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231章 立冬整籍传农法,古卷增注续春秋

立冬的寒风刚给老桑树枝裹上层薄霜,杂院的竹案上已摊开数十卷古籍——有的竹简边缘泛脆,有的朱字褪色,还有的断成两三节,却都透着经年累月的温润。列国的农人、百工围在案旁,秦国的汉子捧着“竹制古籍修复套件”,里面装着细竹刀(刮残泥)、糯米糨糊(粘断简)、朱砂墨(补褪色字),套件底刻着“轻刮慢粘”的褐痕;楚国的农妇拎着麻编“简册收纳袋”,袋里缝着软绸衬,装竹简时不磨边、不损字;鲁国的田夫推着木柄“农法抄录架”,架上固定着空白竹简与削笔刀,架旁挂着刚抄好的《冬麦防寒法》,墨迹还透着湿。 老桑树下的“华夏”剑裹着层厚棉布,剑鞘上的“护窖纹”旁,新长出的“整籍纹”像卷摊开的竹简,纹路里还嵌着竹刀、糨糊罐的暗纹。公孙矩展开赵氏家族传下的《立冬农籍整记》,泛黄的竹片上赵无恤亲笔批注:“立冬农闲,宜整古籍、传农法——整简需‘先清泥、再粘断、后补字’,忌‘硬撬残简、浓糊淹字’;传法需‘口授 抄录’,鲁地农妇宜教‘冬麦覆草’,秦地农夫宜教‘窖藏防潮’,晋地百工宜教‘工具修造’。”他用指尖轻触竹简上“整、传、存”三个朱字:“今年立冬雪来得早,正好趁农闲把历年农法补进古卷,既要修好多卷,更要传好法子,别让老祖宗的农耕智慧断了线。” 王二愣子握着细竹刀刚刮净一卷《秋分藏种录》的残泥,竹片上的字迹渐渐清晰:“公孙先生,这刀真趁手!就是贵族家的书吏来巡查,说咱农人抄录的农法‘非正经典籍’,要收走当柴烧,柳婶刚抄好的《鲁地冬麦法》都被他们抢去半卷,急得直掉眼泪!”说话间孟春提着陶壶走来,壶里装着红枣与生姜熬的暖身汤——按她祖母传的古法,立冬修籍时喝这汤,能驱寒还护目;刘婶已把收纳袋摆成排,每袋都标着“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布签,“这样简册分类放,下次找得快”;小石头攥着迷你削笔刀,正学着给空白竹简削尖,笔尖削得圆润不扎手:“公孙先生你看,俺削的笔能写细字!”小黄狗围着抄录架转,尾巴扫过空白竹简,惊得两片竹简滑落,被小石头飞快接住,还小心擦去竹上的浮尘,引得大伙都笑。 ## 一、整籍工具的巧制精调 摆弄工具时,列国农夫为“修籍妥帖度”争了起来。秦国的张大哥把修复套件里的糨糊罐往案上一放:“按咱秦地规矩,糨糊熬稠点粘得牢!”楚国的刘婶却掏出古卷抄本,指着“整籍要诀”:“太稠会淹字!赵无恤批注里写‘糨糊宜稀如米汤,刷薄一层即可’,你这稠得能结块,粘完字都看不清了!”鲁国的王大叔干脆把抄录架的固定夹换成了“软木夹”:“按古卷说的‘简不压字、笔不刮简’,软木夹能固定竹简还不磨边,省得抄到一半简片滑走。” 公孙矩没急着断对错,而是取来三卷待修古籍:一卷泥垢厚的《夏耘除虫法》、一卷断简的《秋收测墒记》、一卷字褪色的《冬藏种录》。“赵无恤当年在晋地整籍,遇‘泥厚 断简’用的是‘先清后粘法’。”他示范着用细竹刀斜刮《夏耘除虫法》的泥垢,刀刃与竹片呈三十度角:“这样刮不损竹皮,还能清干净泥。”又教楚国农妇调糨糊:“糯米与水按一比五熬,熬好后过细纱,这样糨糊没颗粒,刷在断简上不淹字。” 秦国竹匠立刻给修复套件加了“糨糊量勺”:勺身刻着“一勺糨糊粘两简”,竹刀换成了“双刃刀”——钝刃刮泥、利刃削残边,“修不同简用不同刃,更顺手”。楚国农妇把收纳袋的绸衬换成了“双层软棉”:“装脆简时垫两层,晃着走也不折”。鲁国的王大叔在抄录架旁加了“墨汁温碗”,碗里盛着温水,墨汁放在里面保温,“天冷冻墨,这样写出来的字更匀”。 ## 二、协作整籍的冲突与守护 整籍刚开头,就见两个穿皂衣的书吏挎着布袋走来,布袋上印着贵族“季氏”的纹章。为首的书吏瞥了眼竹案上的古籍,抬脚踩住半卷《鲁地冬麦法》:“农人也配抄录典籍?按大夫令,凡‘非官修之书’皆为闲籍,一律没收当柴烧!”柳氏扑过去想抢回竹简,却被书吏推开:“再拦就按抗令处置,连你家的种窖都给封了!” 王二愣子当即把修复套件挡在竹案前:“这是赵氏家族传的农籍,古卷上都记着‘鲁地立冬整籍,农法传于农人,官不得干预’,你们敢违旧例?”公孙矩没急着冲突,而是展开《立冬农籍整记》,指着赵无恤的批注给书吏看:“你看,古卷明确记‘宣公三年,鲁地定例——农籍归农,官籍归官,互不干涉,违例者族老可纠’,你们大夫要收农籍,是坏了百年旧例。”说话间里正带着族老赶来,族老见古卷批注与鲁地旧例相合,当场让书吏把抢来的竹简还回:“农法是农人活命的根,谁敢动,先过我这关!” 一场风波平息后,整籍的节奏更快了。