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227章 大暑护苗防旱涝,古卷传智稳秋果

大暑的日头把田垄晒得发烫,玉米已抽出发红的雄穗,豆荚也鼓出半寸长的弧度 —— 指尖轻捏豆荚,能觉出里面颗粒的硬实。列国的农夫扛着护苗工具往 “共护田” 赶,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 “双杆测墒仪”,仪身一面刻 “土湿三寸为适、一寸为旱” 的蓝痕,一面刻 “积水半寸为涝” 的褐痕,仪尾绑着铜制探土针,能深扎土层测湿度;楚国的农妇拎着麻编 “疏沟铲袋”,袋里装着木柄窄铲、竹制沟尺,袋角缝着测深绳,疏涝沟时能定深浅;鲁国的田夫推着木柄 “防虫熏烟筒”,筒里装着晒干的艾草、苍术,筒顶带个可调节烟口,熏烟时能控浓度还不烧苗叶。

老桑树下的 “华夏” 剑沾了层薄汗般的潮气,剑鞘上的 “壮秆纹” 旁,新长出的 “防旱涝纹” 像条润着水的沟渠,纹路里还嵌着豆荚形状的暗纹。公孙矩展开赵氏家族传下的《大暑护苗要》,泛黄的竹片上赵稷亲笔批注:“大暑护苗,先辨‘土白为旱、叶卷为渴’,‘根泡为涝、秆紫为伤’;防旱莫猛灌,宜沟浇润根;防涝先疏沟,忌铲伤须根;防虫用草木熏,烟淡如雾则不伤花穗。” 他用指尖轻叩竹简上 “测、疏、熏” 三个朱字:“今年大暑两头翘 —— 早间旱、午后涝,得按古卷的‘旱涝双防法’来,既要润根防旱,更要疏沟防涝,别让秋果受了损。”

王二愣子把双杆测墒仪的探土针扎进玉米垄,拔出来一看 —— 土痕只到一寸,蓝痕处还泛着白:“公孙先生,这土太旱了!可昨儿午后下的雨,西头豆垄还积着水,涝得豆叶都发蔫了!” 说话间孟春提着陶壶走来,壶里装着薄荷与荷叶熬的解暑水 —— 按她祖母传的古法,大暑给农夫喝这水,能防中暑还解渴;刘婶已把疏沟铲袋摆成排,沟尺上标着 “玉米垄沟深三寸、豆垄沟深两寸”,“深了伤根,浅了排不净涝水”;小石头攥着迷你防虫熏烟筒,正学着往烟筒里添艾草,点着后细烟缓缓冒出,没熏着旁边的豆荚:“王大叔你看,俺熏的烟不呛苗!” 小黄狗围着测墒仪转,尾巴扫过探土针,惊得针上的干土掉落,被小石头飞快用小簸箕接住,引得大伙都笑。

一、防旱涝工具的巧改精调

摆弄工具时,列国农夫为 “护苗优先级” 争了起来。秦国的张大哥把双杆测墒仪往豆垄上一搭:“按咱秦地规矩,先测旱情浇水,旱比涝伤苗快!” 楚国的刘婶却掏出古卷抄本,指着 “防涝要诀”:“旱能救,涝难回!你看这豆根都泡紫了,再不疏沟,根就烂了!” 鲁国的王大叔干脆把防虫熏烟筒的烟口改成了 “百叶调节式”:“按古卷说的‘烟浓随苗定’,玉米穗高用浓烟,豆荚矮用淡烟,省得熏坏花穗。”

公孙矩没急着断对错,而是让人取来两株苗:一株旱得叶卷的玉米,一株涝得秆紫的豆子。“赵稷当年在关中大暑护田,遇‘旱涝同田’用的是‘分区施策法’。” 他示范着把双杆测墒仪的探土针斜扎进旱垄:“斜扎能测深层土湿,要是深层有湿,就浅浇润表;要是深层也旱,才沟浇润根。” 又教楚国农妇用疏沟铲的 “窄刃面” 挖涝沟:“贴着垄边下铲,别碰豆根,沟底要略斜,水才往低处排。”

秦国竹匠立刻给双杆测墒仪加了 “深层刻度”:从一寸到五寸,每寸都刻着对应作物的 “适湿标”,仪身还加了小水平泡,“测土时仪杆不歪,数据才准”。楚国农妇把疏沟铲的铲刃改成了弧形,铲柄刻上 “深浅线”:“玉米垄对三寸线,豆垄对两寸线,挖的时候不超线”。鲁国的王大叔在防虫熏烟筒旁加了 “草木灰滤层”,熏烟时混着细灰,“既增强防虫效果,又能当叶面肥,一举两得”。

二、协作护苗的应急巧策

护苗刚开头,天就变了脸 —— 东边日头晒得狠,西边却飘来乌云,眼看要下阵雨。“旱垄先浇、涝垄先疏!” 王二愣子喊着,列国农夫立刻分成 “防旱组”“防涝组”“防虫组”:秦国汉子全去旱垄浇沟水,用竹制溜槽把水引到垄沟,不淹苗心;楚国农妇负责疏涝垄,按沟尺定深挖沟,挖出的湿土堆在垄边晒;鲁国田夫守着熏烟筒,趁阵雨前的无风天,给玉米穗熏防虫烟,免得雨后蚜虫扎堆。

公孙矩跟着防涝组忙活,见张大哥疏沟时挖太深,碰断了豆根,赶紧递过块竹片:“按古卷说的,用竹片贴着根旁撬土,别用铲直接挖,根就不会断了。” 另一边,孟春发现旱垄的玉米叶卷得厉害,便和几个农妇扯来鲜柳枝,插在玉米垄间:“柳枝能遮阴降温,等水渗到根里,叶就舒展开了!” 小石头也没闲着,他守在熏烟筒旁,帮着调节烟口:“玉米穗这儿烟调浓点,豆荚这儿调淡点!”

