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218章 春分稳苗控徒长,古卷传智固根盘

春分的暖阳已带了些烈意,分蘖后的麦苗正往高里蹿 —— 有的苗秆已近一尺,却透着虚软的嫩劲,风一吹就往旁歪。列国的农夫踩着田垄间的硬土往 “共稳田” 赶,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 “徒长测定仪”,仪身刻着 “秆高八寸为稳、一尺为徒” 的褐痕,仪尾绑着测根深的麻绳(能探到地下六寸,根须密则稳,疏则虚);楚国的农妇挎着麻编 “控旺肥囊”,囊里装着腐熟的豆饼混草木灰,囊底缝着可调节的细棉漏管,肥粉能顺着管慢慢渗进根旁;鲁国的田夫推着木柄 “根盘松土器”,器上的弧形齿贴着垄面下探,只松表层土不伤根,还能把土培在苗秆基部;小石头也攥着迷你竹制 “稳苗标记签”,签上刻着 “稳、虚、徒” 三个小符号,专给每垄苗做长势标记。

老桑树下的 “华夏” 剑晒得暖融融的,剑鞘上的 “防害纹” 旁,新长出的 “稳苗纹” 像株根系扎实的麦苗,把旧纹路衬得沉实实的。公孙矩从怀里掏出卷深褐色竹简,是赵氏家族古籍中赵砚批注的《春分稳苗录》,上面用墨写着 “春分苗旺,宜测徒长、控肥稳根、培土固秆,根盘实则秆稳,肥匀则苗壮”,他用指腹擦去竹简上的麦芒笑:“赵砚当年在蜀汉管春分苗,就靠‘仪测徒长、囊控肥’,咱今年加了根盘松土器,比他那时更懂固根的紧要,稳苗更扎实。”

王二愣子蹲在麦垄旁,把徒长测定仪往苗秆旁一靠,褐痕正好超了一尺,再拽着麻绳探根 —— 根须稀松地挂着土:“公孙先生,这垄苗徒长了!秆子虚得很,根还没扎深!” 说话间,孟春拎着陶壶走来,壶里装着泡过柳树叶的控旺水 —— 按她祖母孟姬传的法子,春分浇柳树叶水,能抑制徒长还促根须;刘婶已把控旺肥囊摆成排,囊上的棉漏管都调在 “慢渗” 档,像等着给苗秆 “喂稳根餐”;小石头蹲在田埂边,正给徒长苗插 “徒” 字签,还念叨着:“你长得太快啦,得稳一稳!” 小黄狗围着根盘松土器转,尾巴扫过器齿,惊得表层土簌簌落,引得大伙都笑。

一、稳苗工具的巧调试

整理稳苗工具的场面比春分的日头还热乎,列国的器具往田埂上一摆,徒长测定仪、控旺肥囊、根盘松土器、稳苗标记签排成排,修仪痕的 “沙沙” 声、缝肥囊漏管的 “嗡嗡” 声、磨松土器齿的 “霍霍”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给虚长的苗 “扎稳根” 的好帮手。

“这徒长测定仪得按作物调刻度,” 秦国的老竹匠正给仪身补褐痕,手指捏着麦秆比对,“麦秆稳长需八寸,褐痕刻深些;稻秆稳长需六寸,褐痕刻浅些;豆秆矮,仪身做短些(五寸长),免得没用还占地方。” 王二愣子学着测了棵稻苗,褐痕正好齐着六寸:“这仪校得准,一测就知苗虚不虚!”

楚国的刘婶正给控旺肥囊补棉漏管,把松了的管重新缝牢:“管得细如麦秆,太粗肥渗得快会烧根,太细堵得慌,像给苗根‘递细勺’,慢慢喂才稳当。” 她往囊里装了半袋肥,挂在苗秆旁,肥粉 “细细” 渗进土,没沾着一片叶:“这囊控肥准,苗吃多少算多少!”

鲁国的王大叔正给根盘松土器磨弧形齿,把齿尖磨得略钝:“齿得贴土走,太尖会扎深伤根,太钝松不动土,像给根须‘挠痒痒’,只松表层土,还能把土往秆旁培。” 他推着器试了垄,表层土松得软乎乎的,苗秆基部都围了圈土:“这器培土好,苗秆站得更稳!”

