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77章 一夏晒粮归的妥,藏得粒粒的香

芒种的日头刚把晒场晒得发烫,列国的农夫已扛着晒粮家伙往场院赶。秦国的汉子握着木齿扬场叉,叉齿间距比麦粒宽半指,扬起来不勾粒;楚国的农妇挎着竹编分层晒粮席,席面编着“麦、稻、豆”的暗纹,分着晒不混味;鲁国的田夫挑着陶罐储粮罐,罐口缠着浸了蜡的布,封得严不透潮。脚步踩在晒场的青石板上“噔噔”响,像给金灿灿的粮堆唱着“安家曲”,引得埂边的牵牛花还开着紫瓣,藤蔓顺着晒场边爬,像是来给粮食“道喜”。 “公孙先生,您看这麦粒里混了好多碎壳!”王二愣子蹲在粮堆旁,抓了把麦粒,指缝漏下的碎壳飘了一地,“昨儿个割完的麦没扬场,直接堆在晒场,风一吹碎壳裹着麦粒,再不清选,存进仓里容易潮霉,您给瞅瞅咋扬才干净。” 公孙矩刚把“华夏”剑靠在晒场边的老槐树上,剑鞘上的“归仓纹”旁,新长出的“晒储纹”像罐封好的粮食,把旧纹路衬得实鼓鼓的。“这扬场清选跟给粮食‘吹掉碎衣’似的,得扬得高、分得多、滤得净,”他举起扬场叉往粮堆里一叉,迎着风扬起来,碎壳被吹走,麦粒“哗哗”落在晒粮席上,“阿柴从秦地老农那学的法子,秦国的叉扬壳、楚国的席晒粮、鲁国的罐储粮,三样配着来,粮食才能干干爽爽进仓,存得久还不丢味。”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竹编的晒粮篮跑过来,篮底的编纹刻着扬场叉和储粮罐的图案,倒跟剑上的晒储纹一个样。“这是跟鲁国家爷学编的‘分具篮’,”王二愣子媳妇拎着布包跟在后头,包里装着测粮干度的麻片,“一格放扬场叉、一格盛晒粮席、一格挡罐口蜡布,干活时不混茬,麻片还能测干度——粮干了麻片脆,潮了麻片软,一摸就知。” 小石头把晒粮篮往剑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坠下颗干麦粒,正好落在篮里的麻片上“嗒”地弹了弹,滚到干粮堆里。跟着看热闹的小黄狗凑过来,鼻子凑着储粮罐嗅了嗅,被罐口的蜡味呛得打了个喷嚏,引得大伙都笑。 ## 一、晒粮工具的巧调试 整理晒粮工具的场面比芒种的集市还热闹,列国的器具往晒场边一摆,秦国的扬场叉、楚国的晒粮席、鲁国的储粮罐排成排,磨叉齿的“霍霍”声、编席边的“沙沙”声、熔蜡封罐的“滋滋”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给粮食“做清洁”的好帮手。 “这扬场叉得按粮种调齿距,”秦国的老木匠正给叉齿修间距,手里拿着木尺比量,“麦粒大,齿距留两指,扬的时候不勾粒;稻粒小,齿距留一指半,别让稻粒漏下去;豆粒圆,齿距留一指,像给不同粮食‘开专属通道’,壳能走、粮能留。” 王二愣子学着磨叉齿,磨得太尖差点勾破晒粮席。“你这是给叉齿‘装尖牙’呢!”秦国的张大哥笑着递过细砂纸,“磨到叉齿顶端圆乎乎的,能叉起粮还不勾席,才好用。” 公孙矩帮着改晒粮席,把楚国的竹席边缝上燕国的棉线,又在席面按粮种画了浅纹:“这样铺席时不跑偏,还能按纹路分粮晒,麦子晒‘麦’纹区、稻子晒‘稻’纹区,像给粮食‘分晒太阳位’,不混种还晒得匀。” 楚国的刘婶正给储粮罐熔蜡,把蜡和松脂按“三比一”混:“这蜡得熬到透亮,刷在罐口才密封,像给罐口‘盖软盖子’,潮气进不去、虫也钻不进,粮能存到冬天。” 阿柴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喊:“师父,您看这晒粮席的影子,跟剑上的晒储纹对上了!” 众人扭头一看,可不是嘛!