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86章 秦地冬训核军备,魏陇整甲护乡邑

白露的寒霜刚凝在泾阳的甲胄架上,冬训核验点的木牍已在演武场旁垒起。按《商君法·徭律》“白露后‘需核验乡邑冬训军备,每户出一丁配甲胄、兵器,甲胄完好率超九成、兵器锋利度达标准者为合格,私藏军备或弃训者罚粟三十石’”,官府设“冬训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木牍军备册(记各村丁数、甲胄兵器配额、完好度)、青铜兵器测试仪(测剑刃锋利度,能斩断三寸厚木为合格)、甲胄修补工具包(含铜钉、麻绳、皮革,供现场修补)。 赵承的青骊马踏过结霜的演武场,马背上的牛皮袋里,是刚修订的《徭律·冬训篇》抄本,朱笔圈出“冬训需‘每日操练一个时辰,甲胄兵器需每周核验,损坏者三日内修补;贵族私藏军备者,爵降一级’”。他勒马时,正见核验点前围着群披甲的丁壮,旧贵族公孙儋(公孙墒同族,爵“公士”)正把自家的青铜剑往私车塞:“我家丁壮刚分户,配两把剑合情合理,你们凭啥说我私藏?” 负责核验的军吏周甲攥着军备册,指尖冻得发紫:“公孙大夫,军备册上明记‘你村应出丁三十人,配剑三十把,你却领了三十五把!陈丈家三户丁壮还没领到剑,操练只能用木剑,这要是遇敌,他们拿啥防身?”蹲在旁的陈丈握着木剑,剑刃已被磨得发白:“俺们的木剑连草人都砍不破,你却私藏青铜剑,这冬训还有啥用?” ## 一、主线:赵承验械追私藏,公孙儋还剑学整备 赵承翻身下马,先取过公孙儋的军备领单——木牍上“领剑三十五把”的字迹旁,无分户丁壮登记;再用青铜兵器测试仪核验:公孙家私车的五把青铜剑,刃口锋利,能斩断三寸厚松木(属合格),而陈丈等贫户的木剑,仅能砍断一寸厚柴薪(远不合格)。他又查甲胄完好度:公孙家的十具皮甲,铜护肩、护心均完好,陈丈家的三具皮甲,两具缺护肩,一具护心开裂。 “公孙儋,你私藏五把青铜剑、多领两具甲胄,按《商君法》当罚粟三十石,需即刻退还私藏军备,再补派三名私奴参与冬训,帮贫户修补甲胄!”赵承话音刚落,公孙儋突然拔出青铜剑,剑刃在晨光下泛着冷光:“我家私宅在乡邑边缘,多留些兵器防贼!这木剑哪能御敌?你们是想让我家遭抢吗?” 陈丈突然上前,指着演武场的草人:“公孙大夫,你看俺们用木剑操练,草人都砍不动!去年匈奴人来犯,俺邻居就是因为没青铜剑,被掳走了妻儿!你私藏的剑,是俺们的保命武器啊!”白露的寒霜落在陈丈的甲胄上,他握着木剑的手,因用力而指节发白。 赵承召来老兵演示“军备核验法”:“先查军备配额(按丁配械,一户一丁一械),再测兵器锋利度(断木三寸为合格),最后验甲胄完好(缺护具为不合格)——你私藏军备,就是想逃冬训责任,让贫户替你承担风险!”说着教众人修补甲胄:“缺护肩用铜钉固定新皮革,护心开裂用麻绳缝合,再涂漆防腐,三日就能修好。” 测算后发现,公孙儋私藏的五把剑,刚好够补陈丈等五户贫户的兵器缺口,多领的两具甲胄,修补后可分给两名无甲丁壮。“我认还!”公孙儋突然把剑插进剑鞘,往核验点走:“私仓里还有十斤铜钉,全拿来补甲胄!罚粟三十石秋收后缴,私奴现在就来冬训!”他跟着老兵学磨刀:“原来青铜剑要每日磨,甲胄要每周补,之前竟不知道私藏会害了乡邻……” 赵承趁机在核验点立起“冬训军备示教牌”,画着兵器测试、甲胄修补、操练步骤,又让周甲每日清晨教丁壮护械:“以后自家军备要每日检查,坏了及时修,丢了立刻报官,别让私藏的人占了配额。”他在军备册批注:“泾阳白露核冬训,公孙儋私藏军备逃责任,既罚且教,还剑学整备。变法当教民护械、知训责,而非仅惩私藏之失。”这行批注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旁注“战国秦‘冬训军备核验’,见睡虎地秦简《徭律》”,成为秦国乡邑防卫制度的重要实证。 ## 二、支线·孟姬:魏陇整甲遇苛阻,皮革补胄护丁壮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的冬训甲胄坊,孟姬正帮着农人们缝补甲胄。按李悝“尽地力之教”,“冬训需‘官府供皮革(每户三尺)、铜钉(每户十枚),农艺吏教甲胄修补法,私扣物资者笞五十’”,可负责发物资的小吏宋九(前章苛扣良种被笞)却抱着皮革说:“要领皮革铜钉可以,每户缴两枚铜贝‘修补费’,不然自己找料补,甲破了别怨我!” “宋吏,《法经·徭律》明载‘冬训军备物资属官助防务,不取私财’!”孟姬拦住他,举起自家修补的甲胄——用旧皮革补好护肩,“你这皮革都是劣等皮,一撕就破,还要钱?再说王婆家的丁壮甲胄护心开裂,再不补,冬训时就得受伤!”宋九把铜钉往地上一摔:“县府说皮革要从外地运,收点铜贝抵运费咋了?要么缴钱,要么放弃修补!” 邻村王婆抱着开裂的甲胄哭出声:“俺儿就这一具甲胄,护心破了,冬训时挨一锤就没命!去年孟姬教俺们选种,今年咋连补甲胄的料都要收钱?”孟姬突然想起外婆教的“古法补胄术”——用自家畜皮(经硝制)裁剪护具,用骨钉替代铜钉(更轻便),再用松脂涂缝防漏,比官府的劣等皮革耐用,还能省下修补时间。 “大家别缴钱!”孟姬高声喊,“咱们用硝制畜皮补甲,骨钉固定,比官府的料还管用!”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们硝制畜皮,妇人们用骨刀裁剪,孟姬则教王婆“补胄要诀”:“护心破口要剪成斜角缝合,骨钉间距一寸,涂松脂时要均匀,既能防漏,又能防弹丸!” 宋九见农人们不用官府物资也能补甲,急得跳脚:“你们这是抗官!我要报县府说你们私制甲胄!”这时,一阵锤声响起,农人们补好的甲胄,经老兵测试,能挡住木锤重击,而宋九的劣等皮革补的甲胄,一锤就破,孟姬喊宋九:“宋吏,你看俺们的甲胄多结实,你的料根本没用!” 里正带着军吏赶来时,正撞见宋九想偷换农人的硝制畜皮——他想拿去向县府邀功。“按《法经·徭律》,苛扣军备物资、私换甲胄料者笞五十,倍退铜贝!”军吏让宋九退还所有铜贝,又调来新皮革和铜钉。孟姬教大家“劣皮改良法”:“劣等皮革用草木灰浸泡三日,再涂松脂,就能变结实!” 王婆握着新领的皮革,帮儿子补好甲胄,看着儿子穿上甲胄操练,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孟姬,要是没你,俺儿今年冬训肯定要受伤!”孟姬掏出记事木牍,用炭笔刻:“曲沃白露整甲,硝皮补胄见人心。吏若苛扣,再好的丁壮也难护乡邑。”这枚木牍后来被赵承出使魏国时发现,收录进《农桑记》,成为李悝变法“冬训助防”的民间实证。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冬训”,新法增“军备双保款”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冬训报告。卫鞅穿着厚絮深衣,手里攥着公孙儋的私藏案牍,眉头紧锁:“冬训是乡邑防卫的‘保命关’,私藏军备、苛扣物资者必须重罚!去年秦国因贵族私藏,乡邑防卫薄弱,匈奴掳走三十余口,这个教训还不够吗?” 坐在对面的淳于越摇着蒲扇,手里捧着《孟子·梁惠王下》,慢悠悠地说:“卫客卿,重罚是为了守训规,可孟姬案说明,农人有补胄的法子。《孟子》云‘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官府该设‘军备双保’,不是只罚人。若公孙儋肯还械、宋九肯发料,哪用得着农人自己硝皮?” “不罚就没人守规!”卫鞅把案牍往桌上一拍,“军备是防卫根基,冬训是战力保障,私藏苛扣就是害民,这个道理你不懂?” “我懂。”淳于越放下蒲扇,翻开孟姬的记事木牍,指着“硝皮补胄”的记录,“可公孙儋私藏是怕盗匪,宋九苛扣是贪财,根源不同,治法该分轻重。贵族私藏,可设‘冬训补缴制’——贵族还械补训后,罚粟减半;小吏苛扣,可设‘物资双监制’,农人代表与吏员一起发料,劣质料当场退换。” 