公孙矩帮着校柳树叶水浓度,捏了点柳叶渣闻:“柳叶和水得按一比十二泡,太浓会抑长得过慢,太淡没效果。” 小石头学着闻了闻,挠着头说:“有点清苦味!” 刘婶赶紧递过块麦芽糖:“含着甜,就不觉得苦了!”

“昨儿个做肥囊时还吵了两句,” 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里面装着热乎的苜蓿饼,“秦国的小伙想把仪做长点,说测得高;楚国的媳妇想做短点,讲拎着轻。最后各让一步,按作物分长短,麦垄用长仪,稻垄用短仪,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里面是新做的稳苗护具:“手套缝了厚棉,草帽编了宽檐,太阳大不晒头,握工具不磨手。” 她给每人递了套,王二愣子接过草帽就戴上,攥着测定仪笑:“这檐宽,能挡着苗,不碰着叶!”

二、协作稳苗的热乎劲

稳苗管护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 “测徒长”,王二愣子用测定仪量秆高探根深,张大哥把徒长苗垄插 “徒” 字签,虚苗垄插 “虚” 字签;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 “控旺施肥”,刘婶把控旺肥囊挂在苗秆基部,孟春跟着浇柳树叶水,徒长苗多浇点,稳苗少浇点;鲁国的田夫在最后 “松土培土”,王大叔推根盘松土器松表层土,阿柴跟着把散土往苗秆旁拢,每垄都培出小土埂。

“今儿这稳苗,比控病虫害还紧要!” 王二愣子测苗的手没停,嗓门盖过风声,“秦国的仪测得准,楚国的肥控得稳,鲁国的器培得实,三样齐活,苗秆准能长得又稳又硬!”

公孙矩握着赵氏古籍竹简,沿着田垄慢慢走 —— 见张大哥插签插错了垄,就帮着换过来;见孟春浇水浇到了苗心,就提醒往根旁浇;见王大叔松土时碰歪了苗,就帮着扶直。他还在竹简空白处补记:“今岁春分,测徒长用竹仪,控肥用棉囊慢渗,培土用弧形齿器,苗无徒、根无伤、秆无歪”,笔尖沾着点土末,倒像把稳苗的实感写进了字里。

小石头跟在孟春身后学浇控旺水,他握着小陶勺,对着 “徒” 字签的苗根轻轻浇,还数着:“一勺、两勺,不多不少!” 孟春笑着帮他把勺柄调了调:“这样握得稳,不会洒到叶上!” 小黄狗也跟着忙活,把阿柴拢好的土再踩实点,虽添了点小麻烦,却惹得大伙直乐。

才干了不到两个时辰,徒长苗测了半亩,控旺肥挂了三十多囊,松土培土的垄整整齐齐。路过的邻村老农都停下看新鲜:“你们这稳苗的法子真妙!还测根深还控旺,比单家单户瞎浇水强多啦,苗准稳!”

“你看这搭配多妙,”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田埂上择苜蓿,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软乎乎的,“测苗的是秦国的老汉子,控肥的是楚国的大姑娘,培土的是鲁国的半大孩,连小石头和狗都帮忙,像一家子护自家的苗,热热闹闹的。”

管护到 “共稳田” 的老麦垄时,田里更热闹了。秦国的农夫数着 “稳” 字签的垄数,楚国的农妇记着挂肥囊的个数,鲁国的田夫算着松土的亩数。指尖碰过的苗秆和土壤,都透着股子扎实的劲,连飞过的麻雀都落下来,在苗间啄着草籽,不敢碰稳当的苗秆,引得大伙都笑。

“这混着稳苗管护,管的不光是苗,更是咱心里的踏实,” 李掌柜蹲在田埂上吃苜蓿饼,粗瓷碗沿沾着饼渣,“从防害到稳苗,大伙一起忙,像去年咱做的松土器,秦国的竹匠做架、楚国的篾匠编柄、鲁国的铁匠修齿,工具好,稳苗才尽心。”

歇晌时,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插的标记签,“稳”“虚”“徒” 分得清清楚楚,还在 “稳” 字签旁画了小太阳。“师父你看,” 他指着稳苗垄说,“这苗风再吹也不会歪了吧?” 公孙矩笑着翻开竹简,指着赵砚的批注:“你看,赵砚当年稳过的苗,后来刮大风都没倒,你做得这么细,肯定也能!”

