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272章 嘶……方孝孺是多不喜欢自己家里人

朝堂之上与方孝孺那场关于“义利之辨”的激烈交锋,虽在朱标的调和下暂时平息,但吴铭深知,这仅仅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方孝孺及其代表的儒家正统势力,绝不会因为一次朝堂辩论的受挫而放弃。他们掌控着天下士林的话语权,把持着科举晋身的通道,拥有着千年来沉淀的道德制高点。与他们的斗争,是一场关乎未来帝国思想走向和人才根基的持久战、阵地战。

果然,接下来的数月,攻击以更加隐蔽和系统化的方式展开。方孝孺的门生故旧,利用其在国子监、翰林院以及各地书院的影响力,持续不断地发表文章、举办讲会,抨击新政“重术轻道”、“败坏人心”。他们不再直接攻击吴铭个人,而是将矛头指向新政培养出来的吏员、投身“制造局”的工匠、乃至那些在“供销社”体系中获利的商人,斥其为“逐利之徒”、“无恒产则无恒心”的典型,试图从社会基础上瓦解新政的认同。

更让吴铭感到棘手的是,这股风潮开始影响到科举。一些在策论中赞同新政、论述实务的考生,在乡试、会试中屡屡受挫;而那些引经据典、空谈仁义的试卷,则大行其道。虽然朱标已明令禁止“空言浮论”,但掌握阅卷权的,大多是深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官员,其价值取向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

“王爷,情况不妙。”蒋瓛再次带来坏消息,“今科会试,我们暗中关注的几位曾参与北疆特区建设、实务能力极强的举子,再次名落孙山。反倒是几个只会写道德文章的酸儒,高中前列。长此以往,未来朝堂之上,还有几人懂得钱谷刑名,知晓实务运作?”

吴铭站在秦王府的书房内,望着窗外渐渐泛黄的树叶,心中一片冰冷。他意识到,对方这是要彻底断绝新政的人才来源,从根源上扼杀改革的未来!科举,这个帝国选拔人才的最高渠道,已然成为了新旧思想交锋最残酷的战场。

“不能再被动防御了。”吴铭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他们想通过科举来扼杀我们,那我们就改变科举!”

“改变科举?”蒋瓛和几位幕僚都吃了一惊。科举制度沿袭数百年,乃祖宗成法,牵一发而动全身,岂是轻易能改的?

“不错!”吴铭语气斩钉截铁,“他们不是把持着经义的解释权和评判标准吗?那我们就另起炉灶,建立一套新的学问体系和选拔标准!”

他走到书案前,铺开纸张,提笔蘸墨,快速写下几个大字:

【新学纲要】

“即日起,成立 ‘格物书院’ !”吴铭一边挥毫,一边阐述他构思已久的计划,“书院不设山长,由本王亲自兼任总理。聘请精通算学、水利、农事、匠作、乃至海外地理、物产之人为教授!课程设置,分设 ‘格物’(物理、化学原理)、‘致知’(数学、逻辑)、‘济世’(农学、工学、商学、医学)、‘时务’(律法、财税、边防) 四科!凡入学学子,需通过实务能力考核,不拘泥于诗词经义!”

他要建立一所完全不同于传统书院、专注于自然科学和经世致用之学的“新式学堂”!

“可是王爷,”一位幕僚担忧道,“如此书院,恐被天下士人斥为‘奇技淫巧’,难以招到优秀学子啊。”

“无妨!”吴铭早已料到,“我们自有优势!第一,凡‘格物书院’优秀毕业生,经考核,可直接进入‘制造局’、‘供销社’、‘皇家银行’乃至各地新政试点衙门任职,授予流内官身!起步便是从九品甚至更高!这,便是‘实利’!”

他要用实实在在的前程和利益,来吸引那些被传统科举排斥、或有志于实务的真正人才!

“第二,”吴铭继续道,“奏请陛下,于下次科举中,增设 ‘实务策论’ 为必考科目,且占比需大幅提高!题目由‘格物书院’参与拟定,内容涉及漕运、边备、钱粮、农工!同时,要求阅卷官中,必须有精通实务之官员参与!”

他要强行在旧有的科举框架内,撕开一道口子,为新学人才争取晋身之阶!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吴铭目光锐利,“编纂 《新学大典》 !将我们所知的算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新政推行以来的成功案例、经验教训,全部系统整理,汇编成册!刊印发行,广为流传!我们要让天下人知道,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另一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问!”

