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226章 小暑壮秆防倒伏,古卷传智稳秋基

小暑的热风裹着潮气掠过田垄,夏播的玉米苗已长到膝盖高,秆子却还带着嫩劲 —— 指尖捏着秆中部,稍用力就会弯;豆苗也开始爬蔓,藤蔓往玉米秆上缠,却因秆软撑不住,歪在垄间。列国的农夫扛着管护工具往 “共壮田” 赶,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 “秆粗测量环”,环分 “玉米秆粗五分、豆蔓秆粗二分” 的绿痕,环侧绑着小竹尺,能测秆高看徒长;楚国的农妇拎着麻编 “防倒支架绳”,绳上系着可调节竹扣,能按苗高绑支架,不勒伤秆;鲁国的田夫提着木柄 “草木壮秆液壶”,壶里装着桑枝、槐叶熬的壮秆汁,壶嘴安着弯形喷头,能把汁喷在秆基部不沾叶。

老桑树下的 “华夏” 剑沾了层薄汗,剑鞘上的 “夏播护根纹” 旁,新长出的 “小暑壮秆纹” 像根挺直的玉米秆,纹路里还嵌着支架绳形状的暗纹。公孙矩展开赵氏家族传下的《小暑苗壮要》,泛黄的竹片上赵稷亲笔批注:“壮秆先辨‘秆硬节密’为实,‘秆软节疏’为虚;防倒莫硬绑,宜顺秆势搭架,绳扣留三分松,免阻秆长;壮秆液需喷基部,汁渗根旁,秆自坚。” 他用指尖轻敲竹简上 “测、绑、喷” 三个朱字:“今年小暑风多雨密,得按古卷的‘壮秆防倒法’来,既要让秆长硬,更要防风雨刮倒,保住秋熟的根基。”

王二愣子把秆粗测量环往玉米秆上一套,绿痕只卡了一半:“公孙先生,这秆太细!东头几垄还徒长了,秆高过腰,节却稀得很,风一吹准倒!” 说话间孟春提着陶瓮走来,瓮里装着浸过紫苏叶的壮秆水 —— 按她祖母传的古法,小暑浇这水,能让秆节变密还防蚜虫;刘婶已把防倒支架绳铺开,每根绳都对应玉米垄,竹扣调在秆高一半的位置:“这样绑支架,秆能往上长还不歪”;小石头攥着迷你草木壮秆液壶,正学着往豆蔓基部喷汁,喷头弯着对准根旁:“王大叔你看,俺没喷在蔓叶上!” 小黄狗围着玉米垄转,尾巴扫过徒长的玉米秆,惊得一株秆弯成了弓,被小石头飞快扶直,还绑了个小支架,引得大伙都笑。

一、壮秆防倒工具的巧改精调

摆弄工具时,列国农夫为 “防倒稳度” 争了起来。秦国的张大哥把秆粗测量环往玉米秆上一卡:“按咱秦地规矩,环贴秆中部测,快得很!” 楚国的刘婶却掏出古卷抄本,指着 “防倒要诀”:“快没用!绑支架时绳扣得朝上风方向,你这扣朝反了,风一刮秆会往绳上撞,反而伤秆!” 鲁国的王大叔干脆把草木壮秆液壶的喷头拆下来,换成了 “双孔基部喷头”:“按古卷说的‘汁灌根旁’,双孔喷得匀,汁渗进土里,秆基部先硬,比喷叶管用!”

公孙矩没急着断对错,而是让人取来两株玉米苗:一株节密秆硬的壮苗,一株节疏秆软的徒长苗。“赵稷当年在关中管小暑苗,壮秆用的是‘环测调势法’。” 他示范着把测量环卡在壮苗中部,绿痕正好卡满,又用竹尺测高:“秆高与节数得配 —— 玉米苗每尺该有三节,少于两节就是徒长,得掐尖控长。” 又让小石头用改良的液壶试喷 —— 双孔喷头对着徒长苗基部喷汁,汁顺着土缝渗下去,没沾到一片叶。

秦国竹匠立刻给秆粗测量环加了 “节数刻度”:一面刻秆粗,一面刻每尺应有的节数,环身还加了小指针,“测的时候能同时看节数,徒长苗一测就知”。楚国农妇把防倒支架绳的竹扣改成了 “弹性扣”,扣里缝了层软麻布:“这样绑秆不勒伤,秆长粗了扣还能松点”。鲁国的王大叔在壮秆液壶旁加了 “浓度标尺”,壶身刻着 “桑枝槐叶一比五” 的刻度:“免得熬汁时浓度错了,太浓烧根,太淡没效果”。

二、协作壮秆防倒的应急巧策

刚测完几垄,天边就滚来乌云 —— 风也变急了,吹得玉米秆东倒西歪。“得先给徒长苗掐尖,再绑支架!” 王二愣子喊着,列国农夫立刻分成 “控徒长组”“绑支架组”“喷壮秆液组”:秦国汉子全去掐玉米苗尖,按古卷说的 “掐去顶芽半寸”;楚国农妇负责绑支架,绳扣留松不勒秆;鲁国田夫守着液壶,给绑好支架的苗喷壮秆液,半点不耽误。

公孙矩跟着控徒长组忙活,见张大哥掐尖时总掐太多,赶紧递过块竹片:“按古卷说的,用竹片量着掐,只去顶芽,别伤旁枝,旁枝能长穗!” 另一边,孟春发现豆蔓缠错了支架,有的缠在玉米秆的徒长枝上,“这要是不松,徒长枝断了,豆蔓也会掉!” 她和几个农妇小心解开豆蔓,重新缠在结实的主秆上,还喷了点壮秆液。小石头也没闲着,他守在测量环旁,帮着测掐尖后的秆粗:“王大叔,这株掐尖后,节旁要长新枝啦!”

