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10章 一副融合联的红,

青史照山河 第110章 一副融合联的红,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除夕的晨光刚染红杂院的檐角,列国的书生就围着大案铺纸研墨。秦国的举子握着狼毫,楚国的墨客摊开朱砂,鲁国的秀才裁着红纸,笔尖划过纸面的 “沙沙” 声,像春燕在衔泥,引得檐下的红灯笼都晃出了暖意。

“公孙先生,您看这红纸裁得中不中?” 王二愣子抱着卷大红纸进来,纸边还留着草木染的红晕,“昨儿个李掌柜从纸坊拉来些新纸,列国的料子都有,秦国的麻纸、赵国的宣纸、楚国的帛纸,写春联才鲜亮。”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案旁的梅树桩上,剑鞘上的 “新” 字纹旁,新长出的 “联纹” 像串鞭炮,把之前的纹路都串得喜气洋洋。“这写联俗得凑够十八样笔墨才像样,” 他帮着镇纸,“阿柴刚从库房取了些新做的砚台,都是列国手艺合着造的,秦国的石砚、楚国的陶砚、鲁国的玉砚,研墨正合适。”

说话间,小石头举着支毛笔跑过来,笔杆上的刻纹竟和剑上的联纹一个样。“娃非要跟着秦举子和楚墨客学写字,” 王二愣子媳妇拿着块砚台跟在后头,“说要写副能盖下列国福气的春联,让大伙的日子都像这红纸一样,越贴越红火。”

小石头把毛笔往剑旁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掉下来滴朱砂,落在笔锋上 “嗒” 地晕开,正好把分叉的笔尖润得聚拢了,写起字来更流畅,一撇一捺都带劲。

一、写联场的巧思

备写联家什的时候最热闹,列国的材料往院里一摆,秦国的松烟墨、赵国的朱砂、楚国的金粉堆得像小山,研墨的 “呼噜” 声、裁纸的 “咔嚓” 声、说笑的哄闹声缠在一起,转眼间,个红通通的写联场就成了,像幅铺开的喜宴图。

“这写联场得掺着列国的物件才像样,” 老秀才用镇纸压着红纸,“秦国的狼毫笔力劲,楚国的羊毫笔锋柔,鲁国的兼毫笔锋韧,凑在一块儿写联才得劲,就像咱这场上的人,各有各的笔意才周全。”

公孙矩帮着调金粉,把燕国的金箔和韩国的胶水调在一起,金粉在阳光下闪的光,竟和剑上的联纹分毫不差。“您看这金粉,” 他指着调好的颜料,“秦国的墨底黑,就得配浓点的金;楚国的纸色浅,得配淡点的金,凑在一起才亮眼。”

阿柴在旁边烧炭火,突然指着写联场的影子:“师父,这笔墨的影子跟剑上的联纹对上了!”

众人凑过去看,果然见不同家什的影子在地上连成联,秦国的笔影里裹着赵国的墨影,楚国的纸影缠着齐国的砚影,像把列国的喜气都写在了地上。

“昨儿个试写《迎春联》的时候,” 李掌柜提着壶屠苏酒进来,“秦国的举子想多写些壮志,楚国的墨客说要多描些吉庆,最后各让一步,半是豪情半是喜,连教书先生都夸这联读着暖心。”

绣娘捧着个针线篮进来,里面是列国书生用的笔帘,秦国的麻布笔帘、鲁国的丝绸笔帘、楚国的竹编笔帘叠得整整齐齐。“这是给先生们收笔用的,” 她往每个笔帘里放了块墨锭,“做的时候用了列国的手艺,秦国的纳缝、赵国的绣花、楚国的盘扣,混着做才护笔。”

小石头突然指着案上的朱砂砚,众人抬头,见阳光透过砚台的纹路,在纸上投出个 “喜”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中间。

二、联料里的名堂

制联料的时候总有人搭把手,列国的材料在作坊铺开,秦国的桐烟、赵国的丹砂、楚国的蚕丝纸堆得像小山,墨匠的杵捣着这个,纸匠的帘抄着那个,转眼间,种种联料都做得地道,像天生就该这么用。