列国众人自发分成“修复组”“抄录组”“传授组”:秦国汉子全去修残简,用细竹刀清泥、糯米糨糊粘断简;楚国农妇负责抄录,按“一字不增、一字不减”的规矩,把古卷里的农法抄到空白竹简上;鲁国田夫跟着柳氏学传法,柳氏拿着刚抄好的《冬麦防寒法》,教邻村农妇“麦垄覆草三寸厚,雪后及时扫雪防压苗”,连手势都教得细致。 公孙矩跟着修复组忙活,见张大哥粘断简时糨糊刷太多,赶紧递过块细纱布:“按古卷说的,用纱布吸掉多余糨糊,不然字会晕开。”另一边,孟春发现褪色的朱字不好补,便和几个农妇熬了点朱砂水,加少量蜂蜜:“祖母说蜂蜜能让朱砂粘得牢,补完的字不褪色!”小石头也没闲着,他守在抄录架旁,帮着把抄好的竹简按“四季”分类:“这卷是春播的,放‘春播’袋里!” ## 三、古卷增注的农法细节 整籍间隙,赵无恤带着两位熟悉列国农俗的老叟赶来,身后还跟着扛空白竹简的仆从。“昨儿个查《周礼·天官》,发现‘立冬传农法’只记了晋地的,秦、鲁、楚的农法还缺着。”他蹲在竹案旁,看着秦国汉子修《秦地窖藏法》,让仆从记下:“秦地立冬窖藏,需在窖底铺干羊粪,既保温又肥土,此法晋地无,当补入古卷。” 公孙矩接过竹简,指着其中一段补充:“赵公,鲁地还有‘立冬祭农神’的农礼——用冬藏的第一筐萝卜、第一块粟糕当祭品,祭后农人间分食祭品,寓意‘共享收成、共盼来岁’,这也得记上,让农法更全。”楚国的刘婶也凑过来,拿着刚抄好的《楚地冬灌法》说:“俺们楚地冬灌,得在‘霜化后、结冰前’,灌完用土压麦垄,防寒风抽苗,这细节古卷没写,得补注。”赵无恤当即让仆从把这些细节补在《立冬农籍整记》的空白处,还在旁批注:“农法因地域异,异法皆为求生,不可偏废。” 为了让农法传得更实,众人还做了“农法示教简”:用厚竹简刻出“冬麦覆草”“窖藏铺粪”“冬灌压垄”的步骤,每个步骤旁都画着小图——覆草的图里标着“三寸厚”,铺粪的图里画着“羊粪堆”,连冬灌的时间都刻着“辰时到午时”。小石头拿着示教简,跟着老叟学念农法口诀:“冬麦覆草厚,雪来不压头;窖藏铺羊粪,种粒暖悠悠……”念得抑扬顿挫,引得老叟笑着点头:“娃记牢了,来岁春播就能当小先生!” ## 四、立冬整籍的农礼小聚 整籍完事后,杂院摆起“传法宴”,桌上的吃食全是冬藏的好物:萝卜炖羊骨(秦地做法)、粟糕夹枣泥(鲁地风味)、糯米粥煮桂圆(楚地甜食),连饮品都是温热的茱萸酒。柳氏端着萝卜炖羊骨,给每人碗里都舀了一勺:“今年多亏古卷和大伙,农籍没被收走,这汤暖身子,大伙多喝点!”王二愣子举着茱萸酒碗:“明年立冬,咱还按今年的法子整籍、传法,再把示教简传给更远的村子,让更多人会种庄稼!” 公孙矩把增注后的《立冬农籍整记》传给众人传阅,竹简上还夹着刚画的“列国农法图”:秦地窖藏(铺羊粪)、鲁地冬麦(覆草)、楚地冬灌(压垄),旁边注着“地异法异,皆为农本”。“赵无恤说‘整籍不是藏籍,是传籍;传法不是留法,是活法’,咱这整籍,整的是老祖宗的智慧,传的是农人的活命本事。”他给每人发了卷刚抄好的《来年春播要》,竹简上的墨迹已干,透着新墨的清香。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做的迷你修复套件——竹刀是用软竹削的,糨糊罐是小陶制的,“等你再长高点,就能帮着修大卷的古籍了”。小黄狗叼来块粟糕,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庆祝整籍顺利。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活法纹”上,泛着温润的光。 ## 五、岁月沉淀的农本盼 立冬后十日,整好的农籍都安稳收在收纳袋里——修复的古卷字迹清晰,抄录的农法分类整齐,增注的细节透着烟火气。列国众人每天都来杂院翻看:秦国汉子查《窖藏法》,楚国农妇看《冬灌法》,鲁国田夫读《冬麦法》,连小石头都学会了按布签找竹简:“春播的在‘春播’袋里,夏耘的在‘夏耘’袋里!” 柳氏把增注的农法刻在自家院墙上,还画了示教简的小图:“让村里的娃都看着,长大了就不会忘老祖宗的农法。”公孙矩擦拭着“华夏”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霜降护窖到立冬整籍,农耕的智慧就像这卷里的文字,得用心修、细心传,才能在来年春天焕发生机。 风吹过杂院,传来“沙沙”的声响,像是竹简在轻轻低语。有人说这是古卷在回应,有人说这是土地在期盼。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修复、抄录、传法的心意,在守护着农耕的根脉,也在续写着春秋时期生生不息的农本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