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娘的商业智慧 > 第44章 府城染坊初落定,归乡遇困破新局

腊月初的府城,寒风裹着细碎的雪籽,打在青石板路上噼啪作响,却吹不散“锦绣阁”后院染布工坊里的暖意。青娘踩着积雪刚走到院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是狗蛋在教徒弟染布,语气里满是认真:“浸布的时候要轻,得让布丝慢慢吸饱染料,你看这靛蓝,要浸到布面泛着莹光才算好,急不得。”

她掀开门帘走进来,一股浓郁的草木香扑面而来。工坊里摆着四口新砌的陶缸,缸里翻滚着不同颜色的染料,几个穿着粗布衫的学徒围在缸边,手里拿着白布,小心翼翼地模仿着狗蛋的动作。狗蛋正站在最大的那口蓝草染缸前,手把手纠正一个学徒的姿势,转头看到青娘,眼睛瞬间亮得像院里的灯笼:“青娘掌柜!您怎么来了?我还想着这两天给您写信呢!咱们教的学徒都能独立染布了,昨天张掌柜来查货,还夸咱们的布颜色比府城其他染坊的都正!”

“哟,这不是青娘姑娘吗?可算把你盼来了!”张掌柜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账本,绸缎长衫上还沾着雪,却难掩脸上的笑意,“你快看看,这是咱们上个月的销量,比之前翻了一倍还多!知府夫人都派人来订了两匹红布,说要做新年的衣裳,还特意叮嘱要你们青石村的草木染。”

青娘接过账本,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客户姓名、布的颜色和数量,有的备注栏里还写着“偏好浅青”“需耐洗”等要求,可见张掌柜做事的细致。她翻到最后一页,看着总销量那栏的数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从当初在青石村靠染布换粮食,到如今府城的达官贵人都认可这门手艺,这一路的艰辛,总算有了沉甸甸的回报。

“张掌柜,”青娘合起账本,抬头看向他,眼神坚定,“咱们之前说的合作开染坊,您看什么时候能定下来?咱们青石村的草木基地刚扩了二十亩,蓝草、茜草都长得好,原料供应绝对没问题。府城的染坊要是开起来,不仅能及时给‘锦绣阁’供货,还能教更多人学草木染,让这门手艺传得更远。”

张掌柜早等着这句话,立刻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地契,递到青娘手里:“我早就看好了城西的一处院子,离‘锦绣阁’近,方便运货。院子有五间正房,还有个大天井,够装十口染缸,连晾晒架的位置我都量好了。咱们明天就去衙门办过户手续,染坊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叫‘青石锦绣染坊’——‘青石’是你的根,‘锦绣’是我的招牌,合在一起,既显合作诚意,又能让人一眼记住这是青石村的草木染。”

青娘展开地契,上面“城西柳树巷三号”的地址清晰可见,落款处还盖着张掌柜的私章。她指尖轻轻抚过地契上的墨迹,心里满是踏实——这张纸,不仅是一处院子的归属,更是“青石草木染”走出乡村、扎根府城的凭证。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青娘就和张掌柜去了府城衙门。负责过户的吏员听说他们要合作开草木染坊,还特意多问了几句:“听说你们青石村的草木染是纯天然的?府城最近正提倡‘无杂染’,你们这染坊开起来,说不定还能得官府的扶持。”青娘笑着应下,把早已准备好的“草木染工艺说明”递了过去,上面详细写着染料的种类、制作流程,还有李郎中开具的“无毒证明”。吏员看了连连点头,不到半个时辰就办好了手续,还特意在文书上盖了“官许经营”的红印。

接下来的十天,青娘几乎住在了城西的院子里。她带着从青石村赶来的两个染坊老手,一点点规划染坊的布局:最靠里的两间正房改造成原料库房,地上铺着防潮的干草,墙角摆着通风的竹筐,用来存放晒干的草木;中间的三间房一间当学徒宿舍,一间当工具房,还有一间留作账房;院子里按南北向砌了十个陶缸,缸间距留得足够宽,方便工人操作;西北角搭了个砖石灶台,灶上放着两口大铁锅,专门用来熬煮染料;就连晾晒架,她都特意选了结实的桑木,按高低错落排列,既能充分利用阳光,又能避免布料互相摩擦掉色。

陈砚则忙着采购工具,他跑遍了府城的铁匠铺和木匠铺,光是挑染缸就费了不少心思。有个铁匠铺老板想把次品陶缸混进去,说“反正都是染布,差不了多少”,陈砚当场拿起一个陶缸,往地上轻轻一磕——次品缸瞬间裂了道缝,而他选的好缸却完好无损:“我们做草木染,讲究的是‘料真工实’,缸要是不结实,染布时漏了染料,不仅浪费原料,还耽误工期。你要是拿不出好缸,我们就去别家买。”老板见他懂行,再也不敢糊弄,乖乖从后院搬出了最好的陶缸,还按成本价算了钱。

