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304章 天津卫自古就有活

圣旨一下,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整个朝野为之震动。镇国秦王吴铭,不仅未被逼交出核心秘技,反而获得了在天津卫开设“军械特供工坊”的权柄,这无疑是在方孝孺等清流文臣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也标志着皇帝朱标在现实压力下,选择了向吴铭和新明暂时妥协。

方孝孺府邸,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铁青的脸色。

“陛下这是养虎为患!”他几乎是咬着牙对心腹门生说道,“吴铭此獠,奸猾似鬼!什么特供工坊,分明是想将触手伸入我大明腹地!火器乃国之重器,岂能假手于人?”

门生忧心道:“恩师,如今北疆军情紧急,陛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若再强行阻拦,只怕……”

方孝孺冷哼一声:“不得已?哼,正是这等‘不得已’,才会让此獠一步步坐大!必须严密监视天津卫一举一动!同时,在朝中,要继续弹劾,不能让他如此顺遂!还有,他的家人……”他眼中寒光一闪,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

与方孝孺府的阴郁不同,镇国秦王府内,气氛则显得凝重而忙碌。吴铭深知,朱标给出的一个月期限,既是压力,也是他证明自身价值、巩固地位的唯一机会。

“必须立刻动身前往天津卫选址,同时传讯新明,调集第一批核心匠师和关键设备,走海路最快,在天津汇合。”吴铭在书房内,对着徐妙锦和几位悄然抵达应天的新明心腹快速部署,“工坊选址要临河,便于运输和取水,也要有一定隐蔽性,防卫工作必须由我们的人主导,朝廷可以派员监督,但不能干涉具体生产和防卫。”

徐妙锦补充道:“朝廷那边,我会通过父亲的一些旧部关系,尽量协调工部和户部,确保物料供应不至被刻意拖延。但方孝孺那边,必定会从中作梗,我们要有备用方案。”

“无妨,”吴铭眼神锐利,“只要第一批火器能按时交付,并且在战场上证明价值,些许掣肘,翻不起大浪。关键是速度和质量!”他看向一位新明来的技术主管,“老陈,你带人随我第一批去天津,工坊布局、生产线设置,按我们甲三号预案来,要快,但绝不能出错!”

“王爷放心!”被称为老陈的中年汉子沉声应道,他是最早跟随吴铭的匠人之一,对新明的那一套生产流程了如指掌。

就在吴铭紧锣密鼓筹备之际,后院却传来一阵孩童的喧闹与争执声。吴铭揉了揉眉心,对徐妙锦道:“我去看看,这几个小子,最近越发闹腾了。”

来到后院,只见老大吴定国正摆出一个拳架子,气鼓鼓地瞪着两个弟弟。双胞胎吴麒和吴麟则一个拿着本翻旧了的《舆地纪胜》,一个拿着个小巧的木质齿轮模型,同样不服气地看着哥哥。

“怎么回事?”吴铭走过去问道。

吴定国抢先道:“爹!二弟三弟说练武没用,以后打仗都靠火器了!还说要去天津看您造大火铳!”他小脸涨红,显然觉得自己的“武道”受到了轻视。

吴麒扬了扬手中的书,小大人似的说:“爹,书上说,为将者须知天文地理,明兵势阵法。大哥整天就知道打熬力气,以后顶多就是个冲阵的百户。”

吴麟也举起手中的齿轮模型,奶声奶气却逻辑清晰:“火铳厉害!齿轮也厉害!格物院做的水车,比人力气大得多!大哥笨,不懂!”

“你说谁笨!”吴定国气得就要扑上去,被吴铭一把按住。

看着三个性格迥异,却都已初显棱角的儿子,吴铭心中百感交集。他蹲下身,平视着三个孩子:“定国,练武强身,磨砺意志,永远都有用。即便是火器时代,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心,也是军人不可或缺的。”他拍了拍大儿子的肩膀。

然后又看向双胞胎:“麒儿喜欢看书,麟儿喜欢机巧,这都很好。知识和技术,确实是未来的力量。但是,”他语气严肃起来,“无论是武艺、兵法还是格物,目的都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更不是为了在兄弟间分出高下。你们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将来要互相扶持,明白吗?”

三个孩子似懂非懂,但看着父亲严肃的眼神,都点了点头。

吴定国犹豫了一下,小声问:“爹,您要去天津卫造打北虏的火铳吗?危险吗?”

