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67章 秦地官市核粮价,魏陇分级护余粮

处暑的凉风扫过泾阳的官市,余粮交易区的木棚下已挤满农人。按《商君法·市律》“夏收余粮‘需在官市交易,粮价由县府定(粟米每石三十钱),私市压价者罚粟十石’”,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木牍价册(记每日官定粮价、交易户数、成交量)、青铜衡器(秦制一斤合253克,配标准铜权)、粮质分级牌(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粟粒满无杂,下等含糠超一成)。 赵承的青骊马踏过官市的夯土地面,马背上的牛皮袋里,是刚修订的《市律·余粮篇》抄本,朱笔圈出“官市设‘公平秤’,交易需登记,瞒报交易量者倍罚”。他勒马时,正见官市东侧围着群农人,旧贵族韩儋(韩墒同族,爵“公士”)正把自家的粮袋往农人的车上扔:“我这上等粟,按每石二十五钱卖给你们,比官市便宜五钱,别去官市挨那麻烦的登记!” 负责核验的市吏周甲攥着价册,急得直跺脚:“韩大夫,官市定的上等粟每石三十钱,你压价交易,还不登记,是违律!再说你这粮里掺了下等粟,哪是上等粮?”蹲在旁的老农陈丈捧着刚验过的粟粒,指缝里还沾着糠:“俺们去官市卖粮,要过筛分级,韩大夫这粮看着满,实则掺了两成糠,按官价算,俺们得少拿十钱一石!” ## 一、主线:赵承验价破私市,韩儋补钱学分级 赵承翻身下马,先取过韩儋的粮样——用粮质分级牌比对,粟粒虽饱满,却混着不少碎糠,按标准只能算中等;再查官市交易册,今日已有八户农人在韩儋私市交易,共卖粮四十石,每石少收五钱,合计少得二百钱。“韩儋,你私设市压低粮价、掺糠充上等,按《市律》当罚粟十石,需按官价补给农人差额,私市交易全部登记备案!” 韩儋突然踢翻身边的粮袋,粟米混着糠撒了一地:“我家私仓囤了五十石粮,再不卖要发霉!官市登记麻烦,压点价快些出手,哪算违律?再说这糠是风吹进去的,不是我掺的!”陈丈上前,用手从撒落的粮里捧出一把,指着眼见的糠:“韩大夫,俺们种粮要筛三遍,你这粮连一遍都没筛,咋说是风吹的?去年俺家卖粮,官市验出半成糠就降了级,你这两成糠,连中等都算不上!” 赵承召来市吏演示粮质分级:“上等粟‘粒满无杂,筛后糠少于半成’,中等‘粒满含糠一成’,下等‘粒小含糠超一成’——你这粮筛后糠两成,按中等算,每石二十五钱才合理,却冒充上等压价,实则没便宜农人,反赚了差价!”说着教众人用衡器验粮重:“交易时需用官定铜权校准,一石粮需重一百二十斤,少一斤补一斤粮。” 测算后发现,韩儋的粮每石实际只有一百一十五斤,四十石粮竟少了二百斤,再加上价差,农人们共亏了三百钱。“我认补!”韩儋突然蹲下身,用手把撒落的粮往一起拢,“私仓里还有十五石上等粟,先补给农人差额粮,罚粟十石分两季缴!”他让家奴去搬粮,自己则跟着周甲学粮质分级:“原来这分级还要看糠含量,之前竟不知道要筛三遍……” 赵承趁机在官市立起“粮质分级示教牌”,画着三等粮的样图,又让周甲每日清晨教农人验粮:“以后卖粮前,先自己筛粮分级,再去官市交易,就不会被压价骗了。”他在价册批注:“泾阳处暑余粮市,韩儋私市压价掺糠,既罚且教,学分级补差价。变法当教民辨粮、知价,而非仅惩私市之失。”这行批注后被收录入《秦市律辑证》,佐证战国官市粮质管理的细节。 ## 二、支线·孟姬:魏陇分级起争执,筛糠验质护余利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的余粮交易点,孟姬正抱着筛好的粟米排队。按李悝“尽地力之教”,“余粮交易‘分三等定价,上等每石二十八钱,中等二十五钱,下等二十钱’,交易税‘每石收一钱’”,可负责收税的小吏宋九(前章私改税折率被笞)却拿着算盘说:“今年县府新定的,不管啥等级,每石都收两钱税,不然不给登记!” “宋吏,《法经·市律》明载‘交易税按等级收,上等一钱,下等五厘’!”孟姬举起手里的粮质凭证,是里正验过的上等粮,“我这粮是上等,该收一钱税,你咋收两钱?再说你这算盘,算错了数,俺们卖十石粮,你算成十一石,多收一钱!”宋九把算盘往桌上一摔:“县府说今年交易税要提,我这算盘没算错,是你数错了粮!” 邻村王婆抱着刚卖粮的钱袋,哭出声:“俺家卖了五石中等粮,该收五钱税,宋吏收了十钱,还说俺们的粮是下等,按下等价算,少给了二十五钱!去年孟姬教俺们筛粮,今年咋连税都乱收?”孟姬突然想起里正教的“筛糠验质法”——用细竹筛筛粮,上等粮筛后无糠,中等筛后剩一成糠,下等超一成,再用官定算盘验算税钱。 “大家别按他的税算!”孟姬高声喊,“先筛粮定等级,再用官算盘算税,宋吏的税不对,咱们找里正评理!”