“这联料得混着制才中用,” 老墨匠用锤子砸着烟末,“秦国的桐烟做墨骨,楚国的胶矾固墨形,鲁国的香料增墨香,看着简单,其实藏着列国的巧劲。”

公孙矩帮着染红纸,把齐国的茜草和燕国的苏木煮在一起,染出的纸色竟有种说不出的温润,像夕阳落在红绸上。“您看这红色,” 他指着晾在绳上的纸,“秦国的纸厚,就得染两遍;楚国的纸薄,染一遍就够,凑在一起才匀净。”

货郎背着布包逛写联场,见里面热闹,掀帘进来:“俺从南边带了些金箔,能给春联描边,要不要试试?”

他把金箔剪碎拌在胶里,秦国的墨字顿时添了三分贵气,“福” 字边缘闪着金光,连最不爱识字的孩童都凑过来看。“这叫‘金玉联’,” 货郎举着春联笑,“去年在魏国的县城,用这金箔描的联,列国的百姓排着队求,连县太爷都来讨墨宝。”

公孙矩把剑放在联料旁,剑鞘上的水汽凝在砚台里,竟让散开的墨汁慢慢聚成个圆,圆心处正好是秦墨楚纸合写的 “福” 字。

“这剑是真懂联的,” 老举子指着新纹,“知道咱今儿写的是《万家喜》。”

正说着,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本《列国联语》,里面记着列国春联融合的故事,秦国举子学楚韵、鲁国学究学秦笔、楚国墨客学鲁体都有,页边写满了批注。“这是给大伙找灵感的,” 先生指着联语,“得让他们知道,春联融合的门道,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字异心同才喜庆。”

三、融合联映万家

贴春联的时候,列国的百姓都来搭梯子,秦国的汉子扶着梯,楚国的媳妇递着浆糊,鲁国的姑娘按着联,浆糊抹在门框的 “咕嘟” 声,像在熬一锅甜粥,引得巷子里的狗都摇着尾巴看热闹。

“今儿贴的是《同心联》,”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副春联喊,“秦国的笔写‘国泰’,鲁国的墨书‘民安’,楚国的金粉描边,合在一起才圆满,看着看着就心里亮堂。”

公孙矩站在院门口,看着众人贴联,旁边的小石头举着张 “福” 字,正跟着父亲往门上贴。“慢点粘,” 公孙矩帮孩子扶正纸角,“这联越贴越齐,就像日子越过越顺。”

联刚贴到半条街,红喜气就漫了整个村子。秦国的 “福” 字刚贴西墙,楚国的 “喜” 字就粘东窗,列国的墨迹在街巷里连成片,引得人心里发烫。

“您看这搭配,” 隔壁的老太太眯着眼笑,“写联的是秦国的举子,可递纸的是楚国的姑娘,扶梯的是鲁国的老汉,贴着贴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

贴到列国合住的 “共福院” 时,院里的秦国书生写横批,楚国墨客填竖联,鲁国秀才剪窗花,墨汁混着金粉滴在地上,像在画满地的铜钱,连飞过的喜鹊都落在墙头,像在看红联。

“这融合联映的是咱过日子的喜,” 李掌柜捧着杯酒说,“就像去年咱盖新房,秦国的瓦匠上梁、楚国的木匠安门、鲁国的漆匠刷柱,合在一起才叫家。”

贴完放鞭炮的时候,小石头举着自己写的 “吉” 字跑向剑,刚跑到旁边,红纸上的字突然和剑同时亮了亮,纸上的笔迹和剑鞘上的联纹在阳光下连成串,像条看不见的红绳。

“这俩是一伙儿的吧?” 有人大着嗓门喊。

四、雪天里的写联场

除夕傍晚飘起了雪,列国的人却没散,秦国的举子把案台往廊下挪,楚国的墨客用炭火烤着冻墨,赵国的孩童给红纸哈着气,雪花落在红纸上,竟像撒了层白糖。

“这写联场真抗冻,” 王二愣子往炭盆里添松柴,“去年下雪的时候,也是这廊子,让列国的人凑在一块儿写,冻着冻着就不冷了。”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廊边,剑鞘上的雪花化成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把所有联料和写联的人都圈在里面。