吴麒和吴麟也睁大了眼睛,流露出关切。

吴铭心中一暖,柔声道:“爹是去帮朝廷做事,打北虏,保护咱们大明的百姓。会有一些挑战,但爹会小心。你们在家要听娘亲的话,定国你是大哥,要照顾好弟弟们。”

安抚好孩子们,吴铭回到书房,徐妙锦看着他,轻声道:“孩子们都大了,心思也多了。定国尚武,像他外公;麒儿好文,麟儿痴迷格物,倒是各有各的路子。只是这应天城……我总有些不安。”

吴铭握住她的手,低声道:“我明白。天津卫工坊一旦运转起来,我们与朝廷的关系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福是祸,犹未可知。你和孩子们,是我最大的牵挂。我已经安排好了,府中的护卫全部换成最可靠的人,外围也有新明潜藏的力量。若有任何风吹草动,会有人立刻护送你们从预定路线离开。”

徐妙锦靠在他肩上,没有说话,只是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夫妻多年,她深知吴铭肩上的压力,也明白他们所处的境地,如履薄冰。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吴铭便带着一队精干人手,悄然离开了王府,直奔天津卫。他离京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方势力耳中。

方孝孺闻讯,只是冷笑,对门下吩咐:“盯着他,一举一动都要报来。还有,找个由头,弹劾他擅离京师,结交边将。”

皇宫中,朱标得到禀报,沉默片刻,对太监道:“告诉兵部和工部,镇国秦王所需一应物料,按紧急军务办理,不得拖延。”他需要吴铭的火器,至少在打退北虏之前,他必须给予支持。

而与此同时,几艘看似普通的商船,正乘风破浪,从南方海域向着渤海湾方向驶来。船上装载的,是新明第一批支援的匠师、特种钢材和精密加工设备,以及一支伪装成水手的精锐护卫。新明的力量,正遵循吴铭的意志,开始向大明王朝的京畿门户,悄然渗透。

天津卫,这座北方重要的海运与军事枢纽,因为镇国秦王的到来,以及那座即将拔地而起的“军械特供工坊”,注定将成为未来风暴的一个重要风眼。吴铭站在天津卫简陋的临时衙署外,望着远处荒凉的滩涂和忙碌的漕运码头,心中清楚,这里,将是他与大明朝廷,进行下一轮博弈的主战场。时间,只有一个月。

天津卫的初春,寒风依旧料峭,但临河圈起的那片巨大工坊场地,却热火朝天。夯土号子、锯木声、铁锤敲击声混杂在一起,驱散了荒滩的寂寥。镇国秦王吴铭褪去了蟒袍,穿着一身利落的棉布短打,外罩挡风的皮袄,靴子上沾满了泥泞,正站在一处刚立起梁架的巨大厂房前,与老陈等人对着图纸激烈讨论。

“陈工,这高炉的烟道必须再加高五尺!风力不足,炉温就上不去,炼出的铁水质量不稳,后续一切免谈!”吴铭指着图纸上一处,语气不容置疑。他带来的并非超越时代的黑科技,而是基于明初条件优化后的系统性工程管理、标准化流程和质量控制理念,辅以一些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

“王爷,再加高,工期怕是……”一名工部派来的员外郎面露难色,他负责协调物料,已被这远超常规的要求弄得焦头烂额。

“工期要紧,但质量更要紧!炼不出好铁,造出来的火铳就是烧火棍,上了战场是害人性命!”吴铭斩钉截铁,“物料不够,我去找陛下要!人手不足,就地招募流民,我出双倍工钱!但标准,绝不能降!”

那员外郎喏喏退下,心中暗惊这位王爷的雷厉风行和……挥金如土。吴铭确实不惜成本,新明通过海贸积累的财富,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这座工坊,以确保其能迅速成型。

方孝孺的掣肘如期而至。弹劾的奏章没断过,从“靡费国帑”到“擅募私兵”(指工坊护卫),再到“交通商贾,有损官箴”。工部和户部的文书流程也时常出现“意外”延迟。但朱标这次顶住了压力,凡是涉及天津工坊的请求,一律特事特办。北线战事吃紧,太原外围已经发生了数次激烈交战,明军虽勉强守住,但损失不小,对精良火器的渴望压倒了一切猜疑。

十日后,第一批来自新明的匠师和设备乘船抵达。当那些用油布包裹严实、结构精密的镗床、钻床被小心翼翼抬下船时,连工部派来的老工匠都瞪大了眼睛。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专门用于加工金属的器械。

工坊的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吴铭采用了分段并行施工法,炼铁区、锻造区、机加工区、组装区、火药配置区同步建设,互不干扰又紧密衔接。流民们为了丰厚的工钱和每日管饱的两餐干得卖力,新明匠师的指导则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效率。仅仅二十天,一座初具规模的军械工坊已然矗立在河畔。

第一座高炉点火那天,吴铭亲自持火把点燃了炉膛。炽热的火焰腾起,映红了他沾着煤灰的脸庞,也映红了周围所有匠人、劳工充满期待的眼睛。风箱在壮汉们的拉扯下发出沉重的喘息,将空气源源不断送入炉心,温度急剧攀升。

“出铁了!”

几个时辰后,随着一声高喊,赤红色的铁水如同温顺的岩浆,从出铁口奔涌而出,流入准备好的模具中。待其稍冷,工匠们上前检验,敲击声清脆,断口呈现细密的灰白色。

“王爷,成了!这铁水质量,比工部最好的广铁都不差!”老陈激动地声音发颤。有了稳定的优质铁料基础,后续的一切才有了可能。

吴铭长长舒了口气,这第一步,总算踏稳了。他立刻下令:“连夜开始铸造铳管毛坯!机加工组做好准备,毛坯一到,立刻开始镗孔!”

