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97章 技艺融的合,暖着万家的日子

青史照山河 第97章 技艺融的合,暖着万家的日子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立秋的风带着点爽利,杂院的空地上摆开了长桌,列国手艺人的作品摆得满满当当。秦国漆匠做的食盒里盛着鲁国木匠雕的木碗,楚国竹编的篮子里装着赵国绣娘缝的布偶,阳光照在物件上,亮得像撒了层金粉,引得路过的人都停下脚。

“公孙先生,您看这技艺合展中不中?” 王二愣子用抹布擦着桌子,“昨儿个李掌柜从‘混味铺’端来些点心,列国的面粉做的,秦国的糜子糕、赵国的枣馍、楚国的米团,摆在这些物件里,看着就馋人。”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桌旁的架子上,剑鞘上的 “续” 字纹旁,新长出的 “合纹” 像朵花,把之前的纹路都裹在花瓣里。“这技艺融合得凑够百样物件才像样,” 他帮着摆展品,“阿柴刚从库房取了些新做的家伙,都是列国手艺混着做的,给大伙日常用正好。”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漆木竹编盒跑过来,盒子是他跟着秦漆匠和楚竹匠学做的,上面的纹路竟和剑上的合纹一个样。“娃非要把两种本事合在一块儿,” 王二愣子媳妇拿着块软布跟在后头,“说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又好看又结实。”

小石头把盒子往剑旁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掉下来颗彩珠,落在盒子的接缝处,正好把微小的缝隙盖住,看着就像天生一体似的。

一、合展里的巧思

布置合展的时候最热闹,列国的物件往一块儿凑,秦国的漆器配鲁国的木座,楚国的竹器搭赵国的布套,木匠的刨子修修这个,绣娘的针线补补那个,转眼间,个个融合物件就成了,像天生就该长这样。

“这融合物件得掺着列国的手艺才中用,” 老漆匠用软布擦着个漆木盒,“秦国的漆活防水,楚国的竹编透气,鲁国的木雕好看,凑在一块儿装点心,不潮不霉还体面,就像咱这院里的日子,各有各的好才舒坦。”

公孙矩帮着贴标签,把燕国的木牌和韩国的竹牌拼在一起,上面写着 “秦漆楚竹合制”,牌子挂在物件上,风吹过的声响,竟和剑上的合纹节奏分毫不差。“您看这标签,” 他指着上面的字,“秦国的手艺显扎实,楚国的手艺显灵巧,鲁国的手艺显精细,配着来才周全。”

阿柴在旁边摆凳子,突然指着展品的影子:“师父,这物件的影子跟剑上的合纹对上了!”

众人凑过去看,果然见不同物件的影子在地上连成花,秦国的漆影里裹着赵国的布影,楚国的竹影缠着齐国的木影,像把列国的技艺都织成了花。

“昨儿个试摆《日用合》展区的时候,” 李掌柜端着盘点心进来,“秦国的漆匠想给木盒全刷漆,楚国的竹匠说要留些竹编透气,最后各让一步,半漆半编,装糕点正好,连教书先生都夸会过日子。”

绣娘捧着个针线篮进来,里面是列国手艺合做的针线盒,秦国的漆盒身、鲁国的木抽屉、楚国的竹编盖,摆得整整齐齐。“这是给院里妇人用的,” 她往每个盒里放了些针线,“做的时候用了列国的巧思,秦国的严丝合缝、赵国的结实耐用、楚国的轻巧方便,混着做才得劲。”

小石头突然指着展区上方的灯笼,众人抬头,见灯光透过灯罩,在地上投出个 “合”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中间。

二、合用物件里的名堂

做合用物件的时候总有人搭把手,列国的材料在桌上铺开,秦国的漆料、赵国的木料、楚国的竹篾堆得像小山,师傅的手蘸一下这个,编一下那个,转眼间,件件合用物件都做得趁手,像天生就该这么用。