刚浇完半亩旱垄,阵雨就落了下来。众人躲到田边的草棚,却发现有几垄玉米没来得及熏烟,穗上已爬了几只蚜虫。“雨后蚜虫会疯长!” 刘婶急得直跺脚。公孙矩翻出《大暑护苗要》,指着 “雨后防虫法”:“把艾草、苍术煮成浓汁,加少量皂角水,用软布蘸着擦穗,蚜虫一沾就掉,还不损伤花穗。”

大伙立刻行动:秦国汉子烧火煮药汁,楚国农妇撕布蘸汁,鲁国田夫擦玉米穗。药味混着雨水的潮气飘满田间,小石头举着小布团,专擦穗上的蚜虫:“俺得把蚜虫全擦掉!” 雨停时,蚜虫果然没了,玉米穗还是好好的,没掉一朵雄花。

三、护苗后的细化管理

阵雨过后,护苗的活儿更细了。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给防虫熏烟筒做 “每日两检”:早上检草木灰量,晚上检烟口通畅度,“灰少了加灰,口堵了清口,免得影响防虫效果”。秦国的张大哥则在旱垄旁插 “墒情牌”,每天记录土湿变化:“早上看土白不白,中午看叶卷不卷,晚上看根润不润,按古卷说的‘大暑三查’,别漏了一处。”

楚国农妇们的活儿最琐碎。她们把疏涝后的湿土敲碎,拌上少量草木灰,重新填回垄边:“这样土又松又肥,豆根能扎得更深”。刘婶还教大伙按古卷熬制 “壮果液”:豆饼粉煮水加少量蜂蜜,“浇在豆垄根旁,能让豆荚长得更饱满”。

公孙矩特别关注玉米雄穗的养护。他让小石头把受雨淋的雄穗轻轻抖掉积水:“古卷说‘穗湿易发霉,抖净保授粉’,这样授粉才好,玉米棒才结得多。” 又在田边搭了个 “护苗记” 木架,架上挂着竹片,“谁管的地块谁记录,旱涝虫情都写清,下次护苗有依据”。

阿柴在田垄周围撒了圈干艾草:“这是山里老法子,艾草能驱避害虫,还能让土壤透气。” 李掌柜则带来新做的 “大暑护苗” 竹牌,每块牌上刻着地块、护苗措施、效果,“插在垄头,一目了然”。

四、护苗宴上的秋果盼

忙完护苗,杂院摆起 “稳果宴”。桌上的菜全是大暑应季的:绿豆汤、荷叶饼、凉拌瓜丝,连主食都是玉米糁熬的粥。王二愣子端起碗:“今年大暑多亏了古卷的法子,旱涝都防住了,蚜虫也没闹,秋果肯定能长好!” 刘婶给大伙分荷叶饼:“明年咱把测墒仪再改改,让它既能测旱,又能测涝,更省事。”

公孙矩把《大暑护苗要》传给众人传阅,竹片上还夹着他新画的 “旱涝双防图”:有浇沟水的农夫,有疏涝沟的农妇,还有熏烟防虫的孩童,旁边注着 “大暑护苗,旱涝同防,虫病早除,方稳秋果”。“赵稷说‘大暑如过关,护苗要周全’,咱这护苗,护的是苗的长势,更是秋熟的希望。” 他给每人发了颗刚长硬的豆粒:“拿着这个,秋天收豆子时就想起今天的辛苦,更要好好守着田。”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改的迷你双杆测墒仪 —— 探土针是用铜丝做的,不会伤手,“等你再长高点,就能帮着测大田里的墒情了”。小黄狗叼来块荷叶饼,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庆祝护苗顺利。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 “稳果纹” 上,泛着温润的光。

五、岁月沉淀的秋熟盼

大暑后十日,护过的苗已长得更壮 —— 玉米雄穗授粉顺利,豆荚也鼓得更圆了。列国农夫每天都来护苗:秦国汉子查墒情牌,楚国农妇看豆荚长势,鲁国田夫清熏烟筒,连小石头都学会了看玉米授粉情况 ——“雄花散粉多,雌花吐丝长,就是授粉好!”

王二愣子把护苗时的记录刻在石碑上,立在老桑树下:“让后人知道,大暑护苗多重要,古卷的法子多管用。” 公孙矩擦拭着 “华夏” 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小暑壮秆到大暑护苗,农耕的智慧就像这秋果的颗粒,得靠细心护、用心守,才能结出饱满的果实。

风吹过田垄,传来 “沙沙” 的声响,像是豆荚生长的声音。有人说这是古卷在低语,有人说这是土地在笑。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测墒、疏沟、防虫的心意,在盼着一场沉甸甸的秋熟,也在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农耕智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