工坊进入了日夜不休的全力运转状态。铸造好的铳管毛坯被固定在镗床上,匠人摇动把手,带着特制钻头的铁杆在水利驱动下,缓慢而坚定地旋转,深入红热的铳管内部,切削出光滑笔直的膛线。另一边,木工坊在制作符合人体工学的铳托,火药坊则在严格保密的环境下,按照优化后的配方配制颗粒化火药。

吴铭几乎住在了工坊,每日睡眠不足两个时辰,巡视每一个环节,解决突发问题。他深知,这里出产的每一支火铳,不仅关乎北疆战事,更关乎新明的信誉和未来的生存空间。

就在工坊全力冲刺,距离一个月期限只剩五天时,一队风尘仆仆的骑兵护送着几名官员来到了工坊外。为首者,竟是方孝孺的门生,都察院一位姓王的御史,他手持圣旨,面色冷峻。

“镇国秦王接旨!”王御史高声道,声音在嘈杂的工坊外显得格外刺耳。

吴铭心中一动,整理了一下衣袍,带人出迎。工坊内的喧嚣似乎也瞬间安静了许多,无数目光投来。

王御史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圣旨前半部分是对吴铭“夙夜在公”的勉励,后半部分却话锋一转:“……然,闻工坊所用匠人,多涉海外,来历不明;所耗钱粮,数额巨大,账目未清。着都察院御史王文弼,即日起入驻天津军械工坊,监察一应人员、账目、物料往来,确保无弊无私,以安朝野之心。钦此!”

监督来了!而且是以圣旨的形式,名正言顺。方孝孺到底还是将钉子楔了进来。

吴铭面色平静,叩首接旨:“臣,领旨谢恩。”他站起身,对王文弼道:“王御史,工坊事务繁忙,工期紧迫,还请御史行监察之责时,莫要干扰生产。”

王文弼皮笑肉不笑地拱拱手:“王爷放心,下官职责所在,定会秉公办理,既要确保军械质量,也要为朝廷看紧钱袋子,更要查清人员来历,杜绝奸细混入之嫌。”他目光扫过工坊内那些明显带有南洋或西洋面相的新明匠师,意有所指。

吴铭心中冷笑,知道麻烦来了。但他早有准备。工坊的核心区域,如火药配置、关键机床操作、特种材料处理,早已被划为禁区,由绝对忠诚的新明护卫把守,即便是监察御史,无他手令也不得入内。账目方面,新明带来的会计师采用了复式记账法,清晰明了,但也设置了必要的财务隔离,防止核心技术相关的采购渠道暴露。

“王御史请随我来,工坊粗陋,暂且为御史安排歇脚之处。”吴铭不动声色,将王文弼及其随从引向了远离核心生产区的一处办公房舍。

接下来的几天,王文弼果然“尽职尽责”,每日带着人四处巡查,拿着清单核对物料,盘问匠人籍贯来历,尤其针对那些新明来的匠师,反复诘问,试图找出破绽。他的存在,像一只苍蝇,虽不致命,却扰得人心烦意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率。

吴铭对此置之不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最后的生产冲刺中。他清楚,只要第一批火器能按时、保质保量地交付,并且在战场上取得战果,王文弼的这些小动作,便不足为虑。

期限前夜,工坊核心组装区内,灯火通明。一百支闪烁着幽冷金属光泽的新式火铳,整齐地排列在木架上。它们比明军制式火铳更轻便,铳管更长,口径统一,护木打磨得光滑趁手。旁边是同样数量、封装严实的定装火药包和铅弹。

吴铭拿起一支,仔细检查了铳管内部的膛线、击发机构,然后递给老陈:“试一支。”

在专门的试射场,随着一声清脆的铳响,远处百步外的包铁木靶应声洞穿!其声不如旧式火铳沉闷,更显尖锐,后坐力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王爷,成了!射程、精度、威力,均超预期!”老陈激动地老泪纵横。在场的所有核心匠师和护卫,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吴铭抚摸着尚有余温的铳管,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转身,对等候在一旁的,由朝廷指派的押运军官沉声道:“一百支新式火铳,及配套弹药,已检验完毕,即刻可以装车,发往太原前线!”

第二天,当装载着第一批“天津造”新式火铳的车队,在重兵护卫下离开工坊,向北疾驰而去时,王文弼站在工坊门口,脸色阴沉。他没能找到任何实质性的把柄,反而见证了吴铭如期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吴铭没有看他,目光追随着远去的车队。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随着这些火器,一起奔赴血与火的战场。工坊的炉火不能停,必须继续生产,而他和方孝孺,和整个大明朝廷的博弈,也进入了下一个更凶险的阶段。天津卫的炉火,照亮的不只是津门的夜空,更是大明未来走向的一丝微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