扬场叉的影子叉着弧线,晒粮席的影子铺着方格,储粮罐的影子圆鼓鼓的,三股影子在地上织成张网,把列国的巧思都兜在里头。 “昨儿个试熔蜡时还吵了两句,”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篮里的小米粥还冒热气,“秦国的小伙想多熬蜡,说密封严;楚国的媳妇说少熬点,讲开罐方便。最后各让一步,罐口刷两层蜡,既密封又好揭,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手套沾着木糠,鲁国的草围裙打着补丁,楚国的麻护腕缝着吸汗布。“这是给大伙备的,”她往每个手套里塞了块芝麻糖,“手套防叉齿硌手,围裙挡粮粒溅身,嘴里含点甜的,干活不燥得慌。” 小石头突然指着槐树上的麻雀,众人抬头,见几只鸟正盯着粮堆,阳光穿过枝叶,在地上投出个歪歪扭扭的“晒”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正中间。 ## 二、协作晒粮的热乎劲 晒粮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扬场”,扬场叉“唰唰”地迎着风扬粮,碎壳被吹到晒场边,麦粒落在晒粮席上,堆得像小金山;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翻粮”,木耙“轻轻”地翻着晒席上的粮,每半个时辰翻一次,让粮晒得匀;鲁国的田夫提着储粮罐殿后,把晒透的粮“哗哗”倒进罐里,封上蜡布,摆得整整齐齐。 “今儿这晒粮,比给娃晒被子还细!”王二愣子媳妇举着木耙吆喝,耙上的麦粒闪着光,“秦国的叉扬得净,楚国的耙翻得匀,鲁国的罐封得严,三样齐活,粮食想不存久都难!” 公孙矩站在晒场边,看着晒席上的粮堆一点点变干,旁边的小石头正踮着脚学用小扬场叉,总把麦粒扬到席外。“扬的时候要迎着风,”公孙矩握着他的手往风里送,“风往哪边吹,叉就往哪边扬,像给粮食‘借风跑’,壳被吹走、粮落回席,不浪费。” 小石头学着扬了几叉,虽然慢,却没扬走多少麦粒,乐得举着叉喊:“俺也会扬场啦!明年俺能自己扬一筐粮!” 才干了不到两个时辰,东头的麦席已晒透半席,西头的稻席刚翻完第三遍,北坡的豆席旁已摆了五六个封好的储粮罐,三伙人配合得像台转得顺溜的机器。路过的老粮商停下马车瞅新鲜:“你们这晒粮的法子真妙!又扬场又分晒,比单家单户瞎晒强多啦,粮干得快还干净!” “你看这搭配多妙,”隔壁的老太太坐在晒场边捡碎粒,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扬场的是秦国的老汉子,翻粮的是楚国的大姑娘,装罐的是鲁国的半大孩,忙着忙着就忘了谁是哪国的,倒像一家子护自家的粮。” 晒到列国合耕的“共晒场”时,晒场更热闹了。秦国的农夫数着扬完的粮堆,楚国的农妇记着翻粮的次数,鲁国的田夫算着装罐的数量。指尖碰过的粮食,都透着股子干爽,连飞过的布谷鸟都落下来,在晒场边啄着碎壳,好像也在分享丰收的喜。 “这混着晒粮,晒的不光是粮食,更是咱心里的踏实,”李掌柜蹲在晒场边喝小米粥,粗瓷碗沿沾着麦粒,“就像去年咱修的晒场,秦国的石匠铺地、楚国的竹匠编席、鲁国的瓦匠搭棚,场平了,席好,粮才能晒得干。” 歇晌时,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扬的那堆“小粮堆”,虽然碎壳多了点,却没丢多少麦粒。刚走到剑旁边,扬场时飘起的麦粒突然顺着风落在剑鞘上,竟和晒储纹叠在了一起,像给剑鞘盖了层金粒纱。 “这剑和小石头,怕是一伙的吧?”