“这合用物件得混着做才中用,” 老竹匠用篾条编着盒底,“秦国的硬木做骨架,楚国的软篾做网面,鲁国的漆料刷边框,看着简单,其实藏着列国的巧劲。”

公孙矩帮着做木架,把齐国的硬木和燕国的软木拼在一起,做成可拆可装的架子,用手一掰就分开,合上又严丝合缝,像个会变戏法的玩具。“您看这架子,” 他指着上面的机关,“秦国的娃力气大,就得做难点的机关;楚国的娃手巧,得做精巧点的卡扣,凑在一块儿才好玩。”

货郎背着布包路过杂院,见里面热闹,掀帘进来:“俺从南边带了些小铜件,能给合用物件当配件,要不要试试?”

他把铜件装在木盒的搭扣上,秦国的漆木盒顿时添了三分灵气,关盒时 “咔嗒” 一声,又稳当又好听,连最淘气的孩子都爱惜着用。“这叫‘巧配合’,” 货郎举着木盒笑,“去年在魏国的集市,用这铜件做的合用物件,列国的主妇都抢着买,连宫里的嬷嬷都来订。”

公孙矩把剑放在合用物件旁,剑鞘上的水珠滴在木盒上,竟让散开的木纹慢慢聚成个圆,圆心处正好是秦漆楚竹合制的地方。

“这剑是真懂合用的,” 老木匠指着新纹,“知道咱今儿做的是《便民物》。”

正说着,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本《列国艺合》,里面记着列国技艺融合的故事,秦国漆匠学竹编、鲁国木匠学漆活、楚国竹匠学刺绣都有,页边写满了批注。“这是给大伙找灵感的,” 先生指着故事,“得让他们知道,技艺融合的门道,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取长补短才长久。”

三、合用物件进万家

合用物件分到各家那天,杂院的人提着篮子来领,列国的主妇围着桌子挑,秦国的婶子选了漆木竹编篮,楚国的姑娘挑了木架布套箱,赵国的媳妇抱了个针线盒,说说笑笑往家走,像过年分年货。

“今儿分的都是《过日子件》,”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个菜篮喊,“秦国的漆底防潮,鲁国的木帮结实,楚国的竹编透气,装菜装粮都中用,用着用着就离不了。”

公孙矩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看着众人领物件,旁边的小石头抱着自己做的漆木竹编盒,正跟着母亲往家走。“慢点跑,” 公孙矩帮孩子扶了扶盒子,“这物件越用越顺手,就像日子越过越和美。”

物件刚分到各家,夸赞声就漫了整个村子。秦国的漆木盒刚装了点心,楚国的竹编篮就盛了蔬菜,列国的合用物件在各家各户派上用场,引得人心里舒坦。

“您看这搭配,” 隔壁的老太太端着个漆木碗出来,“碗是秦国的漆,可里面盛的是楚国的米,放在鲁国的木桌上,用着用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

用到列国合做的 “百宝车” 时,秦国的汉子推着车去赶集,楚国的妇人往车里放了菜篮,鲁国的孩子坐在车斗里,车轴转得 “吱呀” 响,像在唱好日子。

“这合用物件暖的是咱过日子的心,” 李掌柜提着个工具箱说,“就像去年咱修村路,秦国的石匠铺石头,楚国的木匠做推车,鲁国的瓦匠填缝隙,各出本事才修得快。”

傍晚收工的时候,小石头举着自家的漆木竹编盒跑向剑,刚跑到旁边,盒子突然和剑同时闪了闪,盒上的纹路和剑鞘上的合纹在夕阳下连成串,像条看不见的线。

“这俩是一伙儿的吧?” 有人大着嗓门喊。

四、雨天里的合用物件

处暑那天突降大雨,列国的人却没闲着,秦国的汉子用漆木竹编盒装了干粮,楚国的妇人用布套木架箱收了晾晒的衣物,赵国的孩子举着竹编漆柄伞在院里玩,雨点打在物件上,竟像在打鼓。

