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重生为龙:14亿投喂护中华 > 第417章 海沟追羽

我重生为龙:14亿投喂护中华 第417章 海沟追羽

作者:马里亚纳向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7:23:41

风从他角间掠过,像被细针挑断的丝。张浩在高空略一折身,金焰微敛,顺着那抹在外海留痕的“巨翼残影”俯冲而下。翼影薄得近乎无物,却在海天交界处勾了一下潮线,像有人用羽尖轻点鼓面,整片水体便随之起伏。先前在龙网初架的节点上,他看见过这道影的尾端——一缕贴着风骨走的暗纹,如今它沉到更深的海沟里去。

入水的一刹,云声顿失,海的低鸣包围过来。张浩龙须垂落,须梢在水色里挑起细微的电光,电光不炸,只像盏盏小灯,照亮下潜的脊线。他不许雷放肆,所有锋芒尽敛于鳞缘,只让水知道:来者是正主。

海沟如裂书,页页皆黑。两侧的玄武岩被海压磨出一道道竖纹,像古人用刀背理出来的经线。残影从这些经线间掠过,每一次掠,都带起一阵不同寻常的冷。那不是寻常的冷水,而像从高空风道带下来的“高寒”,在海里竟不散,反倒沿沟壁成带。这股不散的冷,像是一枚大翅曾在此处掠过,留下的尾流。

张浩在胸腔里轻轻一按,“河图洛书·龙脉感应阵”随念而起。阵图并不发光,它只在他自我里铺开,千万条细线交织,专为辨认海中万象的“根”。他把那股冷放到阵上去比,冷气的谱系立现:高空风剪之寒、海沟上翻之逆、地火缝隙之息,全被揉作一处。若说是鲲鹏之遗,亦像;若说有人仿造,亦不差。

残影忽东忽西,不走直线,像一只试探人心的鸟,时而贴近,时而远离,诱他加速。张浩不追快,他只在体外撑起一圈无形的水幕,把自身的声学边界收紧,再从须梢落下四点,结“江河镇水阵”的最小样,先将乱流锁在阵外,免得沟内回声互啮。他偏头,龙角微鸣,海沟里的声纹便像被温手捋平的稻穗,一束束顺了。

这时候,沟底竟响起弦声。不是琴,是一片密密的“声筝”——由魃纹刻就的音片,嵌在岩缝深处,借潮涌拨弦,专拣人心最软处撩拨。415章里粉化的“魃纹声管”在这里换了做派,不管道而管弦。每一次潮息微动,便有低不可闻的声线抚过;盲目的鱼听了都要偏转,更何况人心。张浩鳞下轻寒一收,心里把“魃”的手笔记下一笔。

他不去硬折。他以第三声“慈悲龙吟·化煞”轻轻压住,将“悲悯”为主音,“摄定”为次音,令声筝失了兴奋,像一群被温声安抚的孩子,手里的弦自己松开。水色随之转清,残影的轨迹终于在阵图上留下可循之径——一道极窄的冷纹直指沟心。

张浩伏低身躯,以尾梢在沟口一抹,放下第一枚“潮锚”。锚不在形,只在理——以潮汐起落的周期为秤,在沟壁刻下他方才摄定的“节拍”。此后潮来潮去,哪怕他不在,水自会在此处“矮一矮身”。他以此锚为轴,挟雷为针,水为缝,顺冷纹前行。

残影忽地一收,像被看不见的手捏成一缕细羽,转身贴上沟壁。那羽没有实体,唯其影,却能在岩壁上留下“翎脊”的暗纹。张浩略一凝神——真羽不会这样听话,这是“羽痕”,不是实物,是以“负脉”引来的影。

黑鳞封囊在他身侧轻轻一颤,像是远远与什么呼应。那是一寸被“水府封缄印”按住的旧物,此刻倒刺不再立,然其内金线微光一闪,给了他一个方向。他心底无声:“不急,问清。”

海沟更窄的地方到了。一处天然的“海喉”,像大地在此处打了个结。残影贴着喉壁,忽然把周围的冷与暗尽数引向中心,仿佛要在这处结上扎一根“死针”。若任其扎下,整条沟的潮息将被它引偏,海上航线的“引领风”会被暗中牵走。

他先让一步。两缕“雷风缆”自上与自下绕出,不去硬拦,只把这即将成形的“死针”两侧刀锋对齐,叫它先“合背”。刀背相贴,刀锋自钝。第三缆与第四缆再从左右斜入,四缆成十字,把最容易回弹的角钉住。最后,他以第五缆落在正心,稍作停顿,待那股冷气自己找一条路,再顺势引开。这是缝合的章法,不争一时之狠,先求久长之顺。

就在这时,沟外远方传来极轻的一声振翅。薄、幽、冷,不是鲲鹏的阔气,更像某种不肯归队的孤意。残影应声一缩,化作一束冷镖向沟心逃去。张浩不追其尾,他追其“心”。他在阵图上把那束冷镖的“谱”拆开,找出其中唯一会泄露真位的微调——“羽根折角”。凡伪装,总有一笔偷改的笔顺。