有人在晒场边大着嗓门笑,引得大伙都跟着乐,小黄狗也“汪汪”叫了两声,像是在附和。 ## 三、防鸟抢粮的互助忙 晒粮到一半,楚国的刘婶突然喊:“麻雀来抢粮啦!”众人抬头一看,一群麻雀落在晒粮席边,啄着晒透的麦粒,有的甚至飞到席中间,眼看麦粒要被啄走。“快驱鸟!别让鸟把粮啄了,晒半天白忙活!”王二愣子丢下扬场叉就往晒席跑。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晒场边,剑鞘上的晒储纹被风吹得沾了点麦粒,顺着纹路往下落。“别慌,按老法子来!”他指着杂院的稻草人、彩布条和铜锣,“秦国的汉子扎稻草人,穿件旧衣裳,像真人守场;楚国的农妇挂彩布条,风一吹晃,鸟不敢落;鲁国的田夫敲铜锣,响声能吓走鸟群,三样都得快!” 众人一听,赶紧分头行动。秦国的汉子扛着稻草往晒场边跑,扎起稻草人,给它穿件秦国的旧布衫、戴顶楚国的旧草帽,手里还举着小扬场叉,立在晒席旁像个守粮的汉子;楚国的农妇拎着彩布条,往晒场边的竹竿上挂,红的、绿的布条在风里晃,像串小灯笼;鲁国的田夫敲着铜锣,“哐哐”的响声传得老远,麻雀吓得乱飞。 “俺家还有旧的铜铃,能系在彩布条上,响得更欢!”西头的张婶扛着铜铃跑过来,铃儿串在布条上,风一吹“叮铃哐哐”响;“俺去烧点姜茶,大伙驱鸟跑累了喝口暖身子!”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姜茶的香味很快飘满了晒场。 过了小半个时辰,麻雀终于被赶远了,晒席上的麦粒没少多少。王二愣子摸着晒透的麦粒,干干爽爽的,笑着露出了牙:“还是大伙一起想办法管用,这要是单家单户,准保一半麦粒被鸟啄,今年就少收不少!” 秦国的张大哥突然发现南头的稻席,有几处被风吹得卷边,稻粒漏在地上,赶紧拎着竹筐过来:“得把席铺平,把漏的稻粒捡起来,不然浪费!”楚国的刘婶也跟着过来:“俺帮你铺席,你捡稻粒,快得很!”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帮着递铜铃,刘婶教他“系在布条中间,晃得更响”,张大哥帮着扶竹竿,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俺递的铜铃能吓走鸟不?”小石头抬头问,脸上沾了点麦粒,像只小花猫,引得大伙都笑。 ## 四、归仓分粮的暖光景 晒透的粮都装罐后,晒场又热闹起来——要按各家出工和人口分粮。鲁国的田夫把储粮罐搬到晒场中央,楚国的农妇用木斗量粮,秦国的汉子记账,每一家分多少麦、多少稻、多少豆,都算得清清楚楚。 “分粮得按‘两算’,”王二愣子站在晒场中央,手里拿着出工账,“一算各家出的工,出工多的多拿;二算各家人口,人口多的多补,谁家都不亏!” 李掌柜提着个校准好的木斗走过来,斗上刻着“公平”二字:“这斗是去年大伙一起校准的,一斗正好十斤,分粮时咱三人一组,一人倒粮、一人看斗、一人记数,免得差了数。” 分粮的时候,秦国的张大哥先领:“俺家出了三十天工,四口人,该拿三百斤麦、两百斤稻!”楚国的刘婶接着算:“俺家出了二十六天工,五口人,该拿两百八十斤麦、两百二十斤稻!”鲁国的王大叔笑着说:“俺家出了三十五天工,三口人,该拿三百二十斤麦、一百八十斤豆!” 公孙矩帮着核对账目,每一笔都念给大伙听:“张大哥麦三百斤、稻两百斤;刘婶麦两百八十斤、稻两百二十斤;王大叔麦三百二十斤、豆一百八十斤……都对不?” “对!”大伙齐声应着,声音亮得能传老远。 小石头也跟着忙,帮着递木斗、扶储粮罐,还学着数罐数:“王大叔的粮够装五罐啦!”引得大伙都笑。 