他要进行一场思想启蒙,从根本上动摇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格局!

这是一个极其宏大,也极其冒险的计划!无异于向延续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发起正面的、全面的挑战!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尤其是士林,一片哗然!

“吴铭狂悖!竟敢私设书院,篡改科举,编纂邪说!此乃祸乱朝纲,动摇国本!”

“奇技淫巧,焉能登大雅之堂?与工匠、商贾为伍,斯文扫地!”

“此例一开,圣学不存,天下将礼崩乐坏矣!”

以方孝孺为首的清流官员,反应尤为激烈,纷纷上疏弹劾,要求皇帝立即取缔“格物书院”,严惩吴铭。甚至有不少年轻气盛的士子,聚集在秦淮河畔,公开发表演说,痛斥吴铭为“国贼”,号召天下读书人群起而攻之。

压力,再次如山般压向吴铭和朱标。

乾清宫内,朱标看着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章,眉头紧锁。他理解吴铭的初衷,也深知旧有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确实存在“不通实务”的弊端。但“格物书院”和《新学大典》的提出,步子迈得实在太大,触及了太多人的根本利益和思想禁区。

“吴卿,‘格物书院’之事,是否……暂缓?”朱标试图劝说,“可先于国子监内,增设算学、律学等实用科目,徐徐图之……”

“陛下!”吴铭态度坚决,“病入膏肓,非猛药不能救!如今朝堂之上,空谈之风日盛,于国于民,有何益处?北疆战事,江南新政,哪一样是靠空谈道德文章解决的?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方式,今日新政之成果,他日必被不懂经济、不晓兵事的庸官所败坏!请陛下明鉴!”

他再次祭出“国家利益”和“现实需求”这两面大旗。

朱标沉默了。他想起北疆将士的粮饷,想起江南充盈的国库,想起那些被旧吏欺压的百姓……这些都是吴铭和新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就在朱标犹豫不决之际,吴铭再次抛出了一个让他无法拒绝的“诱饵”。

“陛下,臣编纂《新学大典》,其中亦有‘格物’一篇,涉及天文历法、舆地测量。臣观钦天监所用历法,沿用前朝,已有偏差。臣愿献上新法,可更精准测算日月星辰运行,修订历法,以正农时,以利民生!此乃泽被万世之功!”

修订历法!这可是关系到农业命脉和国家正统的大事!若能成功,其功绩足以彪炳史册!朱标动容了。

最终,在吴铭的坚持和“修订历法”这块金字招牌的诱惑下,朱标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准予“格物书院”试行,命吴铭总理其事!

准于下次科举,增设“实务策论”,占比三成,由吴铭牵头拟定考题范围!

准予编纂《新学大典》,由皇家印书馆刊行,所需费用,由内帑支应!

圣旨一下,天下哗然!

方孝孺闻讯,在府中闭门三日,出来后,形容憔悴,却更显决绝。他对门生言:“道统不绝,正气长存!吾辈当以毕生之力,卫道除奸!”

一场围绕着“新学”与“旧学”、“实务”与“经义”的,席卷整个大明思想界和科举制度的滔天巨浪,就此轰然掀起!

“格物书院”在南京城外择地兴建,虽然报名者起初多为家境贫寒、科举无望的士子或匠人子弟,但在“毕业授官”的吸引下,也逐渐汇聚了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吴铭亲自编写基础教材,将现代数理化知识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阐述,并组织人手翻译一些通过海贸得来的西方科学书籍(尽管零散)。

而《新学大典》的编纂,更是动员了“制造局”、“供销社”体系内大量的人才,将吴铭带来的现代知识碎片与大明现有的技术经验相结合,开始艰难地搭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框架。

科举的变革,则引发了更直接的对抗。下一次乡试,当考生们拿到那份涉及漕运计算、边镇屯田、货币流通的“实务策论”试卷时,有人茫然无措,有人奋笔疾书,更有保守的考官试图集体抵制……

吴铭站在“格物书院”初具雏形的工地上,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士子抗议声和工匠们的号子声,目光坚定。

他知道,这条路布满荆棘,但他别无选择。

釜底抽薪,方能根治沉疴!

新学之火既已点燃,便注定要燎原!

这科举之变,这思想之争,将决定这个古老帝国,是走向僵化与衰落,还是拥抱变革与新生!

“方孝孺,还有那些隐藏在幕后的先生们,尽管放马过来吧!本王的棋盘上,不只有经济杀招,更有……开启民智、重塑文明的煌煌大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