三、徒长苗倒伏与肥囊堵塞的互助忙

管护到一半,天上突然刮起小风,张大哥突然喊:“西头的徒长苗倒了一片!” 众人跑过去看,好几垄没来得及培土的苗秆歪在地上,有的秆子已被压弯,“再不管苗秆会断,之前的管护就白做了!”

公孙矩赶紧走过去,翻着竹简找对策 —— 赵砚在《春分稳苗录》里写过 “徒长倒伏,宜扶直培土、减控旺肥、加支撑,忌硬拽伤根”,他立刻分了工:“秦国的汉子轻轻扶直倒苗,别碰断根须;楚国的农妇给倒苗换‘淡肥囊’,减少控旺力度;鲁国的田夫用细竹枝给倒苗做临时支撑,再培土固秆,三样都得快!”

众人一听,赶紧分头行动。王二愣子蹲在地上,手指顺着根须往上托,倒苗慢慢直了;刘婶把徒长苗的肥囊换成淡肥的,棉漏管调在 “极慢渗” 档;王大叔砍来细竹枝,插在苗秆旁,用软麻绳轻轻绑住,再推着松土器培土,苗秆立刻站得稳当。

刚扶完倒苗,孟春又发现几处肥囊堵了 —— 棉漏管里的肥粉结成块,渗不出来,“这要是不疏通,苗根吸不到肥,稳苗会没力气!”“俺家有旧的细铜针,能捅开堵管!” 西头的张婶捏着铜针跑过来,针细得能伸进棉管;“俺去烧点姜茶,大伙扶苗累了,喝口暖身子!” 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姜茶的香味很快混着柳叶的清香飘满田间。

过了小半个时辰,倒苗都扶直稳当,肥囊也疏通好了。王二愣子捏着稳当的苗秆,比之前硬了点,笑着露出了牙:“还是大伙一起想办法快,这要是单家单户,准保一半苗秆断或吸不到肥,明年收成得少两成!”

刘婶突然发现几处临时支撑的麻绳绑太紧,勒得苗秆发皱,赶紧重新松绑:“得留劲让苗长,别勒坏了!” 张大哥也跟着过来:“俺帮你扶着竹枝,你调绳,别碰着苗!”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帮着递铜针,张婶教他 “捅的时候轻点,别戳破棉管”,王大叔帮着扶竹枝,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俺递的铜针能捅开所有堵管不?” 小石头抬头问,脸上沾了点肥粉,像只小花猫,引得大伙都笑。

四、稳苗细化管理的巧法子

扶完倒苗、疏通过肥囊,列国的人又忙着 “稳苗细化管理”—— 苗扶了,得查存活率;肥换了,得查渗情;支撑加了,得记拆除时间,免得来年忘。

鲁国的王大叔查倒苗存活率,把扶直的苗数了数:“二十棵活了十八棵,存活率够高!” 他还在活苗旁插了新的 “稳长签”:“这些苗得重点看,五天后再查一次秆硬不硬,像给苗‘做复查’,别漏了管护。”

楚国的刘婶查肥囊渗情,捏了捏肥囊:“淡肥囊渗得匀,没再堵,苗根能慢慢吸!” 孟春跟着帮忙,把渗得太快的肥囊再调慢些:“得让肥跟苗长同步,别多也别少!”