刚绑完半亩支架,雨点就砸了下来。众人躲进田边的草棚,却发现有几株玉米苗没来得及绑支架,已被风吹倒在泥里。“这要是扶晚了,秆会烂在泥里!” 刘婶急得直跺脚。公孙矩翻出《小暑苗壮要》,指着 “倒苗急救法”:“用竹片撬起苗根,别拽秆,扶直后在根部培土,再浇点壮秆水,秆能重新长直。”

大伙立刻冒雨行动:秦国汉子用竹片撬根,楚国农妇培土,鲁国田夫浇壮秆水。雨幕里,小石头扶着倒苗,生怕再被风吹歪,嘴里还念叨着:“古卷说‘培土三寸稳根’,俺得培够!” 雨停时,倒苗全扶直了,秆基部的土培得紧实,没一棵再歪。

三、壮秆防倒后的细化管理

雨停后,管护的活儿更细了。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给草木壮秆液壶做 “每日两查”:早上查浓度,晚上查喷头,“浓度错了没效果,喷头堵了喷不匀,都影响壮秆”。秦国的张大哥则在玉米垄间插 “节数记录牌”:每垄选三株苗,记清每尺节数,“按古卷说的,‘小暑三日一节’,少于这个数就得补喷壮秆液”。

楚国农妇们的活儿最琐碎。她们把绑好的支架绳按 “风势调整”:上风处的绳扣再松半分,下风处的绳扣稍紧点,“这样风大时秆有缓冲,不会被绳勒断”。刘婶还教大伙按古卷熬制 “防蛀壮秆液”:在桑枝槐叶汁里加少量苦楝汁,“既能壮秆,又能防秆里生虫,一举两得”。

公孙矩特别关注倒苗的恢复。他让小石头每天去测倒苗的秆粗:“古卷说‘倒苗扶后七日硬’,要是七日还软,就得再培土。” 又在草棚里摆上古卷抄本和记录册:“每天有人来记苗情,别漏了任何一株,倒苗更要多留心。”

阿柴在玉米垄周围撒了圈干艾草:“这是山里老法子,艾草能驱潮,免得秆基部发霉。” 李掌柜则带来新做的 “壮秆记” 木牌,每块牌上刻着地块、秆粗、节数,“插在垄头,谁管的田谁记,清楚得很”。

四、壮秆宴上的秋基盼

忙完一天,杂院摆起 “稳秆宴”。桌上的菜全是小暑壮秆作物做的:玉米糁粥、豆蔓炒鸡蛋、槐叶蒸糕,连汤都是桑枝熬的解暑水。王二愣子端起酒碗:“今年防倒多亏了古卷的法子,还有大伙冒雨扶苗,秆子准能长硬,秋天不怕风!” 刘婶给大伙分槐叶蒸糕:“明年咱把支架绳再改改,让竹扣能自动松劲,秆长粗了也不用换绳。”

公孙矩把《小暑苗壮要》传给众人传阅,竹片上还夹着他新画的 “壮秆图”:有掐尖控长的农夫,有绑支架的农妇,还有喷壮秆液的孩童,旁边注着 “小暑壮秆,防倒为要,测粗控徒,绑架喷汁,方稳秋基”。“赵稷说‘小暑壮秆如筑墙,墙坚则屋稳,秆硬则秋实’,咱这壮秆,壮的是苗的秆,更是秋熟的底气。” 他给每人发了段晒干的桑枝:“拿着这个,秋天收玉米时就想起今天的辛苦,更要好好守着苗。”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改的迷你秆粗测量环 —— 环是用软竹做的,不会夹伤小苗,“等你再长高,就能帮着测大苗的秆粗了”。小黄狗叼来块玉米糁饼,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庆祝壮秆顺利。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 “稳秆纹” 上,泛着沉稳的黄光。

五、岁月沉淀的秋实基

小暑后十日,玉米苗的秆果然硬了 —— 用测量环一卡,绿痕正好卡满,秆高每尺也有三节;豆蔓缠在支架上,顺着秆往上长,再也不歪。列国农夫每天都来管护:秦国汉子查节数,楚国农妇调支架绳,鲁国田夫补喷壮秆液,连小石头都学会了看秆的壮弱:“秆硬节密就是好,秆软节疏得补喷!”

王二愣子把壮秆时的记录刻在石碑上,立在老桑树下:“让后人知道,小暑壮秆多重要,古卷的法子多管用。” 公孙矩擦拭着 “华夏” 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夏至定苗到小暑壮秆,农耕的智慧就像这玉米秆,得一节节长硬,才能撑起沉甸甸的秋实。

风吹过玉米垄,传来 “哗哗” 的声响,像是秆叶生长的声音。有人说这是古卷在低语,有人说这是土地在回应。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测秆、绑架、喷汁的心意,在筑牢秋熟的根基,也在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农耕智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