“这合用物件真抗用,” 王二愣子用漆木盒装着修房工具,“去年下雨的时候,也是这些物件,帮着列国的人收东西,淋着淋着就不慌了。”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屋檐下,剑鞘上的雨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把所有合用物件都圈在里面。

“您看这贴心,”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跟《礼记》里说的‘来而不往非礼也’一个理,物件合用,人心也合,啥雨都不怕。”

雨下得最大的时候,村口的排水渠堵了,众人赶紧用列国的合用物件疏通 —— 秦国的漆木盒装沙子,楚国的竹编篮捞杂物,鲁国的木勺舀泥水,合用物件配合着,一会儿就通了,像早就练过的。

“这配合比单用哪国的物件都管用,” 瓦匠用木勺舀着水笑,“就像这合用物件,缺了哪国的手艺都不行,凑在一起才顶用。”

雨停时,众人发现杂院的积水里,映出个小小的 “合” 字,是用列国的合用物件拼的,秦国的漆木盒做笔画,楚国的竹编篮当点缀,正好在剑的影子里。

“这剑又长新本事了,” 李掌柜擦着脸上的水笑,“知道咱爱用合用物件。”

公孙矩摸着剑上的新纹,突然明白:“不是剑长本事,是咱的心在合用物件里融在了一块儿,连雨水都跟着添彩。”

五、岁月里的合用日子

过年的时候,杂院要做批新的合用物件,列国的人又来帮忙。秦国的漆匠调新漆,赵国的木匠选新料,楚国的竹匠编新篾,连小石头都拿着个小刷子,学着给木盒刷漆。

“这新物件得叫‘合欢件’,” 王二愣子媳妇在物件上贴红福字,“不管哪国的手艺,合在一起做,都能让列国的日子更舒坦,热热闹闹的才叫年。”

新物件做好那天,列国的人都来领,秦国的农户领了装种子的漆木盒,楚国的商贩拿了盛货物的竹编箱,鲁国的书生抱了放书本的木架盒,欢笑声飘出三里地,引得全村的人都来了。

“这叫物尽其用,” 教书先生摸着胡子笑,“就像地里的庄稼,有的打粮,有的喂牲口,有的当柴烧,各有用场才丰收,看着就亲。”

孩子们在院里比谁的合用物件巧,秦国的娃展示漆木盒的防潮,楚国的娃炫耀竹编篮的透气,燕国的小石头演示木盒的机关,笑声混在一起,竟分不清谁是谁,只有 “嘻嘻哈哈” 的调子在院里飘。

晚上收拾时,王二愣子发现院墙上,不知谁刻了道新纹,把列国的合用物件都刻在上面,秦国的漆木盒、楚国的竹编篮、鲁国的木架箱凑成个圆,和剑鞘上的新纹一模一样。“准是哪个手艺人刻的,” 他笑着说,“这叫念想。”

公孙矩看着剑上的新纹,“合” 字旁边又多了道 “暖” 字纹,用手摸上去,竟带着点漆料的温润感。“师父,这纹咋越来越像咱的日子了?” 阿柴问。

公孙矩望着院里来来往往的人,有人在用漆木盒盛东西,有人在用竹编篮买菜,有人在用木架箱放衣物,列国的合用物件混在各家的日子里,像朵朵盛开的花。“因为日子就是由这些合用物件串起来的啊,” 他说,“你用漆盒,我用竹篮,你用木架,我用布套,用着用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手艺,只记得日子过得暖乎乎。”

后来,这些合用物件成了村里的宝贝,每年都有新的列国手艺融合的物件出现,院墙上的刻痕被摸得锃亮。有个史官见了,在《春秋会要》的附页里写:“所谓和美,不过是把各家的手艺融在物件里,你出漆,我出木,你编竹,我缝布,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暖日子。”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院墙边,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像幅活的日子图。有人说这剑吸了日子的灵气,摸上去总带着点暖意;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暖意哪是剑上的,不过是千万双手用过的痕迹,是千家万户的暖日子,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