腊月二十这天,“青石锦绣染坊”挂牌匾的日子。张掌柜特意请了府城有名的戏班,在门口搭了戏台,还准备了一百串鞭炮。青娘穿着一身新做的浅紫布衫,站在牌匾下,看着红绸布被缓缓揭开——“青石锦绣染坊”六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府城的商户们都来道贺,绸缎庄的王老板送了两匹上好的生白布,笑着说:“以后我庄里的布,就拜托你们染了,咱们互相扶持,生意肯定越来越旺!”木匠铺的李老板送了一套打磨光滑的染布工具,还特意在木柄上刻了“草木留香”四个字:“祝你们的染坊,能让这草木香在府城一直飘下去。”

可就在染坊刚步入正轨,青娘准备回青石村接更多老手来府城带徒时,一场意外却突然降临。腊月二十二的傍晚,老周派来的伙计骑着快马赶到府城,浑身是雪,一见到青娘就哭了:“青娘掌柜,不好了!咱们村北头的草木基地遭了大雪灾,连日的暴雪压塌了不少幼苗,还有几亩蓝草被冻成了褐色,要是再这么冷下去,剩下的草木也撑不住了!”

青娘手里的茶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热水溅湿了裙摆,她却浑然不觉。蓝草是染深蓝色布的关键原料,联盟每个月要靠蓝草染两百多匹布,府城“锦绣阁”下个月还有三百匹蓝布的订单——要是蓝草冻坏了,不仅订单交不了,联盟的几十个染坊工人也得断了生计。

“我得立刻回青石村!”青娘抓起搭在椅背上的棉袄,一边穿一边对陈砚说,“你留在府城,跟张掌柜说一声,我处理完村里的事就回来。染坊刚开,不能没人盯着。”

陈砚却一把拉住她的手:“我跟你一起回去。村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你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染坊这边有张掌柜和狗蛋盯着,不会出问题。再说,我懂些农事,说不定能帮着想办法救草木。”

两人连夜收拾行李,跟张掌柜匆匆交代了几句,就骑着快马往青石村赶。马在雪地上疾驰,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青娘却紧紧握着缰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回到村里,看看那片草木基地。陈砚怕她冻着,把自己的披风解下来裹在她身上:“别担心,咱们一定能想出办法的。实在不行,咱们可以去邻村收购草木,先把订单保住。”

可回到青石村,眼前的景象比他们想象中还要惨烈。村北头的草木基地里,积雪没过了脚踝,原本绿油油的蓝草幼苗被压得弯下了腰,叶子冻成了焦褐色,一碰就碎;茜草的茎秆冻得发黑,趴在雪地里,像一片片枯萎的杂草。几个村民蹲在地里,手里捧着冻坏的幼苗,眼圈通红,有的甚至抹起了眼泪。王伯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走在雪地里,看到青娘,老泪纵横:“青娘丫头,这可怎么办啊?我家老婆子还等着卖草木的钱抓药呢,这要是全冻坏了,我们老两口可怎么活啊……”

青娘看着眼前的景象,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哭——她是联盟的掌柜,是村民们的指望,要是连她都慌了,大家就更没信心了。她深吸一口气,擦掉眼角的湿意,提高声音对大家说:“乡亲们,别慌!咱们先把积雪清理了,再给草木盖点干草保暖,说不定还能救活一部分。我已经让老周去邻村打听了,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草木,咱们高价收购,绝不会让大家吃亏!”

话音刚落,张阿婆就从家里抱来一捆干草:“青丫头说得对!咱们不能坐着等,得赶紧救草木!我家里还有两捆干草,都拿来盖上!”有了张阿婆带头,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回家抱干草,有的拿起锄头清理积雪,有的甚至把家里的旧棉被拆了,盖在最脆弱的蓝草幼苗上。青娘也拿起一把小锄头,蹲在地里清理积雪,手指冻得通红,却丝毫不敢停下——每多清理一片积雪,草木就多一分活下来的希望。

陈砚则去村里的药铺熬了驱寒的姜汤,装在大木桶里提到基地,给每个村民都盛了一碗:“大家喝点姜汤暖暖身子,别冻着了。清理积雪的时候小心点,别摔着。”有个叫小石头的小孩,才十岁,也跟着大人来清理积雪,不小心滑倒在雪地里,陈砚立刻跑过去把他抱起来,拍掉他身上的雪,还把自己的暖手炉塞给他:“小石头真勇敢,但要慢点跑,要是摔疼了,就没法帮大家救草木了。”

可清理完积雪,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老周跑遍了周边十几个村子,只收购到五百斤草木,而且大多是品质一般的野艾,蓝草和茜草几乎没有——邻村的草木基地也遭了灾,村民们都要留着自己用,根本不肯多卖。染坊的库房里,原本堆得满满的草木只剩下小半堆,几个染坊主围着库房叹气:“这点草木,顶多够染五十匹布,府城的订单怎么办啊?”