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把粮倒在竹筛上,簌簌的糠落在地上;妇人们拿着官定算盘,一户户算税钱;孟姬则拿着粮质凭证,帮王婆核对:“你这粮是中等,每石二十五钱,五石一百二十五钱,税五钱,该得一百二十钱,宋吏只给你九十五钱,少了二十五钱!” 宋九站在交易点边急得转圈,却不敢上前——他那算盘早就调过,算出来的数总多一成。日头偏西时,里正带着县府的税吏赶来,见农人们都按等级算税,宋九的算盘被扔在一旁,不禁皱眉问:“为何不按宋吏的税算?”孟姬递上筛出的糠和官算盘:“宋吏乱提税、算错账,若不是筛粮验质,农人们得多缴三十钱税,少得五十钱粮钱!” 县吏当场按律没收宋九的私调算盘,又教众人“等级税算法”:“上等粮每石税一钱,中等八厘,下等五厘,用官算盘‘上二下五’的口诀算,就不会错。”王婆握着补回的二十五钱,笑着说:“多亏孟姬懂筛粮算税,不然今年卖粮的钱,连买农具都不够!”孟姬在木牍刻:“曲沃余粮市,分级定税,农乃利。吏若乱收税,再好的余粮也难换钱。”这枚木牍后被收录入《魏市杂记》,成为战国农粮交易的民间实证。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农商”,新法增“护农款”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卫鞅盯着赵承送来的秦魏市情报告,拍案道:“秦之贵族私市压价,魏之小吏乱收交易税!此皆商乱农之过,当重罚私市与乱税者!”淳于越却摇着蒲扇,指着孟姬的木牍:“卫客卿,孟姬教农筛粮算税,可见农能辨利,只是需护。《孟子·梁惠王下》云‘关市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民皆悦’,农商并非对立,适度通商能让农粮变现,反助农。” “通商易生私市,私市乱价,农必受损!”卫鞅反驳,“若人人都像韩儋私市,官市何用?税钱何出?” 赵承推门而入,呈上农人的“粮质分级手册”:“卫客卿,秦地农人已学会辨粮级;魏地算税之法,孟姬已教给五乡。臣以为可设‘农市护利制’:每处官市配一名粮质师,帮农人验粮分级,一名税吏教算税,私市压价超一钱\/石即罚,乱收税者与私市同罚。” 淳于越补充:“再设‘余粮储备制’,官市可按官价收储余粮,农粮多时有处卖,粮少时官市放粮稳价。《管子·轻重乙》云‘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护农不是禁商,是让商为农服务。” 卫鞅沉默片刻,指尖划过赵承批注的“教民辨利”四字:“可。但粮质师与税吏需经考核,不合格者罢官;官市若有压价乱税,吏员爵降一级。”他提笔在新法草案添上:“余粮市之要,一在分级定质,二在按律收税,三在护农利。三者缺一则市不安。” 淳于越起身作揖:“此法兼顾抑商与护农,善。变法非禁商,乃要让商不欺农、税不刮农,农有余粮能变现,方得农安商顺。”赵承望着窗外官市的余晖,想起核验点的分级牌与衡器,忽然明白:好的市律,该像粮质分级般公正,像按律收税般透明,更要像护农之法般贴心,让农人卖粮放心、得钱安心。 ## 四、市毕实录见新法,粮袋间藏变法心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写下:“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秋八月,泾阳余粮市,韩儋私市压价掺糠,既罚且教,补差价学分级;曲沃宋九乱收交易税,吏笞之,农以筛粮算税自救。秦魏之市,皆显护农之要。”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农人送的迷你粮质分级牌,刻着“上中下”三字;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粟米样本,分三袋装好,袋上记着“上等无糠,中等一成糠,下等两成糠”。赵承摩挲着分级牌的刻痕,仿佛看见农人们围着粮样比对等级,听见官市里算盘计算的噼啪声。 窗外传来周甲的吆喝声,他正带着农人把卖粮得的钱换成刀币;曲沃的交易点旁,孟姬在教孩童筛粮分级,王婆则把卖粮的钱装进布囊,囊口系着“冬买农具”的木牌。月光洒在粮袋上,泛着柔和的光,透着余粮变现后的安稳。 赵承提笔添上:“变法之难,不在禁商,而在护农;不在定价,而在公平。分级定质,按律收税,教民辨利,方得农商两安。” 这页实录后来被东汉农学家崔寔收录,旁注“战国市律,始重护农”,而那枚迷你分级牌与粟米样本,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见证着变法从“重农抑商”到“农商互补”的深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