两人正争执不下,赵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泾阳冬训核验报告”。他把公孙儋的转变、孟姬的遭遇细细说完,道:“卫客卿,淳于先生,可设‘冬训军备双保制’:其一,贵族私藏军备,先还械补训再罚粟,主动帮贫户修械者罚粟减半;其二,军备物资由‘军吏 老农’共管,修补、测试全程监督,劣质料统一销毁;其三,无械贫户可凭‘丁口册’申请‘军备贷’,贵族补缴的罚粟优先补贷。” 卫鞅盯着报告上“公孙儋还械后防卫增强”的记录,指尖划过“双保”二字:“可行!再加一条:贵族若二次私藏,爵降两级;小吏若苛扣物资超两次,削职徙边,永不复用。” “善。”淳于越起身作揖,“卫客卿此举,既守了徭律的严,又护了农人的急。《管子·兵法》云‘器成卒选,则士知胜矣’,冬训的军备不分贵贱,变法的规也该护着所有人——贵族护得乡邑,农人守得家园,才是真的治得好。” 赵承把“冬训军备双保制”的条文写在竹简上,旁添一句:“冬训之治,在‘足械’不在‘私藏’,在‘强丁’不在‘苛扣’。”写完,他想起演武场公孙儋还剑的身影、甲胄坊孟姬补胄的笑容,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冬训有械可用、丁壮有甲可穿,让贵族不逃防卫、小吏不侵物资,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白露后,盼着乡邑安稳、冬日无忧。 ## 四、冬训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乡邑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秋九月,泾阳核冬训,贵族公孙儋私藏军备逃冬训,见陈丈丁壮无械而悔悟,还剑补甲、减罚粟三十石;魏地曲沃,小吏宋九苛扣补胄物资、私换好料,赖孟姬率农硝皮补胄,县吏笞之五十,倍退铜贝。”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青铜兵器测试仪上——仪器还沾着木屑,旁边是公孙儋补送的铜钉(装在小布袋里),袋口系着农人的“活结”,方便取用。赵承捻起一枚铜钉,放在掌心摩挲,仿佛能摸到冬训的铁器气,那是泾阳演武场的气息,是丁壮汗水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农人的低语声,陈丈正穿着新补的甲胄操练,阿大帮着周甲整理军备册;曲沃的甲胄坊旁,孟姬正帮王婆把修好的甲胄叠整齐,王婆的儿子举着新领的青铜剑,在月光下比划招式,笑得露出豁牙。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乡邑的灯火——演武场的火把还亮着,丁壮们的操练声隐约传来,那是守护的声音,是安稳的声音。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冬训备械,为乡安之基;变法定规,为民生之安。藏则械缺,补则械足,此乃冬训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特意用朱砂圈出——旁边还黏着一小块硝制皮革,是当年孟姬补胄剩下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白露的寒气,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名丁壮都能持械护乡,让每一座乡邑都能安稳过冬,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来年春天,继续耕种属于自己的田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