“您看这墨香,”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案上,“跟《荆楚岁时记》里说的‘书门神,以避鬼魅’一个理,联红了,心就暖,啥雪都不怕。”

雪下得最大的时候,案上的红纸突然不够了,众人赶紧用列国的纸凑 —— 秦国的麻纸、鲁国的帛纸、楚国的宣纸拼在一起,写出来的联竟像特意设计的彩联,红得各有深浅。

“这拼凑比单用一种纸还好看,” 纸匠用浆糊粘着纸边笑,“就像这融合联,缺了哪国的笔墨都不行,凑在一起才喜庆。”

雪停时,众人发现院门口的雪地上,用红纸拼出个小小的 “喜” 字,是用列国的联纸拼的,秦国的麻纸做笔画,楚国的帛纸当点缀,正好在剑的影子里。

“这剑又长新本事了,” 李掌柜擦着胡子上的雪笑,“知道咱爱贴红联。”

公孙矩摸着剑上的新纹,突然明白:“不是剑长本事,是咱的心在融合联里融在了一块儿,连雪花都跟着添喜。”

五、岁月里的联红

大年初一的时候,杂院要给新盖的屋写联,列国的人又来帮忙。秦国的举子研新墨,赵国的纸匠裁新纸,楚国的墨客调新金粉,连小石头都拿着支小毛笔,学着写 “福” 字。

“这新联得叫‘共福联’,” 王二愣子媳妇在联边挂彩绸,“不管哪国的人家,贴着这儿的联,都能让日子红起来,热热闹闹的才叫年。”

新联贴成那天,列国的人都来拜年,秦国的百姓拱手道 “安康”,楚国的百姓作揖说 “顺遂”,鲁国的百姓鞠躬祝 “太平”,贺岁声飘出三里地,引得全县的人都来了。

“这叫联红万家,” 教书先生摸着胡子笑,“就像田里的红高粱,这厢的红了,那厢的熟了,最后都酿出甜酒,看着就亲。”

孩子们在写联场边学写春联,秦国的娃学写 “寿”,楚国的娃学写 “喜”,燕国的小石头学画 “福”,笑声混在一起,竟分不清谁是谁,只有 “嘻嘻哈哈” 的调子在场里飘。

晚上收拾时,王二愣子发现梅树桩上,不知谁刻了道新纹,把列国的联料都刻在上面,秦国的毛笔、楚国的朱砂、鲁国的红纸凑成个圆,和剑鞘上的新纹一模一样。“准是哪个老秀才刻的,” 他笑着说,“这叫念想。”

公孙矩看着剑上的新纹,“喜” 字旁边又多了道 “和” 字纹,用手摸上去,竟带着点朱砂的温热感。“师父,这纹咋越来越像咱的写联场了?” 阿柴问。

公孙矩望着院里来来往往的人,有人在收笔墨,有人在晒春联,有人在学写字,列国的墨迹混在这场俗里,像幅永远画不完的红喜图。“因为日子就是由这融合联红起来的啊,” 他说,“你写你的字,我描我的金,你贴你的联,我贺我的年,红着红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笔墨,只记得要热热闹闹、和和美美。”

后来,这写联场成了全县的宝贝,每年都有新的列国春联添进来,梅树桩上的刻痕被摸得锃亮。有个史官见了,在《春秋会要》的续卷里写:“所谓喜庆,不过是把各家的祝福写在红纸上,你书一字,我添一笔,你贴一联,我贺一声,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红火。”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梅树桩上,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像幅活的春联图。有人说这剑吸了联的灵气,摸上去总带着点暖意;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暖意哪是剑上的,不过是千万支笔写过的痕迹,是千家万户的红火,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