今年说不定就被掳走了!”孟姬掏出记事木牍,用炭笔刻:“曲沃秋分巡边,草木预警见人心。吏若苛扣,再好的边乡也难护田宅。”这枚木牍后来被赵承出使魏国时发现,收录进《农桑记》,成为李悝变法“边乡防卫”的民间实证。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戍防”,新法增“边备双保款”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戍备报告。卫鞅穿着厚絮曲裾,手里攥着魏儋的挪用案牍,眉头紧锁:“戍防是边邑的‘保命线’,挪用物资、苛扣预警者必须重罚!去年秦国因边备不足,边乡被匈奴劫掠五户,损失粮百石,这个教训还不够吗?” 坐在对面的淳于越摇着蒲扇,手里捧着《孟子·梁惠王下》,慢悠悠地说:“卫客卿,重罚是为了守边规,可孟姬案说明,农人有预警的法子。《孟子》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官府该设‘边备双保’,不是只罚人。若魏儋肯还草、宋九肯发铃,哪用得着农人自己削木刺?” “不罚就没人守规!”卫鞅把案牍往桌上一拍,“边备一松,匈奴就会趁虚而入,到时候民不安、国不宁,这个道理你不懂?” “我懂。”淳于越放下蒲扇,翻开孟姬的记事木牍,指着“草木预警”的记录,“可魏儋挪用是怕宅被抢,宋九苛扣是贪财,根源不同,治法该分轻重。贵族挪用,可设‘戍备补缴制’——贵族还物资补戍卒后,罚粟减半;小吏苛扣,可设‘预警双监制’,农人代表与吏员一起发物资,劣质料当场退换。” 两人正争执不下,赵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泾阳戍备核验报告”。他把魏儋的转变、孟姬的遭遇细细说完,道:“卫客卿,淳于先生,可设‘边备戍防双保制’:其一,贵族挪用戍备,先还物资补戍卒,罚粟减半,主动帮边乡设预警者免部分罚;其二,边备物资由‘戍吏 边民代表’共管,巡边、验备需双方签字;其三,边民可凭‘预警贡献’申请‘戍备补贴’,贵族补缴的罚粟优先补补贴。” 卫鞅盯着报告上“魏儋还草后烽烟达标”的记录,指尖划过“双保”二字:“可行!再加一条:贵族若二次挪用,爵降两级;小吏若苛扣超两次,削职徙边,永不复用。” “善。”淳于越起身作揖,“卫客卿此举,既守了戍律的严,又护了边民的急。《管子·轻重甲》云‘边民安,则内民不扰’,戍防不是官府的事,是边民与贵族共守的事——大家心齐,边墙才牢。” 赵承把“边备戍防双保制”刻在竹简上,旁添一句:“戍防之治,在‘足备’不在‘私用’,在‘共守’不在‘苛扣’。”写完,他想起烽燧旁魏儋架薪草的身影、田埂边孟姬种警戒草的笑容,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边备物资充足、预警措施到位,让贵族不私用戍备、小吏不侵民利,让每一户边民都能在秋分后,盼着边墙安稳、乡田无忧。 ## 四、戍防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边安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秋九月,泾阳核戍备,贵族魏儋挪用薪草减戍卒,见陈丈戍卒困守而悔悟,还草补戍、减罚粟三十五石;魏地曲沃,小吏宋九苛扣预警物资、私换木刺,赖孟姬率农草木预警,县吏笞之四十五,倍退铜贝。”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青铜薪草量上——量器还沾着干草屑,旁边是魏儋补送的干狼粪(装在小皮袋里),袋口系着农人的“活结”,方便取用。赵承捻起一把狼粪,放在掌心摩挲,仿佛能摸到戍防的烟火气,那是泾阳烽燧的气息,是戍卒汗水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戍卒的梆子声,陈丈正带着补派的私奴巡边,阿大帮着周甲整理戍备册;曲沃的边乡田埂旁,孟姬正帮王婆把陶碗摆整齐,王婆的孙儿举着小桑木刺,在警戒草旁学着站岗,笑得露出豁牙。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边墙的烽燧——火光还亮着,烽烟在夜空中隐约可见,那是守护的光,是安稳的光。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戍防备边,为乡安之基;变法定规,为民生之安。私则备缺,共则备足,此乃戍防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特意用朱砂圈出——旁边还黏着一根干枯的警戒草,是当年孟姬种在田埂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秋分的冷意,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座烽燧都能燃起预警的烟,让每一片边田都能有人守护,让每一户边民都能在来年春天,继续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