秦国的张大哥帮着记支撑拆除时间,把 “七天后拆(苗秆硬实再拆)” 刻在竹片上:“拆早了苗还虚,拆晚了会勒秆,像给苗‘定闹钟’,到点就拆不耽误。” 他记的时候会标上垄号,免得分不清。

公孙矩帮着记细化管理情况,把扶苗的棵数、换肥囊的个数、加支撑的垄数都写在竹简上,还画了稳苗后续计划 ——“三日查存活、五日查秆硬、七日拆支撑”,笔尖划过竹简的声响,像把管护的心思刻进了传承里。他还把赵砚的竹简和今年的记录并排放,虽隔了千百年,却都是 “管得细、稳得实” 的农耕真意。

阿柴在旁边给松土器上油,把弧形齿和器柄都擦得亮闪闪:“器上了油,下次用着顺,不然生锈了松不动土,像给器‘擦润肤膏’。”

“俺家的细铜针丢了,能借你家的匀点不?” 南头的赵婶过来问。张婶赶紧递过铜针:“拿去用,捅的时候别太用力,免得戳破囊!”

“俺家的姜茶没了,能借你家的匀点不?” 北头的孙叔端着空碗过来。李叔赶紧往他碗里倒:“拿去用,趁热喝,暖身子!”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看着扶直的苗、疏通的肥囊、加好的支撑,又看了眼公孙矩手里的竹简,笑着说:“赵氏家族传的不只是书,是‘稳苗精管’的理啊!‘扶苗、调肥、加撑’,这三步做全了,苗哪能不稳?古书上的理,到现在还管用!”

五、稳苗小聚的热闹情

管护完,杂院要办 “稳苗宴”,列国的人都动起来。王二愣子杀了只养肥的鸡,刘婶炒了院里的苜蓿,王大叔煮了新收的豆子,绣娘蒸了苜蓿饼,李掌柜还带来了腌菜,摆了满满一桌子。

“咱这宴得叫‘实秆宴’,” 王二愣子举着碗,声音洪亮,“苗测了,肥调了,支撑加了,苗秆准能长得实,这宴得吃个踏实!”

公孙矩也举着碗,手里还攥着那卷《春分稳苗录》:“今年稳苗按老法子来,又加了咱的巧心思,再过七天拆了支撑,苗秆准能硬实,夏天抗风没问题,秋天保准满仓!”

李掌柜把苜蓿饼分给大伙,饼里裹着芝麻,甜得很:“尝尝这饼,是用去年的冬播麦磨的面,香得很!等苗秆长实,咱还一起防倒伏、促抽穗,人多力量大!”

小石头也举着个小碗,碗里装着姜茶:“明年俺要帮着扶苗、调肥、加支撑,还要学公孙先生记竹简,把今年的稳苗法子写下来,传给俺娃!”

“好!” 大伙都应着,笑声、说话声、碗碟碰撞声缠在一起,飘出杂院老远,连老桑树上的布谷鸟都落下来,叽叽喳喳的,像是也在贺稳苗顺。

六、岁月里的盼实情

春分后的第十天,稳苗管护全妥了,扶直的苗站得稳,调好的肥渗得匀,加支撑的垄整整齐齐,满田都是等着长实的苗秆。列国的人扛着工具往家走,阳光照在苗叶上,闪着扎实的光。

“再过七天咱就来拆支撑,查苗秆硬实度,” 王二愣子走在最前头,嗓门洪亮,“让苗秆长得更实,夏天抗风,秋天收粮!”

公孙矩摸着靠在老桑树上的 “华夏” 剑,剑鞘上的稳苗纹旁,新的 “盼实纹” 已悄悄冒头,像根硬实的麦秆。他把记满管护的竹简小心收进怀里,看着小石头蹦蹦跳跳的样子,笑着说:“明年小石头准能帮更多忙,扶苗、调肥、加支撑样样行,还能把今年的稳苗法子写进竹简,像赵砚那样,给后人留个念想。”

后来,这稳苗田成了全县的榜样,每年春分后,邻村的人都会来学测徒长、控旺施肥、松土培土。老桑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稳苗纹、盼实纹、防害纹,像把稳苗管护的扎实和秆实的期盼都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农耕之实,在‘稳苗’在‘精管’。测徒以准,控肥以匀,培土以实,方得秆硬。此乃赵氏家族古籍传下的真意,亦是百姓岁岁丰的根基。”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桑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苗秆的实,摸着总带着点硬;只有公孙矩知道,那硬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稳苗精管的心意在沉淀,是千家万户盼秆实的念想在扎根,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