“在那里。”他心下有数。龙身如弓,雷在鳞间走位,须梢挑起水光,直插沟心。

沟心并非空,而是一块被潮反复抛光的玄武岩“心核”。残影在其上方凝成薄薄一层羽形黑霜,似有若无。张浩不以暴裂,他以“龙吟摄魂”的第四声——“净”。这一声不外发,内旋,沿他鳞上古纹绕行。光非耀眼,恰如夜里给孩子掖好的被角。光一圈圈按在黑霜之上,黑霜先是拒,一丝丝旧情绪像泡泡被捅破:焦躁、倦怠、冷漠、无名火……它们想逃,想借海之广散去。

“回来。”他在自我里轻轻唤。

泡泡们停了,东张西望,像认错的孩子,又一粒粒靠回羽霜边。黑霜倒刺缓平,表面隐出细金之线,与他鳞纹有三分近似,却在几个关键的折处故意反笔——这正是“叛逆龙族遗痕”的样子。金线与封囊中的黑鳞相互照映,微不可闻地一颤,像在对话。

爆点于此起——玄武岩心核下,一道隐藏的裂缝如唇启。不是地震,是人为。魃纹刻就的“声筝”在沟内奏到此处,正好激活裂缝中的“羽骨影”。这不是鲲鹏的肉骨,只是一块被“负脉”熏黑的翎骨“印痕”,以声为食。张浩若是硬以雷碎之,整条沟的回响会反噬海面。他反以“五岳合击阵”的虚影投下:借“衡岳”止力,借“华山”断锋,借“太行”引梁,三意叠加,把裂缝里的震息引去远处积弱之处,自消。

风缰这才落下。他以风为索,水为钩,轻轻一拽,那层黑霜竟连同“翎骨印痕”的边缘被拎起半分。刹那间,整条海沟的冷像被抽去了一缕,周遭的水色微暖。印痕不甘,幻出第二道影,欲从侧隙遁走;他不追影,他以龙尾在沟壁上一扣,那是为它“留门”。门一留,影自己从门里被请了回来——门外是他预先放下的潮锚节拍,任它如何变调,终究要回到这口。

“问。”他在心里只说了一个字。

印痕中的“羽魂”像远古风道上掉下的一丝回音,在光里轻轻抖了一下。不是话,是图:一条广大的风路,海上灯列如星,风骨与航线相叠;一只巨翼掠过,不为食,只为借人的秩序排布来“量风”,以此找“龙网”的经纬。有人在幕后,以魃纹为针,以负脉为墨,用“羽”为笔,在海天书页上暗暗画线。

“梼杌。”他心底把那个名字按下,却不叫破。

封囊中的黑鳞在此刻轻响一声,像是对远处某物起了共鸣。张浩不纵其意,他以“净音”再按一按,黑鳞安静下去,只在边缘露出那条曾经折反的金线,像一个未完的字,等待他日补笔。

他将“翎骨印痕”连同其上黑霜一并纳入“水书囊”,再以“水府封缄印”封口。囊在他身侧不上不下,乖随。他回首看海沟,残影既尽,声筝既寂,潮息渐归常态。远处的海灯阵由微而明,像有人在夜里一盏盏把旧灯擦亮。

“把海的边界,编进龙网的经纬。”他在心底复述了上一章的念,便以身作笔,开始落下一串更深的标记。

潮锚,落在沟口与沟心之间的三处节点,按潮起潮落的周期彼此呼应;风缰,系在高空风骨的两道“薄脊”上,与潮锚相扣;水府扼口,设在几处必经的窄门,既不伤鱼群迁徙之路,又能在风暴回返时挤掉那一寸最容易伤人的角。每一锚、每一缰、每一口,他都以“龙佑”的民心之光轻轻一按,让“门槛”真正成门槛。

沿岸,光也在起变化。不是特效,是人。乔思源在远城的直播台上推送最朴素的画面:一条龙,一条沟,一盏灯,一行注解。注解只写“已缝合第七口”。海上的志愿船队在“龙佑”的频道里自发列队,穿着带有“灵纹”的救援服,在受训指挥下护送返航渔船;沿岸的孩子举着小小的旗,在堤上点亮用旧玻璃瓶装成的海灯。民心如潮未至,却已起波纹。

他在高空折返,俯瞰整片海疆。风路像被细针缝过的布,线脚在月下不露,只在真正的角上压住一点光。海沟如被翻新的书页,边注尽抹,只余正文。他在此页边上收一笔,把“海沟追羽”的章法烙在鳞纹里:不逐影,问其心;不争狠,缝其势;不尽灭,留一问。

他停在最高处一息,雷在角间轻鸣,像给远处观者报一声平安。封囊在身侧轻轻一旋,像是在等待另一个答案。他望向沿岸,灯列更密,人的呼吸在“龙佑”的频道里汇成一条温柔而坚定的线,从堤、从港、从山城与海岛,往海上递光。

“海阔凭潮起,人心自成堤。”他在自我里低声道,如给自己钉下一枚戒尺。

他调身向沿岸而去——不是退场,而是去把龙网与人心的线系得更紧。下一章,该是人潮起时。他要看见:当十四亿人把光递到海上,海的风骨会如何改变。

云低,灯明,潮息合拍。海在黑夜里像一张铺平的宣纸,静静等他落下新的经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