分到最后,还剩六十斤杂粮,王二愣子提议:“这粮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分了吧,让他们也尝尝今年的新粮!” “好!”大伙都赞成,楚国的刘婶还多装了点新磨的麦粉,秦国的张大哥加了袋新收的豆子,一起送到老人家里。老人捧着储粮罐,眼睛都红了:“谢谢大伙,今年冬天不愁吃了!” ## 五、丰收宴里话来年 分完粮,杂院要办“丰收宴”,列国的人都动起来。秦国的汉子杀了只养肥的鸡,楚国的农妇摘了院里的新鲜蔬菜,鲁国的田夫煮了新收的豆子,还有新磨的麦饼、新蒸的米饭、新酿的米酒,摆了满满一桌子。 “咱这宴得叫‘团圆丰收宴’,”王二愣子举着酒碗,声音洪亮,“今年大伙一起种、一起护、一起收、一起晒,才有这满仓粮,这宴得吃出家的味!” 公孙矩也举着碗,看着满桌的菜——秦国的辣子鸡、楚国的炒青菜、鲁国的煮豆子、燕国的酱萝卜,笑着说:“今年的好法子得记着:秦国的扬场叉清壳快,楚国的晒粮席分晒匀,鲁国的储粮罐存粮久,明年咱接着用,再试种点新作物,收成准更好!”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捧着今年的收成账本,指着上面的数字:“今年比去年多收了三成粮!这就是‘人心齐,泰山移’,不管是哪国的人,心凑在一块儿,就能种出好粮、存好粮!” 小石头也举着个小碗,学着大人的样子说:“明年俺要自己扬一整场粮,自己装储粮罐,还要帮着给老人分粮!” “好!”大伙都应着,笑声、说话声、碗碟碰撞声缠在一起,飘出杂院老远,连老槐树上的喜鹊都落下来,叽叽喳喳的,像是也在贺丰收。 ## 六、岁月里的农耕情 夏至那天,所有粮食都已装罐归仓,秦国的麦罐、楚国的稻罐、鲁国的豆罐,在粮仓里摆得整整齐齐,罐口的蜡布闪着光,满仓都是新粮的香。列国的人扛着晒粮工具往杂院走,要把工具收拾好,准备明年再用。秦国的扬场叉、楚国的晒粮席、鲁国的储粮罐,排着队像支整齐的队伍。 “明年咱还按今年的法子,混着种、混着护、混着晒,”王二愣子拍着储粮罐,笑得合不拢嘴,“让粮仓年年都满,日子年年都甜!” 公孙矩摸着靠在老槐树上的“华夏”剑,剑鞘上的晒储纹旁,新的“盼耕纹”已悄悄冒头,像颗刚发芽的种子。他看着小石头蹦蹦跳跳的样子,笑着说:“明年小石头就能自己扬场装罐了,准能帮上大忙!” 后来,这晒场成了全县的“储粮榜样点”,每年芒种后,列国的人都会聚在这里,一起扬场、一起晒粮、一起分粮。老槐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晒储纹、盼耕纹、归仓纹,像把岁岁晒粮归仓的图景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所谓晒储,不过是把各家的细心藏在一粒粮里,你扬一叉、我翻一耙、他封一罐,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岁岁丰。” 而那柄“华夏”剑,依旧靠在老槐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新粮的香,摸着总带着点暖;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暖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晒过的粮食在飘香,是千家万户的农耕盼头在升温,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