老周也急得团团转,拉着青娘的手说:“青娘,要不咱们跟张掌柜说说,把订单延后吧?就说遇到了雪灾,实在没办法。要是实在交不了货,咱们就赔点违约金,总比让染坊停工、工人没饭吃强。”

青娘摇摇头,她知道,“青石锦绣染坊”刚开起来,这是他们跟张掌柜的第一笔大订单,要是违约,不仅会失去张掌柜的信任,还会让“青石草木染”在府城的名声受损——以后再想打开其他市场,就难了。她坐在染坊的石桌旁,翻着之前画的“草木辨识图”,手指在一张张草木画像上划过,心里满是焦急。

忽然,她的手指停在了一张画像上——那是一种叫“黄芩”的草木,根呈黄褐色,叶子是深绿色,旁边的备注栏里写着“耐寒,冬月可采,根染黄,叶染浅绿”。她猛地想起,去年秋天去深山采草药时,曾见过大片的黄芩,当时还特意挖了几株回来试染,颜色鲜亮又耐洗,只是因为当时蓝草、茜草供应充足,就没大规模种植。

“陈大哥!咱们去深山找黄芩!”青娘猛地站起来,眼里重新燃起了希望,“黄芩耐寒,就算下了雪也能活,而且它的根能染黄色,叶子能染浅绿色,正好能补上蓝草的缺口!府城的订单里,黄色和浅绿色的布占了一半,咱们要是能采到足够的黄芩,就能按时交货了!”

陈砚也立刻想起了那种草木,他之前跟着采药人见过,确实耐寒耐旱:“我跟你一起去!我认识深山里的王采药人,他常年在山里采药,肯定知道黄芩生长的地方。咱们再叫上几个力气大的村民,多带点竹篓,争取多采点回来。”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青娘就和陈砚带着五个村民,背着竹篓、拿着镰刀,跟着王采药人进了深山。深山里的雪比村里厚多了,没到膝盖,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寒风刮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王采药人走在前面,用镰刀拨开齐腰深的杂草,时不时停下来查看地面:“黄芩喜欢长在背风的山坡上,那里阳光足,土壤也肥沃,咱们再往上走一段,应该就能找到了。”

走了大约一个时辰,王采药人突然停了下来,指着前面一片向阳的山坡:“你们看,那就是黄芩!”青娘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山坡上长着一片深绿色的草木,叶子在雪地里格外显眼。她快步跑过去,蹲下身拨开积雪,果然看到了黄芩的根——粗壮的根须扎在土里,呈黄褐色,正是她要找的。

“太好了!就是这个!”青娘小心翼翼地用镰刀挖起一株黄芩,根部带着湿润的泥土,散发着淡淡的药香。她把黄芩递给身边的村民:“挖的时候要小心,别把根挖断了,根是主要的染料,断了就浪费了。”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挖根,有的摘叶子,有的把挖好的黄芩放进竹篓里,大家分工明确,不到半天就采了满满五竹篓。

回到村里,青娘立刻组织染坊开工。她亲自示范黄芩染料的制作:黄芩根要先洗干净,切成小段,放在大铁锅里煮半个时辰,煮到水变成深黄色才能用;叶子则要先晒干,再用温水浸泡三个时辰,泡出浅绿色的汁液。为了让颜色更鲜亮,她还特意在染料里加了少量野艾灰——野艾灰不仅能固色,还能让黄色更显温暖,浅绿色更显清新。

第一批用黄芩染的黄布刚晾好,青娘就让人快马送到府城。张掌柜收到布后,立刻让人拿去检验,还特意找了几个老主顾来看。有个做衣裳的老裁缝,拿着黄布在阳光下看了看,又用手揉搓了几下,笑着对张掌柜说:“这布颜色真地道,像秋日里的麦田,看着就暖和,而且还不掉色,比我之前买的好太多了!我这就订五十匹,给客人做新年的棉袄面子。”

解决了原料问题,青娘又开始琢磨怎么预防以后再发生类似的灾害。她让人在草木基地里搭了十座温室——用粗壮的竹子做架子,架子上盖着两层油纸,底层油纸防水,上层油纸透光,还能挡住寒风;温室里还挖了火道,遇到极寒天气,就在火道里烧柴火取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